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文地理历史介绍有哪些

林原惠2023-05-02  23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

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

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

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拱北、定南、安西、镇东”——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老城里是文风鼎盛、名流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庙、问津书院、会文书院、中营小学等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居功至伟。严修、张伯苓、林墨青、刘宝慈等教育家,在老城里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里有名人故居多处,如著名书法家华士奎、实业家范竹斋、古文字专家王襄、教育家马千里、书法家孟广慧、小说作家刘云若等人的故居。还有大院宅第多处,如仓廒街徐家大院、北门里卞家大院、东门里姚家大院、府署街王家大院、南门里祁家大院、二道街于家大院、东门里杨家大院等

3、寺庙文化

有些学者认为,从信仰习俗层面分析,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原生点是妈祖崇拜,因而说“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城”。天津妈祖文化虽地位显赫,但并不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在天津,儒、道、释等传统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各行其是——以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民俗文化、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祭祀关羽的武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大悲院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皇阁、吕祖堂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以及以望海楼、老西开教堂为代表的天主教文化等,在这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元状况。究其原因,一是天津地域文化成型发展时间不长,传统的主流文化不足以罢黜百家,因而缺乏束缚力;二是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土著人口较少,故而风俗与信仰处于混杂和互不相扰的局面。

旧时,天津民间信仰多种神灵,反映出天津地域文化兼容并包、异彩纷呈的特色。大批移民聚居津门,孤独求助的祈福心理、畏惧灾祸的避祸心理,加之各地移民来形形色色的神偶及其民间宗教传说,就形成了天津民间的多神崇拜。随着文明普及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诸神的信仰早已淡漠;但以寺庙为名的街巷,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却仍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和记忆中。

4、移民文化

《天津卫志》载:“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这是说,天津筑城设卫之后,商贩船家云集,戍守军旅常驻,流动人口激增。通过来往于三岔河口的无数船舶,天津城接纳了漕运船民、移居商贾、垦戍军士、破产农户和外省务工人员,形成“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1845年编写的《津门保甲图说》显示,城内和北部、东部沿河一带属于城区范围的居民中,土著居民为740户,仅占全城区总户数的2·28%。这表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占了绝大比重。另外,河北、山东、山西一带的农民,成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

外来人口向天津的大规模迁移,为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下层移民提供大量人力——其谋生出路,一是进入天津近代工厂做工或到商店学徒;二是以码头苦力、人力车夫、家庭雇工、理发、垃圾清理、废品回收为生;三是以沿街叫卖或手工修补为业;四是无业游民和乞丐。中层移民——中小企业家、知识分子、经管人才和科技人才,他们荟萃津门,成为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层移民——军阀政客、清朝遗老,以及地方豪富商绅,由于失势下野或逃避战乱,纷纷迁入天津租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同时,又形成了独特的“寓公文化”。总之,移民文化与天津原生文化的混杂和碰撞,南北交融,雅俗共存,形成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天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

5、军旅文化

十五世纪初年,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时认为:临近京畿的海滨无防,犹如庭户无门,遂调来淮军前来镇守,并赐名天津,扩寨增防,按军事建制设立天津卫。作为军事卫所,戍守的军士成为移居天津最早的居民。历代屯田士兵、漕运水手,以及李鸿章驻津的淮军、袁世凯在津训练的新军,都为天津地域文化增添着军旅气氛。造就了天津民俗尚武的豪气和坚忍不拔的性情。

在明清两代,军人及家属在天津是高度集中的群体。军旅性格中坚忍不拔的硬性,与移民性格中燕赵慷慨的豪情相结合,就形成天津人的性格主调——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扶弱济贫、打抱不平为尚。义和团攻打天津租界以及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都显示出天津人勇猛顽强的性情。在天津历来的慈善和公益事业上,典型地体现出天津哥们儿的侠肝义胆和古道热肠。与此同时,也形成天津民俗好管闲事、火气暴烈,甚至“逞强好斗、滋事挑衅”的风气。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就形成了早年青帮、脚行、混混儿等得以在天津码头独霸一方的社会环境。

历史上的天津从来就不属于河北省

1.北洋时期(特别市):京都(北京)、津沽(天津)、淞沪(上海)、青岛、哈尔滨、汉口。

2.民国期间(1929—1937):南京(首都特别市)、北平、天津、青岛、上海、汉口、西京(西安,1933年设)、重庆(1937年设)。

3.抗战胜利之后(1945—1947):南京(首都特别市)、北平、天津、青岛、上海。

4.1947年(院辖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京、重庆、哈尔滨、大连。

5.1948年(院辖市):增设沈阳、汉口、长春。

6.1949—1950年:中央直辖:北京市,天津市。

东北大区直辖:沈阳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

西北大区直辖:西安市。

华东大区直辖:上海市、南京市。

西南大区直辖:重庆市。

中南大区直辖:武汉、广州市。

7.1951—1952年:新增东北大区直辖:旅大市。

8.1953年:新增东北大区直辖:长春市、哈尔滨市。

9.1954年,仅保留上海、北京、天津3直辖市,其他12个撤消。(其中天津一度作为河北省会)。

10.1997年,增设重庆直辖市。

直辖次数统计:

北京,天津,上海各6次。

武汉,青岛,南京,重庆各4次。

哈尔滨,西安各3次。

大连,长春,沈阳各2次。

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各1次。

1949年——1953年,除了北京,天津是中央直辖外,包括上海,鞍山,抚顺,本溪等其他城市都是大区直辖,并非中央直辖。

正统天津人的老祖先是安徽中原地区人。天津话与华北语系也不同,方言岛。

过去有一段时间把天津划入河北,完全是错误的决定,两种地域文化不可能融为一体。之后中央恢复天津的正当地位重新回到直辖市行列。

以上就是关于天津人文地理历史介绍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天津人文地理历史介绍有哪些、天津历史以前属于哪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41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