狗,有两层含义;一是“多管闲事”的或者说是不愿与猫作对的狗;另一个就是与猫打了擂台,和猫争抢压迫群众权利的人,在这种人失败时我们称其为落水狗,这也是鲁迅在文章中所贬斥的。
其中猫的两个特点,正好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奴才们相似。由猫的配合写到人的配合,特地举出去年海昌蒋氏在北京举行婚礼的情况,不是闲笔,更不是赘疣,而是为了反封建的需要。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此文开篇就直接写明全篇是针对“正人君子们”攻击作者“仇猫”而引发的,攻击者借“狗不是仇猫的么?”妄图以此诬蔑鲁迅是狗。而鲁迅立即从覃哈特博士《自然史的国民童话》一书中寻出狗猫结仇的故事,反戈一击,把“现代评论派”之流暗喻为“没眼力”的狗。
接着,将他们与动物比较,说:“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
从而深刻地揭露买办文人“正人君子”的虚伪性。在进一步写到仇猫的原因时,作者回叙了儿时听了祖母讲述的猫教老虎本领而留一手的故事,让人认识了猫的狡猾。
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发展规律上,而要具体考察每一个历史时代所展开的特殊的“时代逻辑”,透析支配着这一特殊历史时代的“特殊的原则”。邓小平理论形成于一个历史变革的时代,它的创立者以超迈前人的理论勇气和理性自觉,在应对时代挑战和危机的过程中,深刻和敏锐地把握了隐含于时代问题和矛盾冲突中的历史的必然逻辑,将其升华为自觉的理论化的思想逻辑,然后用以启迪和发动广大群众,从而转化为群众的历史实践。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不仅集中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逻辑如何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和矛盾发展道路转化为自觉的思想逻辑并使二者达到辩证统一的过程,而且表明了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邓小平理论在这辩证统一的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和先导的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时代逻辑;思想逻辑;历史主体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7)07-0005-04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理论创造。历史选择了邓小平,也造就了邓小平理论。但是,邓小平理论既不是我们时代自发的产物,也不是思想家个人的主观构想,而是时代发展的“逻辑”与思想家的个人思想发展“逻辑”通过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扬弃最后达到相互融合和相互转化的结果。深入探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时代逻辑和思想逻辑及其辩证互动的关系,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规律,把握理论发展的一般逻辑,都是深有启迪意义的。
一
所谓时代逻辑,是指一个历史时代的本质发展规律,它蕴含在复杂的历史事变之中,深藏于纷繁的历史表象之后。历史不是历史事件的偶然堆积,也不是某些历史人物的主观创造,在看似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后面,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逻辑在起作用。当然,这种历史的时代的“逻辑”,不像数学公式那样精确,也不像化学反应那样机械,它要通过许多中间环节和曲折过程表现出来,这正是历史逻辑的逻辑表现。因此,当我们谈到时代逻辑的时候,不应该把它单纯地理解为一种思维的“外在形式”,“逻各斯,即存在着的东西的理性”[1](p91),即是说,它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运动的规律”的思考。我们应当从这样的哲学高度上反思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的内在逻辑。
邓小平理论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邓小平历经“三落三起”的磨难,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再一次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候,我国所面临的主要时代矛盾是,在经济上,必须废止“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政治上,必须拨乱反正,把“文化大革命”中被颠倒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在理论上,必须以批判“两个凡是”为突破口,以解放思想为武器,把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左”的枷锁中解脱出来,重新恢复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对于每一个有正常理智和良知的人来说,结束当时无休止的批斗和动乱局面,摆正被扭曲了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把经济工作放到首要的位置上来,已成为一个共同的心声。然而,当时人们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个人崇拜以及“左”的教条主义仍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文化大革命”那套极“左”的做法及其在实践中的破坏作用又引起了人们的厌烦、困惑和怀疑。很多人逐渐从个人迷信的狂热中清醒过来,开始反求诸己,用自己的悟性、理性去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人心思安,人
------------------------------------------------------------------------
作者简介:左亚文(1956—),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覃采萍(1973—),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
心思变,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成为当时的时代发展的必然逻辑。
人心不过是社会心理的表征,而社会心理归根结底不过是社会生产实践状况的反映。物质生产的逻辑才是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逻辑,才是支配社会表层变动的最深刻最根本的逻辑力量。但是,真正历史的理性的分析不能止于抽象原理的演绎上。实际上,即使是晚年的毛泽东,他也从来没有否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在他看来,发动“文化大革命”,狠抓“以阶级斗争为纲”,正是为了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便是林彪和“四人帮”,其所作所为也是在十分动听的马列主义的词句下进行的。这就说明,套用“原理”,仅仅用生产的逻辑、经济的逻辑这个普遍适用的原理去具体分析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那个时代的时代逻辑,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必须通过深入具体的研究,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在支配着这个时代。这个原则成为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根本导向,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信仰支撑。黑格尔曾经指出:“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便是在这种特性的限度内,具体地体现出来,表示它的意识和意志的每一方面——它整个的现实。”[2](p104)黑格尔认为,这个特殊的原则统御着这个国家的一切方面,包括国家的宗教、国家的制度、国家的伦理、国家的立法、国家的风俗、甚至国家的科学、艺术和机械技术等,都无不打上这个原则的标记。“这些特殊的特质要从那个共同的特质——即一个民族特殊的原则来了解,就像反过来要从历史上记载的事实细节来找出那种特殊性共同的东西一样。”[2](p104-105)尽管黑格尔是站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述这个问题的,而且他本人也犯了以抽象思辨取代对“特殊的原则”的具体研究的泛逻辑主义的错误,但是,他却正确地指出了进行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在进行历史研究的时候,尽管我们有唯物史观作指导,但是,如果把它当作解释一切的普遍适用的“套语”和“标签”的话,那么,它就什么也解释不了。所以,当我们研究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逻辑的时候,我们必须深入揭示蕴含在这一时代之中并推动其发展的“特殊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复述教科书上的基本原理。
那么,是什么样的“特殊逻辑”或“特殊的原则”在支配着当时的时代呢?这一“特殊逻辑”或“特殊的原则”又遵循怎样的内在逻辑而发生变化呢?从表面上看,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错误理论及其“左”的错误思想路线在驱使人们不间断地进行无情的政治斗争,直至发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样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整所谓党内的“走资派”。其实,究其深层根源,是当时的时代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所形成的“特殊的原则”在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及其一切行为。这个“特殊的原则”是本本上早已规定好了的,我们后人只要忠实地按照这个神圣的规定去做,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在这里,原则成了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被应用于人类历史,而不是从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人类社会必须适应这些原则,而不是原则去适用人类社会。当这些思想上的“先验原则”可以凌驾于一切世俗生活之上而不受它的约束时,当我们可以从这些理想的原则出发去任意设计、构建历史时,粗糙的物质生产实践当然就无需我们为之付出艰辛的劳作了,从此之后,思想的原则将为我们打开一切幸福的源泉,我们只要在自己喜爱的理想空间和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就行了。于是,种种背离现实的计划和方案被推向历史实践的前台,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被人为地制造出来,这就是当时特殊的历史情景中所形成的特殊的历史逻辑。把这一悖理的历史逻辑看成是纯粹的历史谬误是浅薄的,它是历史发展曲折性的必然的和合理的表现。但是,历史在经历了蜿蜒曲折的过程之后,必然要回归正轨,还原到历史的正常逻辑。所谓历史的正常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指明的一个简单的道理,这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p776)如果历史径直地沿着这一正常逻辑走,反倒显得不合逻辑。历史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特殊的发展阶段之后,在经过了一系列间接的逻辑推理之后,才能逐渐趋向它的普遍的正常逻辑。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当邓小平再次走上政治舞台的时候,当时支配人们的时代的“特殊的原则”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在反思和批判旧的原则的基础上,确立起新的时代的原则,成为当时的时代发展逻辑的转折点、关节点。仅仅停留在结束“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是不够的;不经过扬弃旧的原则而创立新的原则这一中间1环节而直接回归历史的本来逻辑,也是不可能的。撇开历史的层层表象,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深层的逻辑原则,从解放思想着手,变革旧的原则,创立新的原则,才是切合时代发展逻辑的最根本的逻辑。
二
所谓思想逻辑,是指人的思想发展的一般行程。人们思想的发展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逻辑在人们头脑里的逻辑反映。支配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的原则”或“特殊的逻辑”作为客观化的思想原则,它和人们的主观思想逻辑在本质上是相互统一的。当一种外在的或先验的原则在统治着这个时代时,它同时也就表明这个时代的人们其自觉的理性意识尚处于朴素的未分化状态。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主体不断地从外在的客体中分化和提升出来的过程,是主体通过扬弃异己的对象而达到认识自我并获得独立自主意识的过程。当人们的思想还没达到这种自觉和自主的程度时,它就必然要受外在的异己力量的控制。在人的身上,人的自觉的理性通过外在的异己对象而曲折地表现出来,这是人的理性被物化和被异化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支配作用的“特殊的原则”或“特殊逻辑”就是这种外在的异己对象得以产生的最终根源。但寻根究底,这种与人相疏离的“特殊的原则”或“特殊逻辑”又是那个时代的人的理性发展水平的产物,二者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曾以西方的先进理论为武器,掀起过以科学、民主为主题的较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但由于国家经济的落后、民主力量的弱小和封建专制积习的深厚,即使西方最为先进的思想到了中国也被异化和变质,因此,在彻底扫荡了封建的东西之后,它又顽强地附着在其他的东西身上,以新的改装的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人类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但是,它来到中国的土地上之后,就被改装为一种高高在上的“先验原则”和“绝对律令”。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仅本本上的词句被神圣化为绝对真理,而且“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本身也被赋予神秘的意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一个无需反思也不能反思的先天前提。这是一个历史时代的“特殊的原则”在特殊条件下的一种极端表现。
一个时代的旧的原则的消亡和新的原则的产生,必待“非常时期出非常之人以成非常之业”。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成就非常之业的非常之人。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非常时期之后,多数的中国人已开始从绝对的个人迷信中走出来,但是,对本本的迷信特别对社会主义本身的教条式理解在人们中的影响却根深蒂固。邓小平不是先知,但却是先觉者。早在1962年,邓小平在谈到包产到户时就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他还借用民间谚语提出了有名的“猫论”: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p323)“猫论”实际上是对生产力标准的通俗说明,是判断是非的最实际和最唯物的标准。当时,赞成包产到户的不止邓小平一人,但是只有他才显露出了这种不受一切外在教条羁绊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派”,处在这场批斗运动的中心,而且几起几落,受尽磨难,对于“文化革命”这场人间浩劫发生的根源、教训以及应如何避免同样的悲剧再度重演等深层问题进行了冷静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逆境和苦难摧残人的身体,但却增益和锤炼人的睿智,对于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更是如此。正是在“文化革命”中第一次被打倒的日子里,在江西的劳动改造的“退隐”过程中,新的思想萌芽开始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孕育形成。如果旧的原则没有遭受来自实践方面的挑战并由此造成严重的危机,这种新的思想萌芽就不会产生,即使产生了,也不能继续成长。邓小平新的思想萌芽的强劲生命力就在于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自觉地反映了蕴藏于时代逻辑之中的自发的和本能的躁动,是对症下药应对时代挑战和解除危机的救世良方。在当时的情势下,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要求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实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直至破除“两个凡是”,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旧的思想逻辑不仅从外部而且从内部开始动摇起来。但是,它的深层内核还没有受到触动。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以超迈前人的理论勇气和穿透历史迷雾的犀利眼光,紧紧地把握住了那被历史表象所扭曲但终究以铁的必然性存在的时代逻辑,并自觉地把它上升到思想的逻辑。这集中表现在他不仅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破除个人迷信,大力解放思想,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表现在高度敏锐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孕育和形成中的新的“思想原则”,即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全面的反思和再认识,并在这种反思和再认识的基础上寻求解答问题的正确途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当大多数人还处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中的时候,邓小平就清醒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指出国际共产主义所遭受的挫折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种种曲折过程,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不断地提出和研究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能深入到社会的本质关系之中,捕捉和提炼出这一最根本、最集中、最巨大、最严峻的时代问题,已大大超出了常人的眼界,而邓小平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他指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解除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5](p312)把解放思想应用到“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对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性问题进行重新考量,这是解放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解放思想的实质所在。如果说我们过去所犯的种种错误根子就在于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无可置疑的先验原则来裁判实践的话,那么现在一切要重新校正过来:不是本本上的先验原则检验实践,而是实践检验本本上的原则。这是发生在思想领域里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它标志着客观的时代逻辑在经历史了艰难曲折的行程之后,终于通过邓小平理论在时代的思想逻辑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三
所谓时代逻辑和思想逻辑的辩证关系,是指客观的时代逻辑通过一定的内在机制和矛盾发展道路在历史主体的思想逻辑中日益正确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质联系。历史规律即时代逻辑的展开与自然规律不同,它不仅隐藏于纷繁的现象形态之中,而且通过人的意志活动实现出来。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总是受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的那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原则”的支配,在这种“思想原则”的逻辑范围内开展自己的活动。客观的时代逻辑并非现成地存在于那里的,而是蕴含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之中,通过那支配人们的思想逻辑曲折而又合乎逻辑地加以展开。
但是,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逻辑和思想逻辑总是在矛盾中趋于统一的。正如黑格尔所反复强调的,一个时代的“精神原则”或“精神本质”决不能仅仅看成是主观的,而应从必然性的角度把它看成是客观的和本质性的。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有其深刻之处,但他忽略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把握有一个复杂的日益趋近的过程。就这种认识来说,它既是对时代逻辑的必然性的认识,也是历史主体反求诸己和诉诸理性的一种自我认识。历史的现实运动和主体自我的理性认识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历史运动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理性认识的主体的历史活动的展开;但是,二者之间又始终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一般来说,历史主体的自我意识落后于历史的发展,只有那些身处时代的剧烈矛盾之中,历尽痛苦磨难而不悔,眼光犀利,思想高远,意志坚毅,才智卓越的伟大历史人物,才能摸准历史的脉搏,预见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充当变革的先导。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伟大历史人物在时代的客观逻辑和思想逻辑之间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社会历史的运动既是自发的又是自觉的,自觉性源于自发性,又引导着自发性不断地实现着向自觉性的转化,从而自觉地顺应历史自发的规律性而促进它的发展。伟大的历史人物由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使其在这种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历史演进中发挥着引领和先导的中介作用。
一般来说,一定历史阶段自发的时代逻辑向自觉的思想逻辑的转化都要经历这样的历史行程:首先,历史的客观逻辑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时代矛盾或时代问题,当变革的时代来临时,这种时代矛盾或时代问题就变得异常尖锐起来。于是,旧的传统面临巨大和严峻的挑战,历史逻辑的展开表现为变革创新与僵化守旧的剧烈冲突。这时,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必然和偶然、客观和主观的因缘际会中出场,对时代的矛盾冲突和挑战作出自觉的回应,提出社会变革的历史任务,并鼓舞和发动群众,将之变为群众性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面,伟大的历史人物凝炼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用以启发和教育广大民众,使他们由自在的历史主体逐渐转化为自为的历史主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客观的时代逻辑与历史主体的自觉的思想逻辑日益趋于统一:思想逻辑转化为支配历史发展的必然的时代逻辑,而时代的必然逻辑在历史主体的思想逻辑中得以显现和实行。
对于一个历史时代来说,总有一个“思想原则”或“精神原则”在主导这个时代的发展,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这个“思想原则”或“精神原则”就是历史规律和主体自觉亦即时代逻辑和思想逻辑互渗交融和有机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这一“思想原则”或“精神原则”的内部才是充满矛盾的,因而是活生生的和不断变动的。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原则”或“精神原则”是什么呢?这就是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贯穿于整个改革和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主题。它既是改革和建设的核心主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主题。这一核心主题的提出,正是邓小平作为伟大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中,在时代逻辑向思想逻辑转化和统一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历史中介和社会先导的作用。在这里,历史的辩证是客观的、生动的和丰富多彩的。
1、刘德抄书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2、华盛顿砍樱桃树
小的时候,华盛顿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斧子。这把新斧子闪闪发亮,乔治非常喜欢带着它四处走动,用它砍东西。他跑进花园,看见一棵树,这棵上好象在对他说:“来吧,来砍倒我吧!”。
乔治经常看见他父亲的工人们在森林里把大树砍倒。他想,看着这棵树轰隆一声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于是乔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来。因为这棵树很小,所以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砍倒了。
过了不久,他的父亲回家了。“谁砍了我那棵可爱的小樱桃树?”他喊道,“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这种树,是我花了很多钱买来的。”他进屋时非常生气。“如果一发现是谁砍了那棵樱桃树,我就要——,是的,我就要——。”
“父亲!”小乔治喊道,“我告诉您是怎么回事儿。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树砍倒了。”他父亲的气消了。“乔治,”他说,把这个小家伙搂在怀里,“乔治,你把事情对我说了,我很高兴。我宁愿失去一打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谎话。”
3、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4、哥白尼日心说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5、中国***的实事求是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就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有力体现。 在这一思想原则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实施,非常注意从国情、民意出发。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即使要学习应用,也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事求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乔治·华盛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尼古拉·哥白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诚信的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诚信的诗歌 篇1《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纽带
诚信系着兄弟姐妹骨肉亲情
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坦途
诚信通往天南地北海角天涯
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阳光
诚信照亮着心房不再灰暗
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暴雨
诚信冲去了心灵的尘埃不再卑微
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基石
诚信支撑着财富大厦顶天立地
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一诺千金
诚信是许诺后的无怨无悔勇往直前
……
诚信是生活中最动人的乐章
诚信是生命中最美丽的诗行
诚信的诗歌 篇2《诚信》
一个人可以没有财富,只要他活得坦荡;
一个人可以没有名望,只要他问心无愧;
但一个人不能没有诚信,否则他就会一无所有了
诚自心,信自行,心行合一
让我们用心灵呼唤诚信,
让诚信变成清晨你窗前一缕温暖阳光,
让诚信成为小鸟的清啼在你耳畔吟唱,
让诚信成为你寒冷时身边红红的炉火,
让诚信变成烈日下你头顶的一片绿荫
诚信是立身之本
诚信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道德基础
雄鹰靠强硬的翅膀在天地间翱翔;
人类以诚信的品德在历史中闪亮
呼唤诚信,拥抱诚信,
为你的人格涂上一层亮色!
呼唤诚信,拥抱诚信,
让世界因诚信而春意盎然,五彩缤纷!
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
诚信的诗歌 篇3《诚信》
诚信是一条小河
日夜流淌在你我的心窝
诚信是一枚甘果
帮你我融化生活的冷漠
诚信是一座金桥
用真诚连接你和我
诚信是一把利剑
帮你我把美好的事业开拓
诚信是一首无语的歌
传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样传说
诚信的太阳永不落
今天如果你这样问我
为什么人们都笑成了花朵
我一定会这样告诉你
淳朴的人们因诚信而洒脱
诚信的诗歌 篇4《 诚信与宽容 》
华夏盛世喜气浓,
和谐社会洒满情。
诚信宽容彩虹升,
照亮心灵映射光。
无人售货价钱订,
自觉付款高风尚。
拾钱寻找失主等,
谢绝回报笑脸迎。
划破车辆无主影,
写下字条联系清。
商场售货无有谎,
信誉提高经济腾。
社会形成宽容风,
互相理解万事兴。
道德描绘多彩景,
奔向小康跨步行。
《 诚信的哀鸣 》
一个家族的嫁娶
荒*到何等地步
才会表彰不与亲妹妹通婚
一个种族的品行
堕落到什么程度
才需要公开地表彰诚信
孔子在泰山之巅惊叹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表彰诚信,是在求证怎样的堕落
孟子在东海之滨吟哦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拘泥诚信,是在定位小人的思索
可怜呵,硁硁小人的追求
在文明进化的今天
竟成了一个国度的高级道德
可悲也,人之行为的基准
在一个悠久的古国
竟成了人格追求及行为楷模
当社会赞叹某一项上人头
长成了真正的人头
你该知道人头变异成了什么
当欺骗漫无边际的扑来
信任成了一种饥渴
低级诚信才摇变为高尚的人格
《 诚信 》
其实我们总能听到
有人会经常这样问
人们的诚信
是否已经严重缺失
面对这样的疑问
虽然很多人
顿时会变得无话可说
但稍加反思之后
我们却又都心中有数
因为在现代的社会中
我们总能看到
略微世俗一点的人
他们会对不少的大事小情
要么流于形式
要么疲于应付
而相对清高一些的人
他们又对太多的人情世态
要么视若无睹
要么不屑一顾
所以我们就不难推断
当一个民族
如果把诚实都变成了它
最为奢侈的品质的时候
那么
它将会沦落到何种地步
因此我们一直在殷切地期待
期待那些曾经刚正不阿的人
现在依然能够不向体制妥协
期待那些曾经不平则鸣的人
现在依然能够不向权威屈服
还有那些
现在仍旧从旁观望的人
也期待他们能在必要时
可以慷慨相助
《 诚信 》
诚信是春天播洒的种
将圣洁美好种到了诚信者的心灵
诚信是夏天飘洒的雨
将虚假燥闷统统冲洗
诚信是秋天收获的果
为诚信者奉献着赞歌
诚信是冬天晶莹的'雪
把诚信者的圣洁传说
将世界处处贴满诚信的海报
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诚信是聪颖的智慧
能将所有的艰难险阻粉碎
诚信是纯洁的友谊
能将所有的隔阂刁难化解
诚信是人生幸福的希望
永为人生照耀着方向
诚信是人生无穷的力量
能为人生成功铸造辉煌
让人生时时都奏响诚信的号角
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诚信的诗歌 篇5《诚信是什么》
诚信是钱,
得诚信者,
乃富翁也,
失诚信者,
乃贫脊也。
诚信是光,
得光者,
乃光明也,
失光者,
乃黑暗也。
诚信是水,
得水者,
乃大海也,
失水者,
乃旱地也。
诚信,
永记心也。
诚信的诗歌 篇6《淳朴》
巍峨中华
几千年文明
光耀天下
修身、 齐家、 治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大同理想
被历史锤炼
我们祖先的旗帜
总是指向国泰民安
二十世纪末期
拜金主义横行
一路威风
一路开满恶之花
诚信危机四伏
良心被绞杀
道德被迫逃荒
私欲熏天
助人被敲诈
假冒伪劣
黄赌毒骗
出门在外啊
没有安全感
人人自危
总让家人牵挂
诚信成了奢望之花
成了国人的向往
像久旱盼甘霖
像久病望良医
渴望诚信重新绽放
像千年前纯朴
像改开前可靠
像老农对土地
绝不撒谎
像工匠对技艺
毫不虚夸
时间检验历史
情怀检验思想
诚信检验社会
百姓检验历史
桃花源的梦想
才是真正的和谐安详
猫论的诅咒
让诚信之花
如今只能
被想象和渴望
在金钱的迷雾里
我们渴望诚信
像渴望空气阳光
我们呼唤诚信
像为正义与道德招魂
只有埋葬礼拜金主义
诚信之花
才会开遍悠悠华夏
中华民族才能
重回幸福安康
我们的良心
才能真正的休憩安宁
诚信的诗歌 篇7《诚信》
诚信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品质。
诚信就如同人生的指路牌,
如果你接受了它的指示,
它就会将你引上成功的道路!
诚信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品质!
诚信就如同人生的明灯,
如果你将它的光芒熄灭,
你就将永远活在阴影里!
诚信是一个好人最基本的品质,
接受他对你的邀请吧!
它就会指引你走上成功的路,
接受诚信就会成功!
诚信的诗歌 篇8《感动》
兄弟两虽已天各一方,
但诚信紧紧相连,
哥哥没能兑现的诺言,
由弟弟清偿。
因孙水林的意外车祸
一家人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但即使这样,
宁可吃亏也要将薪水发放。
这是人性的本质,
是诚信的力量,
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
感动天与地。
你们的名字像诗一样,
铭刻在全国人民的心上,
是道德的力量,
驱使你们将诚信发扬。
你们热心快肠,
从没有让农民工兄弟失望,
诚信不可用金钱来衡量,
你们给了他们以希望。
生命能闪光,
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你们的身上披着诚信的光芒,
头上绽放的是善良之光。
诚信的诗歌 篇9《诚信》
诚信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前提,
它像丰碑一样屹立在我们心中,
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诚信是情感与情感汇聚的基石,
它像溪水一般流淌在我们眼中,
昭示着我们的和谐友爱。
没有诚信,就像生活没有阳光的温暖;
没有诚信,就像生命没有爱心的支持。
诚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只能在天空中放纵。
没有诚信,就像迷路的羔羊,
只能在迷途中徘徊。
诚信会为你插上飞翔的翅膀,
带你遨游在友爱的天空;
诚信会为你镶上天使的光环,
让你焕发最美的光彩。
拥有诚信就拥有美丽,
诚信的天空弥漫着阳光与自由,
等待着你那颗真诚的心进入。
诚信的世界会洗涤你的私心,
将你的真诚淋漓尽致的展现。
老师是诚心的化身,
你们用诚心的魅力,
赢得我们最真的信托;
老师是诚信的影子,
你们用诚信的力量,
鼓舞着每一个学生。
诚信待人,
是你们的敬业,
换来了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
因为我们学会了彼此信任。
诚信的天空下
让我们一起见证,
人性最美善的光辉。
伴随诚信飞翔,
在诚信的天空下,
我们是情感的主宰。
诚信的诗歌 篇10《信徒》
看着你朴实、流畅、隽永的文笔,
我的心就像浸泡在晶莹清澈的圣泉中,
接受最圣洁最隆重的洗礼,
那感觉激昂、欢快又甜美!
可叹却找不出更好的词句来表达,
因为一切优美奇绝的佳句都为你所获,
让你的巧手弹拨得字字珠玑、熠熠生辉,
我怎能再寻到更美更好的。
凭毫无新颖的陈词滥调又怎能引人眼目
况且我也没有点墨成金的本领!
哦!就连欣赏你的华章,
我也感觉是天赐的机缘。
所以就只能在你字字生辉的神笔下,
永远做一个顶礼膜拜的虔诚信徒!
诚信的诗歌 篇11《诚信是小河》
诚信是一条小河
日夜流淌在你我的心窝
诚信是一枚甘果
帮你我融化生活的冷漠
诚信是一座金桥
用真诚连接你和我
诚信是一把利剑
帮你我把美好的事业开拓
诚信是一首无语的歌
传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这样传说
诚信的太阳永不落
今天如果你这样问我
为什么人们都笑成了花朵
我一定会这样告诉你
淳朴的人们因诚信而洒脱
诚信的诗歌 篇12《诚信》
其实我们总能听到
有人会经常这样问
人们的诚信
是否已经严重缺失
面对这样的疑问
虽然很多人
顿时会变得无话可说
但稍加反思之后
我们却又都心中有数
因为在现代的社会中
我们总能看到
略微世俗一点的人
他们会对不少的大事小情
要么流于形式
要么疲于应付
而相对清高一些的人
他们又对太多的人情世态
要么视若无睹
要么不屑一顾
所以我们就不难推断
当一个民族
如果把诚实都变成了它
最为奢侈的品质的时候
那么
它将会沦落到何种地步
因此我们一直在殷切地期待
期待那些曾经刚正不阿的人
现在依然能够不向体制妥协
期待那些曾经不平则鸣的人
现在依然能够不向权威屈服
还有那些
现在仍旧从旁观望的人
也期待他们能在必要时
可以慷慨相助
诚信的诗歌 篇13《诚信》
诚实守信最重要
同学之间不张扬,
朋友之间不猖狂,
家长面前不撒谎,
老师面前不夸张。
做错事情要改正,
说错了话要承认。
承诺的语言要遵守,
答应的事情要做到。
从小要说老实话,
诚实守信人人夸。
诚信的诗歌 篇14《品德》
我是人类美好品德之一
欺诈、财富、声誉总与我格格不入
我走过城市与村庄
穿过沙漠,跃过大海
经过集市、商店、学校
自发的扣击着每一扇心灵之门
如果谁想欺诈
他会很快尝到后果
如果谁为了财富、声誉而把我晾在一旁
他将很快失去财富与声誉
这是我的职责、权利,也是我的义务
所有跟随我的人,就会得到人们的敬仰
而那些鄙视和怀疑我的人
只会落得贫困、悲伤和失败
我不是想存心折磨人
我只是在尽我应尽的责任
诚信的诗歌 篇15《宽容》
华夏盛世喜气浓,
和谐社会洒满情。
诚信宽容彩虹升,
照亮心灵映射光。
无人售货价钱订,
自觉付款高风尚。
拾钱寻找失主等,
谢绝回报笑脸迎。
划破车辆无主影,
写下字条联系清。
商场售货无有谎,
信誉提高经济腾。
社会形成宽容风,
互相理解万事兴。
道德描绘多彩景,
奔向小康跨步行。
以上就是关于鲁迅《狗猫鼠》中狗象征什么人全部的内容,包括:鲁迅《狗猫鼠》中狗象征什么人、如何认识邓小理论形成的社会形成条件、有关实事求是的例子,最新的,故事性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