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遏制遏制苏联具体措施

美妙绝伦2023-05-02  31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主要基点是复兴战后凋敝的盟国经济,以加强自己对欧洲的控制或组成抵制来自东欧的某种不确定性集团的挑战。1945年美国就开始小份额的援助欧洲各国,战后欧洲各国也没有拒绝美国的援建方案。“戴高乐作为排美势力的代表最后也不得不从法国经济恢复需要美援的现实考虑,放弃建立排美的欧洲集团方案”。1(P75)从美国的角度来说,他们觉得这种援助会降低重大政治不稳定性在欧洲再次出现的可能,而且可以控制战争因子的出现。从纯经济层面来说,这种援助欧洲复兴的计划也可以保证美国充足的国际市场。

在对待苏联和东欧的经济政策上美国开始也想把其纳入欧洲援建的方案之中。1945年7月白宫要求国会将进出口银行的资产由7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的报告中,出于拉住苏联和占领苏东市场的考虑曾计划于1945年7月到1946年7月先后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的信用贷款,下一年度在提供10亿到20亿美元。可是由于双方在波兰、东欧等政治安排上的分歧、资金的限制及英、法等贸易地位对美国具有的重要性,进出口银行的资助重点才完全转向了西欧。2(P3031)

1947年在美苏对抗已经日益明显的时候,双方正常经济关系处理越来越困难。斯大林宣称:“现在的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下不可能维护世界和平”3(P27)同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向美国国会联席会议提出特别咨文,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进行援助。“杜鲁门在咨文报告中把世界一分为二,公开号召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至此杜鲁门主义出台,也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4(P107)

冷战的出现迫使美国改变了战后领导全球的战略目标。苏联成为自由世界的最大威胁,它是美国治下和平的主要安全威胁和向全球扩张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此美国开始出台了适应冷战的遏制战略:遏制、瓦解、演变苏联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实现这一“需要持久耐心”的目标,美国在充分运用军事、宣传、心里攻势等手段的同时,对于发挥经济手段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配合美国总体的冷战战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加大经济援助欧洲的力度,1947年推出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这使得美国的战略意图更加明显——对外援助巩固欧洲的反苏同盟。但是对苏联的经济贸易方面,国内意见开始并不一致。美国国内思想库对是否与苏贸易问题产生广泛的争议。以前商务部长亨利·华莱士和纽约州的左派议员卫托·马坎托尼奥(Vito Marcantonio)为代表的主张继续与苏联保持正常的贸易,华莱士在对南方的议员讲话时指出:“我们需要市场,我们现在必须扮演和苏联发展贸易关系的角色,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自己工厂的运转以及武装俄国内部的政治敌人以及自身免受市场萧条的危险。”5(P27)

另外一派就是以对外贸易委员会主席马库斯(Marcus)为代表主张同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实施贸易封锁和禁运。马库斯在对待与苏联的贸易态度上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成分。在其1947年出版的《俄国面临真正的挑战》中指出:“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俄国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生活状况,斯大林统治下的俄国是一个秘密警察统治的国家……斯大林所追求的是全球霸权,这是罗斯福、杜鲁门及其国务卿都没有认识到的问题。”6(P29)两派的对和苏联经济贸易态度有区别,但是所追求的都是为美国长期利益服务的宗旨。冷战推进的过程中,美国国内对苏联的经济政策趋于一致即通过有效的经济遏制,对苏联及其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打击。

自从苏联明确的表示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后,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和商务部就在分头研究、制定对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政策。1947年12月杜鲁门政府此前决定调整对苏联及其卫星国的贸易政策之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形成了对苏进行经济制裁的决议。会议决定:“美国的安全需要立即、无限期的停止从美国向苏联及其附庸国出口所有美国短缺物质和有助于增强军事潜力的物质”7(P512513)从此也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遏制政策的出台。

从1947年开始美国开始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遏制政策,随着冷战双方关系的时冷时暖,彼此间的遏制与反遏制也此起彼伏。就美国在冷战初期(1947—1950年)对苏东的经济遏制政策来说,主要围绕着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控制制度、禁运 、技术制裁、经济封锁和制裁而展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冷战宣言后,国会中共和党议员乘机掀起一股对苏强硬的逆流。他们直接引用杜鲁门的演说词:“既然要为保卫自由世界而提供援助,那么为什么还要向苏联出口战略物资呢?”8(P84)共和党国会议员频频向杜鲁门总统施压,迫使杜鲁门政府迅速着手研究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政策。商务部随后就提出了建议:战后美国一直在解除贸易管制,但是只对武器、弹药和国内短缺物质实行管制。今后应该加强对“凡是属于有助于增强苏联军事潜力的物质”的管制。美国商务部利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例外条款的模糊性提出对苏东集团的出口控制议案很快就被国会通过。

1947年12月31日美国商务部颁行了新的出口许可证制度,所有出口产品特别是输往欧洲的都需要新的许可证。1948年1月15日商务部又规定:凡是前往欧洲的各种商船,必须持有特别许可证。1948年3月1日美国实行新的出口控制制度,将过去针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三级管制制度重新分为二级制,分别是R、O类。R类包括苏联集团和西欧各国,O类即位除去R类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个美国最初确定的分类国家是一直变动的,1950年苏联、东欧和中国进入了R类国家,西欧回到了O类国家。

冷战的最初几年中美国还利用苏东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改变对东欧国家贸易管制的级别以分化苏东集团。其中突出表现在苏联和南斯拉夫冲突明显后,美国放松了对南的出口控制,在已经解密的NSC18/2号文件中指出:“除了有助于制造原子能武器以外的军火物质都可以考虑向南斯拉夫出口”。9(P90)

除了美国单独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出口控制外,美国同时还要求西欧各国与美国保持对苏东集团一致的态度。1949年1月美国制定新的“出口控制法”,美国把保护国内经济的矛头全面指向苏联及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法案下美国亲自为自己和西欧各国订立1A(全面禁运)和1B(限制出口)清单中的种类,为此美国还与欧洲各国进行长时间的谈判最终达到战略和意识形态利益的一致。

在出口控制的同时,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长时期的禁运和经济封锁,如果说美国的贸易管制还能在国际经济法中找到“例外条款”解释,那么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和封锁则属于赤裸裸的把政治敌对的意识形态凌驾于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之上,美国为了有效配合对苏联及其社会主义盟国的禁运和经济封锁,它强制性要求西欧各国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性。1949年11月,美、英、法、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七国代表聚集巴黎,组成“协商团”,制定对苏联及其东欧集团实施战略物质贸易控制、禁运及经济封锁的多边协调方案,并在巴黎成立了永久性工作机构“统筹委员会”(COCOM),以在对苏联集团实行禁运的行动中保证各国的联合一致和协调。

除了出口控制、经济封锁和禁运外,美国还对战后的高新技术进行了严格控制,原子武器的应用和刚刚起步的空间技术都是美国技术封锁和制裁的方向。美国积极在第三世界国家扩张自己经济、贸易和技术空间,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压缩苏东集团向外延伸的市场,完成从外部遏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控制范围。

1950年初随着出口控制法和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出台,美国对苏联的经济遏制体系宣告确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冷战双方在东北亚半岛进行了一次较量,虽然美苏双方没有直接交战,但形势的恶化也迫使杜鲁门政府对苏联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与之同时美国对苏东集团的出口控制、经济封锁和禁运也达到了冷战的最高峰。

就冷战初期来说,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但是1947年至1950年期间经济遏制只是一种有限遏制状态,除有助于增长军事潜力的物质外,美苏之间还保持了一定的贸易额,只是内容和份额在逐年减少。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在强大的国内外压力下,重新调整对苏经济遏制战略思想。

冷战初期美国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遏制是服从、服务于整个冷战战略的。它源于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它实施的前提是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己拥有的经济优势。 出口控制制度、禁运 、技术制裁、经济封锁是优势力量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给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困难,也迫使了苏东国家在西方的经济体系外努力寻求自己的市场和贸易体系。同时给美国带来了一些额外的负担,美国要求欧洲盟国与之保持一致行动时,它也需要美国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有的国家也把这种义务当作要挟美国的机会。

战后长达四十多年的美苏冷战中,遏制战略一直是美国对苏政策的核心。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奠定了美国遏制战略的思想基础,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则是对遏制思想的实践与发展,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的根基,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相同之处无论是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还是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都是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势力的_张,将其控制在特定的范围之内。然而在实行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既定的目标,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对两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以及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它们的产生以及实施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取得了地缘政治优势,为美国战后称霸世界提供了便利。通过实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方面加强了美国对于西欧经济的控制与渗透,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美苏争霸奠定了军事和势力范围基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还是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它们都暴露出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冲突,夸大对手的威胁,给美国外交政策带来了负面影响。美国提出遏制战略所要遏制的是苏联的权力,但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却不断夸大苏联政权的危险性,认为与苏联的妥协是根本不存在的,必须对苏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甚至是将战略基础建立在对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对外政策的预测之上,这便使得战后美国的外交策略缺乏现实依据,常常带有巨大的盲目性,从而给战后国际关系的演进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其次,遏制战略导致了以美苏为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军备竞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得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阵营的人们相互对立、相互仇恨,国家之间不在进行正常的往来和合作,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再者,美苏两国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疯狂的竞赛中去,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严重削弱了两国的实力。最后,遏制战略实际上是对美国一贯主张的“门户开放” 政策的偏离,是一种政策原则的倒退。二战后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部分放弃美国旨在建立世界霸权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 以来形成的建立世界霸权非常有利的时机,默认并屈从了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陷入了同苏联争夺势力范围的较量。美苏关系由盟友走向冲突和对抗,美国的对外政策也由合作转为对抗,由开放转向遏制,最终陷入势力范围之争的泥潭不能自拔。二、差别所在:“均势遏制”与“全球遏制”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与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实施遏制的手段以及范围方面,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别,既有利于我们了解美国遏制战略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冷战期间美苏大国关系的演进。凯南的“遏制”思想还没有将美苏之间的对抗定义为在全世界范围内划定势力范围的斗争,凯南对于美国政府向所有呈现出共产主义迹象的地区不加区别地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的行为是予以强烈批评的,他认为这种做法,并没有明确美国海外利益的主次之分,必然_使美国负上重荷。再者,凯南认为遏制必须是有重点的,必须在重点地区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主要是在世界几大工业中心:如北美,日本,欧洲和英国等地区。凯南认为,西欧是美国主要利益的所在区,同时共产主义并不是西欧问题的根源,西欧问题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的混乱导致的二战后权利的真空和不自信。而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核心在于“全球遏制”。它是以两级思想、普遍主义民族利益观念为基础特征的。在杜鲁门主义中,所谓“遏制”,首先是遏制苏联政治经济势力的对外扩张,然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行全球争霸。1947年7月,马歇尔计划启动,援助战后的西欧各国;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并重新武装西德;在亚洲 先后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1954年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在东亚与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还积极参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组织。总之,凯南“遏制”思想的特质在于“均势遏制”,它所寻求的是在苏联毗邻地区确定以后苏联不得逾越的界限,进而建立有利于美国的世界战略格局。所谓“遏制”,既是政治和经济的,也是军事的,只不过是以政治经济手段为主,外交手段在遏制苏联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谈判和缓和在美国对苏联政策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核心在于“全球遏制”,与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相比,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更加注重军事遏制,在世界范围内遏制苏联的对外扩张,进而建立世界霸权。来源:乔治·凯南遏制思想与杜鲁门政府遏制战略的对比

“超越遏制战略”的特点:

1、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方面讲,“超越遏制战略”是美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新的全球战略。

2、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讲,“超越遏制战略”是其在高技术时代和核后时代条件下奉行的一项全球战略。

3、从两大体系的态势讲,“超越遏制战略”是在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均处于相对有利地位的历史条件下推行的一项战略。

4、从战略目标的确立上讲,“超越遏制战略”所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在战胜对手的前提下,用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以巩固美国的世界政治霸权。

5、从战略空间讲,“超越遏制战略”中的战略活动空间已深深的推进到了东欧地区。

6、从施行战略的手段上讲,“超越遏制战略”是在强大军事力量的遏制和压力下,主要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深入东方,促使敌手营垒内部自身发生蜕变,以收到不战而胜的功效。

1、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2、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4、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扩展资料

尼克松主义政策要点

1969年7月25日,他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这一亚洲政策被称为“关岛主义”。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

1970年他把这个主义归结为美国与其全球盟友之间的“伙伴关系”(包括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并指出,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尼克松主义

在欧洲采取冷战,如马歇尔计划,铁幕演说(丘吉尔在美国讲的),杜鲁门主义

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二战后,美国谋求领导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横行。1dA PgE"|/Ce

1、全球战略确立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遏制战略

Pa6Yr'_-w\;wH%B 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确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奉行遏制战略,其对外战略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进攻性和侵略性。'E!kk;p{"T:|

杜鲁门(1945年~1953年任总统)“遏制”战略的基本内容是:(1)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继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经济复兴基金”,在经济上进行扶植和援助;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西德,建立“北约”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形成以军事联盟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阵营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并对盟国进行控制。(3)在亚非拉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打着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旗号,推行“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并建立了大量军事基地,充当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宪兵”,妄图取代老牌殖民主义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地位。

X9[ q~ @ [d^iU3p 艾森豪威尔(1953年~1961年任总统)提出了“解放战略”、“和平取胜”战略。在军事上,国务卿杜勒斯于1954年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进行核讹诈和战争威胁。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大肆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加紧向印度支那、中东和拉美地区渗透。cV8| |#Z-G A^T

肯尼迪——约翰逊(1961年~1969年任总统)时期,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肯尼迪政府制订了“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通过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具体包括:(1)同苏联既对抗又勾结。一方面,美国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在推行“灵活反应战略”的同时,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并针对苏联和中国提出了“两个半战争战略”,在1961年柏林危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与苏联激烈对抗;另一方面,又同苏联进行勾结,一起攻击中国,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途径,对苏、东进行渗透,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2)在亚非地区,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进行笼络控制;另一方面,又对古巴大搞武装颠覆,在巴拿马、多米尼加进行军事干涉。1961年10月在越南发动了“特种战争”。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约翰逊继任总统。他基本沿袭了肯尼迪的对外政策,进一步扩大了越南战争。

@ f [ @\]$R U-_T 2、全球战略调整阶段的美国对外战略——缓和战略Cn7{&qm's

70年代,世界上多种力量迅速发展。美国经过战后初期的全球扩张,加上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经济实力大为衰减,霸权地位严重动摇。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具体表现在尼克松主义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c%Z U7X V-~ “尼克松主义”的具体内容是:(1)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盟国的“伙伴关系”,以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2)以实力为后盾,以遏制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3)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的正常化,利用中国制约苏联。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签署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4)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巴黎正式签订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体面地结束了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国内外压力;通过缓和对苏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J yv W!z v F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的福特政府基本沿袭了尼克松的对外政策。

{|'v'I)SXI 卡特(1977年~1981年任总统)“世界秩序战略”的主要内容有:(1)密切美、日、欧三边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3)同苏联、东欧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4)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治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谋求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1978年12月卡特宣布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签署了《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5)重视人权外交,增进全球对人权问题的敏感,重振美国外交政策的道义内容。

Q4o;b F pVK5S$|^ 1979年2月,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接管了伊朗政权,在对外关系上,把美国视为头号敌人,11月发生伊朗人质危机。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并实行占领。这一系列被视为严重损害美国战略利益事件的发生,迫使卡特政府对苏联政策趋于强硬。1980年1月23日,“卡特主义”出台,其要点是建立地区性安全结构,把西欧、中东和远东三个战略地区联结起来,抵御苏联在波斯湾、西南亚的扩张。同时卡特大幅度增加军费,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并对苏联实行了严厉的经济制裁。 HX;J j6Vz]#p

3、全球战略发展时期的美国对外战略——从新遏制战略到超越遏制战略

a]5iT7]UF#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的对苏战略“转守为攻”,其全球战略有了较大的发展。

q3Z uqN3yD$T"^ 里根(1981年~1989年任总统)提出了“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关系总战略:(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2)对苏联采取进攻性强硬措施,扭转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不放弃同苏联的联系并就限制核武器等问题进行谈判。(3)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更多地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战略同盟关系,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美国的反苏总战略。(4)不断加强美中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出于战略考虑,1982年与中国签署了《八一七公报》,并减少了对中国在技术转让方面的限制。

$tJ;V GD'pv6H 在“重振国威”的目标取得一定进展后,里根又在他的第二任期内,进一步提出所谓的“第二次革命”,其实质是企图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用太空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用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征服世界,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独霸地位。为此,1985年1月美国公布了“总统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利用美国空间技术优势,建立一个以近地外层空间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太空综合性战略防御体系。该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标示着美苏军备竞赛出现了质的升级。1986年3月,里根又在《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中,提出了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宣传等手段,支持***国家的“自由战土”,把苏联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苏联本土去,削弱苏联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同时实行实力遏制和谈判并用的灵活政策,使美苏关系由80年代初的严峻对抗走向了缓和,进入了对话的新时期。Hf1Ws dZ(^!j

布什(1989年~1993年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抓住苏联“改革”的时机,以经济援助为诱饵,采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促使东欧脱离苏联的影响,并进一步融人西方政治、经济体系。“超越遏制”战略与“遏制”战略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更高。“遏制”战略的目标是围剿堵截共产主义,使其不能进一步扩展;而“超越遏制”则企图把苏联和东欧纳入西方的社会体系之中,在战胜共产主义的前提下,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2)空间更广。“遏制”战略的活动空间主要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周边地区及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峙严重的中欧地区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而“超越遏制”则深入推进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3)手段更多。“遏制”战略主要动用军事力量,强调打一场常规战争;而“超越遏制”则在军事遏制的同时,强调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的进攻,并突出了“和平演变”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J8Rz 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成功地率领多国部队实施了打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计划后,加强了美国的地区存在,并提出了要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主张。

E:A0@Aux 4、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对外战略中的单边主义F'L'cJVPJ

克林顿(1991~2000年任总统)面对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的新形势,坚持维护美国“领导地位”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总目标,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又有新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边主义的抬头。克林顿明确提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即确保“经济安全”;更新武装力量以应付冷战后新的威胁;推行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1994年7月美国正式提出了“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其具体内容和主要做法如下:(1)构建“美国主导下的大国合作”的世界格局。把“防止世界上出现像苏联那样具有向美国领导地位挑战能力的超级大国”,确立为美国重要的安全战略目标,强调与西欧、日本等西方国家合作与集体行动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建立各种战略性伙伴关系,拉住中国、俄罗斯等大国。(2)调整地区战略部署,在东西两线建立为美国战略目标服务的军事集团或军事联盟,构建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在欧洲,美国把北约作为其推行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在1999年3月成功实现北约第一次东扩以后,又着手进一步东扩。并为北约制定了“战略新概念”,赋予北约新的使命。在亚太地区,一方面与日本签订了新防卫合作指针,共同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加强美澳、美新和美韩双边安全同盟,对中国和朝鲜等国实行预防性“遏制”;另一方面奉行对华接触战略,试图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处,使中国变成一个西方认为“负责任”的国家。在拉美,进一步推动与拉美国家的合作,建立以自由贸易为基础,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政治经济联盟。在中东,支持以色列和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并举,维护反伊拉克同盟。目的是留在中东、控制中东局势。(3)把“经济安全”提到全球战略的高度。美国加强了“经济外交”,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推动全球经济自由化,把更多的国家纳入到以美国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框架之中;加强七国集团特别是美、日、德三大经济中心之间的政策协调,强调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组织的作用。(4)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推行美国式的民主、人权,将“扩大民主”作为“参与和扩展战略”的基本内容。(5)在军事上,根据1997年5月公布的《四年国防评估报告》和1998年12月推出的《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加大军事投入,大力发展高技术武器,把“营造、反应、准备”作为对付威胁和危机的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美国要提高独自带领国际社会“执法的能力”,以便对用非常规手段袭击美国领土和美国人民的分子“绳之以法”。具体要求是在美国至关重要的地区保持美国的军事存在,加强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努力削减并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通过展示武力、干预行动等手段来遏制侵略,保持强大的防务能力,以使能够“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

})d&kVAaJ(tZ7U 2000年美国大选,乔治W布什以微弱多数赢得大选,成功入主白宫。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年后,布什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新的重大调整,其根本目标就是确立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单极战略坐标,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由市场经济”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把反恐和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对外战略的首要任务,推出“先发制人”战略,以打击恐怖主义和所谓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无赖国家”。布什政府虽然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强调了大国合作的重要性,但是,也表明了要依据其在经济、科技、政治、外交、军事、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超级大国的综合国力,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不惜以武力重塑国际秩序的强烈愿望,极力推行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2003年3月不顾法国、俄罗斯、德国和中国等大国的强烈反对,一意孤行地发动伊拉克战争就是明证。

以上就是关于杜鲁门遏制遏制苏联具体措施全部的内容,包括:杜鲁门遏制遏制苏联具体措施、乔治.凯南遏制理论出台的历史背景、超越遏制战略的特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26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