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人生不得志,谁解其中味

南郡2023-05-02  16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每个历史人物,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他们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

比如《聊斋志异》,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总是那些狐仙鬼怪,但是在这部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奇书背后,是作者坎坷一生的故事。

历史是没有温度的,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会随着时间而湮灭,但历史又是有温度的,即便已然雨打风吹去,故纸堆里终有暖意几许。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氏家族曾经“科甲相继”鼎盛一时,但蒲松龄出生时,正处于明清易主的大动乱年代,家世逐渐败落,连生计都陷入困境。

父亲蒲槃,一直想在科举功名上出人头地,但最终连个秀才也没有考中,而随着家境日贫,不得不弃学从商,维持一家几口的生计。经商之余,蒲槃不忘经史,教子有方,四个儿子被他从小要求熟读诗书,勤修功课,学习成绩都还不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蒲松龄。

虽生在一个衰落之家,父辈没有带给蒲松龄物质上的优越,但家族世代耕读传世,于潜移默化中,给了这位文学家早年丰厚的文化补偿,也为他沉浮科考的戏剧人生拉开了帷幕。

18岁,蒲松龄完成了成人礼,迎娶了刘氏为妻,新婚后不久,就在初试科场一鸣惊人,蒲松龄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并受到了山东学使施闰章的赏识。

踌躇满志的蒲松龄,坐到了院试的考桌前,摊开了主考官施闰章出的试卷,题目是《蚤起》,语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考生要根据出处阐述孟子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就是按照已经成型的八股文写法,模仿孔子或孟子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蒲松龄没有走寻常路,他以生动的小说笔法,在考卷上作了一篇描写人情世态的精美小品文,有情节虚构、人物独白,还有人物心理描写。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针对一件事发表议论,蒲松龄写了一篇微型小说交了上去。

这样的写法,当然不符合八股文的要求,换作其他的主考官,早就把卷子撕了,但蒲松龄遇到的主考官,是当时赫赫有名、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施闰章的名声很好,文才也佳,关键还能以宽广的心胸来看待人才。

看完蒲松龄的答卷,施闰章拍案叫绝,拿起笔来就写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说看这样赏心悦目的文章,如同甩着手臂,在美景中游玩一样轻松乐趣。

放榜结果:蒲松龄被取为头名秀才!

20岁,年纪轻轻就当了秀才,且是县、府、院三试头名,蒲松龄盛名乡里,他和中国历史上众多少年风华的文士一样,对人生抱负充满信心,认为科举仕途是一马平川的光辉大道,但未曾想到,这却是他考场生涯的顶峰了。

蒲松龄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即为“举人”,从此开始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年年交战,垂翅而归”。

生活本已困窘,又因家庭矛盾,父亲蒲槃决定给儿子分家,对于蒲家儿女来讲,分家是一场无情的斗争,看起来是弱肉强食的争夺,实际意味着将蒲槃原本就不丰厚的家资进一步分解,而蒲松龄在这场“斗争中”处于弱势,吃亏最多。

分家后,蒲松龄只有二十亩薄田,还要搬出旧宅,住到三间十分简陋的老屋,破得连门都没有。庭院中,荆棘丛生,虫蛇横行。可房子再破,农具再坏,田产再不丰,总比没有好,而这一切,也就是蒲松龄一家的根底了,注定以后的路不会太顺畅。

此时,蒲松龄已经有四个孩子,在《日中饭》里,他的四个孩子为了一锅稀饭,你争我抢的情景,是蒲松龄辛酸生活的写照。而另一篇《除日祭穷神文》更是逼得蒲松龄发出:穷神啊!你真当我是你热恋的情人?

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难道说,这是你的衙门,居住不动身你就是世袭在此,也该别处权权印;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蒲松龄写信质问穷神,你为什么总缠着我?写就写了,这充满着戏谑自嘲的口吻,无非就是吐吐槽,抱怨抱怨,可蒲松龄还居然变着法儿地以穷神的口吻给自己写了一封回信。

“你只要学抠门吝啬、一毛不拔,只要学损人利己、出乖弄巧,只要学虚伪奸诈、伤天害理、泯灭良心,我保管你脱贫致富登上巅峰。”蒲松龄是不是拧巴得可爱,来回看自己人生的错位,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矫情地给自己生命系上死结,这恰恰说明了蒲松龄宁愿清苦一生,也不愿失掉他为人的宗旨。

蒲松龄的穷,那可是真的穷,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这样饥寒交迫、弱妻幼子的家境,使得他不得不把二十亩薄田请人代耕,自己外出觅馆教书,靠微博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自谋生路的蒲松龄,开始长达四十多年的私塾教师生涯,待遇微薄,每年最多只得八两银子。这是什么概念呢?农村维持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大概要二十两银子,可见蒲松龄的捉襟见肘了,而那句“家徒四壁妇愁贫”,一点儿不是空穴来风。

不得不说,蒲松龄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娶了刘氏,在他岁岁游学,外出教书的漫长日子里,刘氏要靠丈夫微博的收入维持温饱,抚育孩子,这位平凡的妻子和伟大的母亲,有一颗安贫乐道的知足之心,如此千疮百孔的家境,未因拖欠而遭到税官的呼号催逼,把子女一个个抚养长大,做到“一子娶一妇,必授一室”的状况。

是善良妻子的默默付出,才能让蒲松龄没有后顾之忧,长期在外教书,无数次投身科考,无数次落榜,科举的失意,生活的贫困,蒲松龄将难言的情感,有意无意的带入到自己编织的狐鬼花妖的世界中。

《聊斋志异》如蒲松龄自己所言,是一部“孤愤之书”,作品远不止只关乎自己悲怜自叹的情感,更多融入了时代的针砭,理想的追溯,蒲松龄借助荒诞无稽的鬼狐故事,宣泄胸中的“奇气”,“抒劝善惩恶之心”揭露世情的黑暗。

这部由500多个短篇,组成的文言小说集,无论人物刻画、时代映射、社会批判、艺术成就,都到了难以超越的文学水平,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先生更盛赞聊斋故事“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但是,在当时,蒲松龄此举却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事,他的一个好友实在看不下去,写信劝了他一句:“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朋友们认为蒲松龄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同时,还在干件“不务正业”的事,是不够努力的表现。但就是这件不务正业的事,日后成就了蒲松龄。

心心念念科考的蒲松龄,在51岁时,仍不忘进取,妻子刘氏劝他:“君无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老百姓自有百姓的乐趣,何必非要做官呢?蒲松龄并没有认同妻子的好言相劝,执意一次次投身科考,却又一次次被黜。

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又遇灾年,缺衣少粮,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

蒲松龄一生困囿于科举与功名交织的诱惑中,无法自拔,经历了屡试不第,生活所迫的境遇,不得不离家,大半生都在外过着寄人篱下的塾师生涯,1709年,年逾古稀的他,终于归卧蓬窗,安享晚年了。

可以说,蒲松龄一生最耀眼的成就,就是为后世留下一部巨著《聊斋志异》,而对于他自己这一辈子,最为艰辛的是科考屡败,功名白头,蒲松龄一生都在不断参加乡试,却无一次考取,也许是老天感动于他的执着,71岁那年,蒲松龄成为了一名岁贡生。

“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贡生虽没有举人的资格,但也可以授官,但对于一个老迈衰朽、年逾古稀的人来说,只能是精神上的些许安慰吧。

一年后,蒲松龄的儿子请画家给父亲画像,蒲松龄穿上得之不易的贡生官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画像上题词:穿这样的衣服,会不会被后代人“怪笑”?

19岁进学,71岁入贡,蒲松龄的种种遭遇,不是一句简单的“时运不济”可以概括的,也许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存在着多重因素的结果,无论怎样,暮年的贡生是对蒲松龄困窘一生的精神补偿。

1713年,妻子刘氏因病去世,这位贤惠的女子,在病笃之时,仍旧以“世尽庸医”的善意谎言,劝阻家人不要浪费钱财为自己治病。“酸心刺骨情难忍”,“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离分“,蒲松龄对跟随自己贫困一生的妻子,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愧疚。

当又一个春天刚刚到来之时,蒲松龄在他的书房里“倚窗危坐而溘然以逝”,这位伟大的作家,生命的指针便永久的停在了76岁的时刻……

在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幅后世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在蒲松龄去世约五十年后,《聊斋志异》初刻,轰动全国,三百多年后,聊斋故事广为流传,历久不衰,在19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者心里有委屈,不能直言胸中块垒,只能饱含辛酸之泪,曲折叙述,借笔抒怀,借事抒怀。

作者编纂演说世事变迁,貌似满篇荒唐之语,实有真情包含其中,其经历或启示让人唏嘘惋惜。

所述内容,斟酌惦量,缠绵专注,数易其稿,十年方成书,其情不可不为痴,用意不可不为深。

但不知世上可有懂得他心事的人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出现在小说的开篇第一回,曹雪芹先生开篇明义,也为整部小说的概述大意。

“满纸荒唐言”,指《红楼梦》全书;言,文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家庭琐事,尤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刻画了一系列个性鲜明、遭遇悲惨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描写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的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使得《红楼梦》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个另类。

这“班姑蔡女”就出自小说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的话:“……其中不过几个异样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

“班姑”:班昭,班固的妹妹,后来续写了班固《汉书》。好为人师,人称“曹大家”(夫姓曹。‘家’音‘姑’)。“蔡女”:蔡邕之女。名琰,字文姬,传制“胡笳十八拍”。陷于匈奴左贤王,后曹操将其迎回中原。她俩都是一代女文豪。

这里作者嘻笑怒骂,这里作者的“无班姑蔡女之德能”,似贬实褒,内含因不被世人理解而产生的孤独、伤感的情绪。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就被当时的世人贬为“满纸荒唐言”。但正是这部看似荒唐,却蕴含着葬送一个旧时代的悲剧故事!

“一把辛酸泪”, “把”是量词,用来形容可以一手抓住的东西,作者用“一把”来修饰“辛酸泪”,暗示了“辛酸泪”多。表明他对《红楼梦》最大的感受是悲伤,也反映了他成书的艰辛,暗示了小说是一部悲剧。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云,说;痴,傻;解,理解;味,深意。结语是一个反问句,意即无人能够理解当中的深意?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感叹。

从这首诗里我们品味出了这样一个曹雪芹:一个洞悉社会,冷眼看世人的人;一个怀着惊天纬地之才却被黑暗现实埋没的人;他或许饱尝世态炎凉,却拥有满腔热血;他或许消极避世,却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

1红楼梦的开头诗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开头诗的意思是: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太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

3开头诗赏析:

《满纸荒唐言》是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从该诗中看,“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且也指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走向灭亡的道路。当时的儒生也认为这是“弥天大谎”,所以作者是以愤恨的心情写出“满纸荒唐言”的。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情感,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他惟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故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鲁迅《<绛洞花主>小引》:“《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里,作者诉说了他难以直言而又深怕不被理解的曲恋。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出自《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以上就是关于蒲松龄:人生不得志,谁解其中味全部的内容,包括:蒲松龄:人生不得志,谁解其中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其意何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的"作者在“指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66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