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一乘是多少兵

绿毛球2023-05-02  22

一百二十五人左右。

一乘攻车包括:四匹马、一辆战车、三名车上甲士、侧翼保护100人左右。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广有一卒,卒偏之两”。一卒,《司马法》说:“百人为卒。”就是说楚军一乘攻车(广)配备一百名步卒,比中原七十五人的编制要多。

一卒,包括三名甲士在内。另外,据说一辆守车有二十五名役徒,从属于攻车。这样,楚军一乘兵力总计就为一百二十五人了。二十五人为一两,二两一偏,二偏一卒。两下有伍,五人为伍。卒、偏、两、伍即楚军年战兵的结构层次。

扩展资料:

“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千乘之国即诸侯国。

自商﹑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主要作战装备。以马拉木质战车交战的作战方式叫“车战”,战车成为战争主力和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

商代晚期一些遗址中已发现战车痕迹。周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后,逐渐有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乘

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战车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一乘即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三百乘即车上甲士900人,车下步卒21600人,后勤人员7500人,共计30000人

常有根据诸侯国的兵力将各国称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说法,皇帝也因此而常被称为“万乘至尊”

一乘,又称‘一佛乘’。系与‘三乘’相对的教法。三乘教法谓众生在修习佛法时,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种差别,而一乘教法则谓小乘之声闻、缘觉教法到最后亦终将与菩萨乘的行者相同,都将成佛。因为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教法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并不是佛陀的本怀。佛陀为一大事因缘出世的目的,是在引导一切众生终皆成佛。因此,以成佛为最终归趋的一乘 [P10-a] 教法才是佛陀弘法的真正意趣所在。这种主张是《法华经》最主要的特色所在。《法华经》〈髐隢K品 〉曾谓(大正97b)︰‘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中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并且以羊车、鹿车、牛车比喻三乘,而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乘。可见该经的主张,显然以为三乘法仅是方便法门,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实之教。

关于一乘法的深意,后世天台、华严、唯识、真言等宗,各有独特的主张。兹分述如次︰

[天台宗的一乘说] 依天台宗的解释,‘一乘’的‘一’,即妙,即纯一,所以独得‘妙’之名,因而立‘四一’之说。所谓‘四一’之说,始于光宅《法华经义记》,该书卷二解释‘十如’时云(大正33593a)︰‘实智所照之境凡有四种,一者是教一,二者是理一,三者是机一,四者是人一。’惟同书卷三以四一解释‘唯以一大事因缘’时,所述则与此稍有不同,其文云(大正33603a)︰‘先明果一,二明人一,三明因一,四明教一。’由此可知,光宅的四一说前后不同。对此,天台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六及《法华文句》 〈方便品疏 〉曾加以破释,并别立教、行、人、理之四一,所根据之〈方便品 〉云(大正9 8a)︰‘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智顗称‘无二亦无三’为教一;‘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为行一;‘但教化菩萨’为人一;‘世间相常住’是理一。兹分释如次︰

(1)‘无二亦无三’︰约教而言,没有通教半满相对的二种教法;约部而言,没有《般若》的兼带大小二乘,所以是无二。又,约教而言,没有藏教所分的三乘法;约部而言,无《方等》中所对的三乘,所以是无三。此为教一。

(2)‘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文句》解释(大正3462c)︰‘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 [P10-b] 直一道也。’即‘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华文句》认为是教一,而《四教仪》则认为是行一。二者的不同在于《法华文句》以‘但说’为教一,《四教仪》以‘无上道’为行一,即分别就能诠、能行各据一义。故有此差别。

(3)‘但教化菩萨’︰是说前此一向随顺众生根机而教化三乘,但到了法华时,由于‘开三会一’,一切众生都会归为求无上菩提的菩萨。此时仅存菩萨而无声闻与缘觉,故云人一。

(4)‘世间相常住’︰十界依正差别的事法即是世间相;世间相的万法悉皆相即于理,故皆常住,此即诸法实相。虽然以凡夫染碍的迷情来看世间相,必定是隔历非常住,但只要一去隔碍的迷情,就能洞达诸法实相,觉证十界本具、依正融即之圆满妙理。果然如此,则法界万众无不常住,而且既脱吾人迷情的分域,则常住就不是与无常相对的常,而是绝对的‘妙常’。此即为理一。由于理一,所以教、行、人也都是一。

这就是天台宗的一乘说。

[华严宗的一乘说] 华严宗的一乘说颇为复杂,有二种一乘、三种一乘、五种一乘等种种说法。《华严五教章》卷一(大正45 477a)︰‘然此一乘教义分齐,开为二门︰(一) 别教,(二)同教。’这种同教、别教二种一乘之说,是华严宗一乘说的根本。此中,同教一乘有两种,一为‘以一乘为能同,三乘为所同’的向下门的同教;二为‘以三乘为能同,一乘为所同’的向上门的同教。别教则是别异于三乘权教的一乘。

《华严五教章》立别教为分相、该摄二门,而同教则有分诸乘、融本末二门,并广加解释。此中,别教一乘是以该摄门诠其法体,以分相门释别教之名义。同教一乘是以分诸乘分显其法体,以融本末释同教之名义。所以,二种一乘虽各立二门,但特别以别教一乘为华严之本宗。 [P11-a]

关于一乘的种类,在华严宗典籍中可以觅得下列数种说法︰《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论二种一乘,云(大正35114b)︰

‘一乘二者︰(一)破异明,如法华经破二实灭及涅盘经破无佛性,俱是对权会破,方说一乘。(二)直体显一,如华严经不对二乘,无所破故,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是故初说华严无权可会,终说涅盘会前诸权;是即非尽权无以显实,是俱名一乘。’

此外,《华严经探玄记》也曾述及三种一乘(大正35114c)︰‘一乘三者︰(一)存三之一,如深密等说。(二)遮三之一,如法华等。(三)表体之一,如华严等。’至于五种一乘,《华严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82a)︰‘明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云云。(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此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此终教云云。(五)密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约始教。’《华严五教章》卷一在同教之下,曾列举七种一乘之说,文繁兹不赘。如上所述,虽有种种一乘差别,但都可收归于同教、别教一乘(即二种一乘)。

以上华严宗、天台宗的一乘说,都主张一乘真实、三乘方便。此中,天台宗虽许以‘圆’之名说法华时之前,但绝不许法华时之前用‘一乘’之名,所以天台宗的一乘就没有多种差别。而华严宗则不许以‘圆’字称顿教以前的四教,然而允许将‘一乘’之名用在渐顿诸教,所以一乘就产生多种差别。

又,《法华经》以开会三乘之机为其主眼,《华严经》则是以对普贤大机直说一佛乘为眼目。所以华严、天台两家之间虽有若干不同,但都是以一乘真实、三乘方便为其教旨。

[唯识宗的一乘说] 唯识宗的主张与天台、华严不同。此宗认为‘三乘真实、一乘方便’,而每驳斥华严、天台的一乘说。然而此宗论据,仍然是来自对《法华经》、《涅盘经》等关于一乘的经教。如窥基《法华玄赞》卷五,即会通<方便品>‘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文,而认为是在谈十地菩萨古昔之事 [P11-b] ,以及对不定姓二乘的记别。《法华玄赞》卷四(本)曾引《摄大乘论》的十因,结释(大正34716b)︰‘今此会中,依论,但与二人记别︰(一)不定姓,(二)应化者。(中略)非全拨其无定姓。故此一乘是密意说。’

此外,窥基在《法苑义林章》卷一里,又会通<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之说,其文云(大正45267a) ︰‘依梵本说,经颂应言︰无第二、第三。数三乘中独觉为第二、声闻为第三。为引不定任持所余故,方便言无第二第三,非真破也。’

窥基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也会通了《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文,而认为(大正43611a)︰‘涅盘据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说有一。’而《唯识论同学钞》卷一之四也会通了《涅盘经》‘闻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而言四果皆成佛者,弟子不解我意’之文,而谓(大正6635c)︰‘诸声闻等皆成佛者,不解佛意也。’佛意是对不定姓一机说成佛。

由上引诸文,可见唯识宗的看法与天台、华严是有差别的。该宗认为华严、天台宗的一乘说,是佛对不定姓一机的密意方便说,而以为‘五姓各别’才是了义真实之教。因此该宗主张有人可成佛、也有人不会成佛。

[真言宗的一乘说] 真言宗立秘密一乘,而不许显教诸宗为真正的一乘。空海《吽字义》中即有显教一乘、秘密一乘的名目。对这一问题,《真言本母集》卷三十一有‘一乘实义,限真言事。’一条,以一乘实义独归真言宗,认为一乘是不动迷悟诸法,直接印成佛体之义。而十界依正、迷悟诸法,系以六大为体、四曼为相,故各各体性相用皆具本不生之功德。至于显教诸经虽依真如法性之周遍而建立一乘之名,但并非事理俱密之谈,因此仍属于三乘中之菩萨乘,虽得一乘之名而无其实。而真言教则不然,真妄事理皆法身自体,故不动迷悟即可立一乘之名。因此‘一乘’应为真言教所独有。 [P12-a]

要言之,真言宗未破坏五姓之各异,而以同一法身加以统一。此一看法与天台宗等之废除五姓差别而建立一佛性的意义,显然异趣。显密二宗对‘一乘’法门的异同,由此可以窥见端倪。

此外,近代日本佛学界,对一乘思想也曾有热烈的讨论。明治以后,松本文三郎、木村泰贤、宇井伯寿、布施浩岳、胜吕信静、板本幸男、平川彰、横超慧日、野村耀昌等十余位学者,先后都曾提出对《法华经》之一乘思想的独特看法。这些看法,在《法华思想》书中的〈一佛乘的思想〉一文中,作者野村耀昌曾有摘要性的叙述。 从适应众生来说,佛法是「随机」方便,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说有「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别「异」。根机不同,法门当然也有不同了。然从如来出世本怀来说,一切法门无非成佛之道,「归」宗究「极,唯」有「一」乘,或「大」乘。这不是说,一切众生都要成佛,归根结底,有一乘法就得了。这是说,从佛法归於究极的立场说,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声闻乘(中士)的修出离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华会上,认为这是方便说,其实就是大乘法,所以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智度论》也说:「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又如《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等。一香一华的供养,一举手一低头的敬礼,一称佛名,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归大乘的立场,都是成佛的一乘法。

1) 在令人厌倦的旅途上,一个性格明快的伙伴胜过一乘轿子。查尔斯·里德

2) 春运某火车晚点,一乘客抱怨:怎么回事啊?又晚点了!旁边人想了想说:估计人多天冷爆胎了。呵呵,春运拥挤别烦恼,放开心胸多欢笑。祝您旅途顺利!

3) 一乘客坐公交车最后排打盹。突然急刹车,他一下子连滚带爬扑到司机旁边。他站起来瞪着司机。眼看口角就要发生了,不料乘客对司机说:师傅你找我有事吗。

4) 一乘以一等于一心一意,二乘以五等于十全十美,三乘以八等于今天,祝你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幸福平安,三八妇女节快乐!

5) 一辆车塞了14个人。一乘客:这是超载,要扣分呢!司机冷笑:扣分,那得有驾照!又一乘客:没有驾照也敢开啊?司机:酒壮人胆,喝了一斤酒,老子怕啥!又一乘客:为啥不考驾照呢?司机:我高度近视,怎么考!一乘客喊道:停车!我要下去!司机:停个啥啊,刹车早坏了!赶紧抓好扶手,下大坡了。

6) 一加一等于相伴,一减一等于融合,一乘一等于强大,一除一等于分离。远方的朋友,虽然你我分离两地,我的祝福始终为了你!

佛种从缘起:「佛种」可以观照为「了因佛性」,「了因佛性」是表「般若功德」,因为「了因佛性」而能观照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无相之实相、空如来藏、阿,就是「正因佛性」;「从缘起」叫「缘因佛性」,它依靠「了因佛性」,依靠「般若功德」来成就我们的「解脱之德」,也就是「化身德」。「从缘起」一般地可以理解为种种的小乘法门、方便法,从有形有相的万事万法这个相上来观照。我们前面讲「十如是」,第一个「如是」是什么?如是相,这就是「佛种从缘起」——离开世间法的万相,不足以体悟到「真如本性」。

是故说一乘:这个「一乘」法把人、天、声、缘、藏、通、别、四圣六凡、有情无情一切法,归于一个念,这叫圆教「一乘」法。

——印广门清法师《法华经讲记》

1、一乘轿子解释:一顶轿子的意思,乘,量词。

2、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而轿子也是四人抬的,故也称为“一乘”。轿子是一种靠人或畜扛、载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3、就其结构而言,轿子是安装在两根杠上可移动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无篷。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轿子是用二匹骡子前后抬着。轿杆固定在骡背鞍子上,轿夫跟着边走边吆喝。

以上就是关于春秋时期一乘是多少兵全部的内容,包括:春秋时期一乘是多少兵、古代一乘代表多少人三百乘是多少、一乘的佛学用语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20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