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右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是西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的“灞桥纸”。经科学家分析化验,灞桥纸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所制成。
西汉时的这种麻纸比较粗糙,不便书写西汉时期的劳动人民,用简单平常的设备,从纺织废料中用化学和机械加工方法使纤维原料更生,制成植物纤维纸,在化学史和工艺史上是一项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从公元前2世纪起,我国高水平的造纸术一直领先世界2000年。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扩展资料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破布。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期,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后期用于纺织。
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檀木和构皮(即楮皮)。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
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造纸术
蔡伦,中国东汉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字敬仲。大约公元75年(东汉明帝刘庄永平末年)到了洛阳,随后进宫当了太监。公元79年,和帝刘肇即位,把蔡伦提升为中常侍(宦官中较高的官职),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后兼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监督制造宝剑和其他器械。
在担任尚方令期间,蔡伦经过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经验,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技术,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使用和推广造纸术。因此,后世人都传蔡伦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195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长安县灞桥发现了一座古墓,发现了一面铜镜下放着成叠的纸,共有88张残片,被命名为“灞桥纸”。这种纸主要是用麻和少量芒麻纤维制成,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987年底,我国研究造纸史的专家潘吉星先生将西汉几种纸样送到日本有关科研机构鉴定,均确定为植物纤维纸,其中“灞桥纸”较为原始。由此得出结论说:中国的造纸术早于蔡伦200年。
蔡伦在担任尚方令时,主管尚方的各种事宜。这样蔡伦就有机会经常和手工工人接触,他们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对蔡伦有深刻的影响。
蔡伦本人善于赋诗作书,需用大量的纸张。他深知缺纸的苦处和书写上的困难。他决心克服困难,攻克难关,改进造纸术,提高纸张质量。
蔡伦首先想到,缣帛很轻便,但价值昂贵,必须利用一些价值低廉的原料来造纸。蔡伦在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用各种植物造纸的经验以后,改用了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代替原用麻布、丝帛、芋麻、线头等原料,这些原料货源丰富,到处可以找到,价钱便宜。首先解决了以前原料价格高、原料少的问题。这样做,不仅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价格,而且为大量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用树皮做原料,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另一方面,蔡伦在造纸工艺上也有重大突破。据考古情况推测,当时造纸时,先把原料洗涤切断,浸渍沤制,并加入适量的石灰浆升温促烂和蒸煮等工序,以后反复大力舂捣,分离出纤维纸浆,再把这些纸浆用细帘子捞取,漏去水分,晾干,揭下来,压平砑光。
改进工艺后生产出来的纸张,具有体轻质薄、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特点。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这批纸献给朝廷。汉和帝看了这种纸,十分赏识蔡伦的才能,并马上通令天下采用。从此,造纸术在我国推广了起来。
新纸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并逐步取代了旧的书写材料。
蔡伦对造纸术的主要贡献有两条:一是他使以前比较粗糙的植物纤维纸变成质地优良、堪作书写用的植物纤维纸;二是他使造纸材料的来源大大地扩大了。他不但用麻、破布、鱼网,而且还用树皮作原料,这大大降低了纸的成本,从而使纸的运用普遍推行开来。晋人傅成在《纸赋》中赞美说:“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说蔡伦的纸实在很美,令人珍爱,又廉价、方便、洁净,深得人们喜爱,从根本上改变了纸在社会上的地位。
蔡伦的造纸工艺对现代造纸术仍有直接影响的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在草木灰水中蒸煮,这是现代碱法化学制浆过程的滥觞;二是纸模的设计,要能使它的孔与纸浆中的纤维尺寸相适合,既能很快地使水漏下,又能使纸浆纤维留在上面,形成均匀的薄层。当时,虽然用的是细密帘子,却是现代纸模即抄纸器的雏形,而抄纸器是长网造纸机或圆网造纸机的主要部件。可以说,蔡伦的造纸工艺不过是现代造纸工艺的原始形式。
蔡伦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东汉造纸业的发展,造纸技术也不断提高。东汉末年,东莱(今山东黄县)人左伯造出了质量很高的纸,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造纸能手。他造的纸比“蔡侯纸”更加光洁细腻,成为当时名贵的书写材料。
在“蔡侯纸”的推动下,东汉人孔丹还发明了著名的“宣纸”,它因盛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宣纸又叫“四尺丹”,是为纪念孔丹而得名。它是国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使我国的国画艺术兴盛两千年而不衰。19世纪末,宣纸还曾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
蔡伦用自己的非凡才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是,东汉时期政治腐败,到了安帝时,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互相倾轧。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4),窦太后因蔡伦长期保卫宫廷有功,封他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故后人又称蔡伦造纸为“蔡侯纸”。
安帝让蔡伦主持校正经传文字。公元121年,有人向汉安帝告发,蔡伦从前奉窦太后的命令,曾参与谋杀汉安帝祖母的事件。蔡伦获悉后,不愿意受此侮辱,服毒自尽了,草草终结了一生。
为了纪念蔡伦的万世功德,人们为他造庙塑像。在蔡伦的故乡桂阳(今湖南郴州),元朝曾重修蔡伦庙。在他的墓地陕西洋县龙亭辅,也有祠庙,每年有地方政府代表致祭。过去国内和日本的造纸工人都奉他为祖师。蔡伦的伟大功绩,将永远受到人类的尊敬和纪念。
自公元3世纪至4世纪,纸张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了我国惟一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时代都生产出有代表当时工艺水平的纸。晋朝时的“侧理纸”;南北朝的“凝光纸”;唐宋时期四川的“十色笺”和“薛涛笺”;北宋时期的“澄心堂纸”;南宋时期的“金粟山藏轻纸”;明清时期的“宣纸”等等。其中“左伯纸”质地匀净细密,色泽鲜明而很受人们的欢迎;“澄心堂纸”色彩种类很多,纸面砑磨光滑,以半透明而平滑的纸面上隐现出鸟兽花木形象(水纹纸)而闻名;“宣纸”以洁白光润,坚韧细密,长不变色等优点名驰中外,享有“纸寿千年”的盛誉。
造纸术由中国首先传到了朝鲜和越南,大约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鲜又传到日本。往西又传到撒马尔罕,以至巴格达、大马士革、埃及与摩洛哥。到了公元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始造纸,这是欧洲第一个造纸工场。
1212年罗马教廷征服了伊斯兰教统治下的西班牙之后,造纸业才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这比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年代整整晚了1000多年。直到18世纪末,西洋纸仍然几乎全用手工制造。
现代的造纸业虽均已改用机器打浆和抄纸,但它的基本原理,还是与中国旧造纸方法相同。造纸原料的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使用蔡伦所用过的破布、鱼网、麻头和树皮等原料。
英国著名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评价“四大发明”时说:“它们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现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1、灞桥纸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纸。
2、1957年5月8日,出土于西安东郊灞桥因此定名为“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3、据专家介绍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它说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纪。
灞桥纸是西汉时期的一种纸币。1957年,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上,推土机从土中推出一个陶罐,罐中有一面铜镜,铜镜下面垫有一个团废麻丝。有人把它拿回家去,扯成小片,然后用两片玻璃夹起来,是“西汉墓”出土的纸,并命名为“灞桥纸”。
自此以后,西北地区又多次发现过所谓“西汉古纸”的纸。这些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化验,证明这些古纸,确系麻纸,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此后又陆续出现了甘肃天水“放马滩纸”、敦煌“麻纸残页”等。
汉献帝时,东莱人左伯又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尤佳,世称“左伯纸”,其中尤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
1957年5月8日,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丁一座西汉武帝时代的古墓,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几层古纸。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灞桥纸纸色暗黄,经化验分析,原料主要是大麻,掺有少量苎麻。在显微镜下观察,纸中纤维长度1毫米左右,绝大部分纤维作不规则异向排列,有明显被切断、打溃的帚化纤维,说明在制造过程中经历过被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处理。虽然质地还比较粗糙,表面也不够平滑,但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这一发现,把中国造纸术向前推了两个世纪。
剡溪两岸,水光竹色掩映,剡山重重,青藤绿竹婆娑。"越山花老剡藤新,才子风光不厌春。第一莫寻溪上路,可怜仙女爱迷人。"(唐施肩吾<<晚春送王秀才游剡>>)剡藤新长,"剡溪剡纸生剡藤"(唐刘禹锡诗)可是造纸的上品原料呀!n5C 0\
嵊州古称剡县,剡溪两常盛长青藤,是造纸的极好原料。剡,不但以溪有名,更有世称"剡藤纸"之珍品。古代公文多用剡藤纸誉写,因此称公牍为剡牍。楼钥<<通添差教授王太傅启>>:"知客授侯邦,尤得枢衣之便。抚躬甚喜,剡牍先之。"唐皮日休<<二游诗>>:"宣毫利若风,剡纸光于月。"(见<<辞诲>>。<<剡录>>中为陆龟蒙诗)6^ae
古文献中提及剡藤纸的品种或名称有:剡藤、剡纸、剡(石垂)、玉叶纸、玉版纸、澄心堂纸、敲冰纸、罗笺等十余种。由于制作技术高超,纸质精良,唐宋诗人留下了"剡纸光如玉"、"剡藤莹滑如玻璃"(欧阳公诗)的赞誉。Ml0r9
据史料记载分析,三国时孙吴年间,剡县己制作剡藤纸。晋时,剡县的造纸业非常兴盛,是全国藤纸制作中心。剡藤纸被官方规定为文书专用纸。唐时更负盛名,皇帝用剡藤纸作诏书。因此称公牍为"剡牍",举荐人才的公牍也称为"剡荐"。文人雅士更以用剡藤纸为荣。唐舒元舆<<吊剡溪古藤文>>中说:"异日,过数十百郡,郡东雏(洛阳)西雍(长安),见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足见剡藤纸质地之佳,用者之广。唐李肇在<<国史补>>中也称:"纸之妙者,越之剡藤。"0+V
由于剡藤纸是纸中珍品,用之者众。剡中日夜砍伐古藤,使之长不及伐多而日渐减少。到宋嘉泰年间,剡藤纸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剡中竹纸,名声盖过了藤纸。藤纸到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的<<嵊县志>>中说:"今莫有传技术者"。至此,中国纸之珍品----剡藤纸,因技术失传而趋于绝迹。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L
"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耶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
惜乎,毁灭性的开发使之剡中珍品失落。推而广之,世人须珍惜资源,而毋使剡藤纸历史重蹈覆辙。:4X7
©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汉朝的纸请问汉朝出现了什么纸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汉朝的纸请问汉朝出现了什么纸、造纸术在何时发明、蔡伦发明了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