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一天是如何计时的

永旺超市2023-05-02  20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 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年。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

年为古都最大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言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那是受古时称谓的影响。之后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

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如:八旬老者等。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扩展资料:

1、更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7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11时至1时。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用鼓作为更的代称。所以三更也叫做三鼓(戌时~寅时(19:00~次日5:00)

2、点

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3、刻

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14分24秒(约十五分,所以一个时辰有八刻),因此“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4、字

即5分钟,字下有“秒”忽“等,具体计算不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时间单位

古代的时辰一般为两个小时,其中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又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每个小时就根据时辰的不同,加以刻数,来说明具体时间。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时辰的说法为:子(鼠)时是晚上十一到一点;丑(牛)时是是晚上一点到三点;寅(虎)时是是晚上三点到五点;卯(兔)时是上午五点到七点;辰(龙)时是是上午七点到九点;巳(蛇)时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午(马)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未(羊)时中午一点到三点;申(猴)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酉(鸡)时是是下午五点到七点;戌(狗)时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亥(猪)时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用太阳来计日

古人利用太阳还用“流水”“香炷”等计时对于古人来说,他们最早的时间单位可能是“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了最初的计时单位后,慢慢地需要对一天的时间进行划分那古人又是怎么划分一天的呢古代人把一天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个时辰来表示,每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用光阴来计时

古人是用太阳光的影子来计时的日晷就是古代人的太阳钟

一刻钟是十五分钟;一天为九十六刻钟。

我国古代制定、沿用自成体系的计时法。百刻计时法最古老,使用的时间也最长。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等于144分)。

汉代除使用百刻制外,还应用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法并用,夜间还使用独特的计时方法,这就是“更”。“更”是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时间长短依夜的长短而定。

直到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

为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相一致,我国古老的百克制演变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这样一昼夜就为九十六刻,与世界通用的计时法相一致。

扩展资料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壶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24秒。

直至清初,将100刻改定为96刻,每刻时长变为15分钟整,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这是因为时间的计算都十分相似的缘故。 西方的计时方法是把一天平均分成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个小时,而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

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一刻钟

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顺序:子 、丑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参考资料

时辰_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人一天是如何计时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人一天是如何计时的、古代时间最大单位是什么、古代的时辰一般为三个小时,那每个小时怎么称呼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61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