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期 1

梅尔维尔鲸2023-05-02  30

在俄狄浦斯期出现的俄狄浦斯情结也有人把它称为恋父恋母情结。在这个时期整个家庭面临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孩子将要完成对父母的认同,清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在心理层面完成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孩子的超我在俄期逐渐完善,他们将从和父母共生的阶段走向分化,他们需要完善自己的整合功能,将很多矛盾复杂的信息和感受加工整合,形成独立的自我,逐渐发展出一套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机制,以做好向青春期过渡的准备。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3-6岁的阶段:

孩子的表现

对父母越来越疏离,

或者无法独立自主,

非常难沟通难管教,

动不动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和父母沟通,

他们变得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和你分享,

孩子无法进入多人社交,

喜欢宅在家里,

面临两人以上的社交活动时表现出焦虑、畏惧,

无法专注于学习和任务,

男孩过于软弱,

女孩又过于刚强,

甚至孩子在性方面有自慰的行为

佛洛依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是被认为人类心灵最主要的冲突的核心,包括生与死、男与女、成功和惩罚的冲突,听起来像是人类共有的终极命题。

这个命名来自于一个希腊神话,是佛洛依德关于人格发展过程的隐喻。在这个神话中,王子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以此来描述性器期出现的儿子依恋母亲、害怕父亲的情况。他认为孩子对异性父母发生爱恋,而对同性父母怀有杀机;为取得异性父母的爱情而与同性父母竞争,在他的潜意识里想取代同性父母占有异性父母,同时又很现实地承认竞争者比自己更强大有力,从而压抑着对异性父母的冲动,并在心理上以强大者自居,把对强大者的恨转为模仿强大者的行为和态度,以此来博得异性父母的爱。

这个隐喻中包含的信息非常多,有性的参与,有权利斗争,有模仿和认同,以及在这些冲突中发生的矛盾复杂的感受。

下面我们会一一分析讲解~

佛洛依德把人格早期发展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

这几个时期以欲望满足点,也就是人的本能驱力来划分:

口欲期大约在孩子0-1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满足欲望的部位主要是口腔,通过口腔的吸吮得到满足和快乐的体验;

肛欲期大约在1-2岁的阶段,孩子的欲望满足点来自于肛门,通过对大小便的控制和排便产生的快感使自己获得愉悦的感受;这个阶段孩子的需求需要父母立刻响应,他们饿了就要马上提供食物,他们会从一次次的排便失控中去掌握对排便的控制,所以父母不需要过多的去干预,如果父母过度干预就会导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的成长节律被破坏,他的人格特质会固着在这个时期,成年后遇到压力情境时,就会退行到固着期。口欲期肛欲期称为前俄期,从关系的角度讲,这时期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的,妈妈和孩子之间建立依恋,以及孩子从母亲处获得原始母爱的灌注,孩子和妈妈处于一个共生的状态,即我需要依赖你的帮助才能活下去,我与你不可分割。孩子对于母亲是非常依赖的,很黏妈妈,比如我们常看到的妈妈上厕所孩子也得被抱着,妈妈做任何事孩子都必须寸步不离,这是母亲比较辛苦的一个阶段。同时这也是一个儿童通过满足依恋依赖建构安全感的过程,他需要通过外部的高度依赖来建立自己内在父母稳定恒常性的影像。

在前俄期,对于儿童来说,看不到父母意味着父母消失,他们需要紧紧的守住父母以确定父母时刻在自己的身边,这样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保障的。当孩子对父母的依恋需求得到满足后,在他的心理层面会建立恒常的父母影像,这时他们才有了走出母子关系,进入三元家庭关系和外部社会的安全基础。

到了3-6岁的俄狄浦斯期时,孩子不再是简单的和母亲之间的一对一关系,父亲进入了孩子的视野,可以说这个时期是父亲力量发挥作用的时期。在俄狄浦斯期恋父恋母中的这个“恋”不再是依恋,有了爱恋的成分,孩子会幻想自己得到父母,占有父母。就像爱情中的恋人一般,可以说儿童和父母之间处于一种占有与被占有,控制与被控制,玩弄与被玩弄的状态。孩子会精准的知道父母生气的点,并且对于一次次激怒父母乐此不疲,当他们激怒或征服父母的时候,在幻想层面他们即占有了父母。

通常爸爸妈妈们会觉得3岁以后,孩子变得更难带的,他们有很多办法可以绕开你的管教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他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和秘密,这个时候对父母的反抗充满了智慧,并且对于父母给与的惩罚他们表现的越来越无所谓,经常让父母束手无策。

当我们对这个部分有了解之后,就能更理性的看待孩子的这些表现,以及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爱相杀,他们并不是不听话难管教,只是他们的人格发展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在俄期以前,孩子和母亲处于共生状态,如果到了该分化的时候依然处于共生,孩子就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如果俄期发展的很好,孩子就能和母亲从共生进入分化,不被父母占据,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

现实情况是很多成年人因为后天环境的原因,人格状态都依然处于母子共生期,也就是俄狄浦斯期之前的时期—前俄期。比如一些成年人会非常介意父母的评价,会依据父母是否认可而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忽略自己的,自己的潜能内在动力无法得到最大的发挥,因为为别人做事不会比为自己做事动力更强。有的成人在关系中经常会委屈自己讨好他人,无法处理多人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总是会面临人际关系的压力而倍感焦虑。这些都是和母亲没有分化也就是人格发展没有进入俄狄浦斯期的表现。

所以即便是成年,如果没有很好的完成俄狄浦斯的整合,他的人格状态也依然会停留在口欲期或肛欲期等早期人格模式中,和生理年龄无关,和心理程度有关。

此处要敲黑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完成这个时期的发展非常的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具备这样一些知识,就可以帮助自己和孩子向更先进的阶段发展。

      一切神经症问题都是俄狄浦斯期的问题——曾奇峰

      女孩在婴幼儿时期形成了回避型依恋的人格特质,和母亲之间未形成亲密度的情感联接,所以成年后的亲密关系缺乏安全和信任,内在小孩充满恐惧和不安,对自我的评价低。

      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使她特别乖巧懂事,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只能从内部压抑自己,用隔离情感的方式来处理压力。俄狄浦斯期的三元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父亲是缺位的,母亲是抑郁的,在治疗中需要退行到婴儿原始自恋阶段,修复和妈妈的二元关系,成长会更快。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至6岁是关键期。按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并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并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如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了无比亲密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发展出俄狄浦斯情结。一方面她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会发展出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

      咨询师胡慎之说,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的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的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地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100天读书打卡第38天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理论,3~6岁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就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

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有意无意顺应了孩子的这个愿望,

譬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她,更甚于爸爸,或父亲与女儿非常亲密,并让女儿相信,爸爸爱她更胜于妈妈,那么孩子就会展现出俄狄浦斯情结。

一方面,他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另一方面他会对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与之疏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孩子还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

要顺利的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

于是他会安心的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和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

上一篇的内容介绍了什么是俄狄浦斯期以及对人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我们就讲俄狄浦斯期的发展进程和表现,以及如何更好的操作帮助孩子和整个家庭进入俄期的发展。

俄狄浦斯期会经历这样几个过程:

1、 将父母性欲化:

进入俄狄浦斯期的孩子会幻想占有自己的异性父母以满足快乐的需要,他们会经过幻想占有异性父母—认同同性父母-对父母的去性化历程。

男孩希望把爸爸赶走和妈妈一起睡,会保护妈妈攻击爸爸。女孩希望和父亲结婚,当妈妈和爸爸发生矛盾的时候,女孩会站在爸爸一边制止妈妈。同时他们会把同性父母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对同性父母产生排斥嫉妒的感觉。

同性父母会觉得很挫败,女儿原本是妈妈的贴身小跟班却转向了站在爸爸一边,爸爸非常努力也得不到儿子的喜欢,这些都是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的表现。

另一种爱恋的表达形式就是激怒父母。就像恋爱中的男女,总是要制造一些矛盾冲突,在冲突中体验到亲密的感觉。

孩子会不断挑衅父母的底线,并且对父母的愤怒和惩罚显得无所谓,当他们看到父母束手无策的样子,也会产生快乐的感觉。所以当你的孩子有了这些表现,恭喜你,孩子已经进入了俄狄浦斯期的发展阶段。

孩子变得不听话是非常正常的表现,反而如果一个孩子太听话是不正常的,更大的可能是他们还处于前俄期的共生关系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异性父母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并尊重孩子的隐私,如果仍像对待小baby一样对他们毫无顾忌的拥抱抚摸亲吻,帮助大小便等,就会加重小孩的爱恋情结。

比如孩子想抚摸父母的隐私部位,父母需要拒绝。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赤裸身体,这样可以防止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给孩子带来性唤醒。不合时宜的性唤醒会影响孩子未来对于性的取向、观点、行为等方面。

如果发现孩子在这段时间会有抚摸自己生殖部位的行为,也不必表现的过于夸张,以平常心面对,他们只是在探索和了解自己的身体而已。

如果父母表现的过于夸张,孩子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激起了父母的兴奋,他会因此更加频繁的出现这样的行为,如果父母能够平常看待,孩子度过这个时期后,现象自然消失。

3岁后孩子要学习和父母分开房间独立睡眠,有条件的话,需要独立的属于他们的私人空间。

2、 完成对父母的认同:

在这个时期,父亲进入孩子的视野。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父性力量的象征,他代表着力量、规则、秩序、法则等。当孩子性欲化父母时,他们也会因面临来自另一个父性力量的惩罚而倍感焦虑。这就是俄期的另一个冲突:成功与惩罚。

男孩幻想占有母亲,通过观察他发现妈妈是属于爸爸的,因此当他想占有妈妈的时候,就会面临爸爸的威胁,爸爸的力量非常强大,无法战胜,他转而模仿爸爸,希望自己成为爸爸进而得到妈妈。男孩通过模仿父亲成为自己,开启自己从男孩变为男人的进程。

女孩的第一个关系也是母亲,在最初孩子是没有性别意识的,孩子并不会根据男女雌雄来分辨人,而是通过强弱、好坏等二元标准来区分一个人,因此女孩的第一个欲求对象也是母亲,随着长大,通过观察爸爸和幼儿园里的男孩子,她开始发现她和男孩有不同的生理构造,她发现她和妈妈是一样的,这时她从欲求妈妈转而开始认同妈妈,同时她的欲求对象转向爸爸,她同样受到了爸爸的拒绝,她发现爸爸是妈妈的男人,她以为自己只有成为像妈妈一样的女人才能得到爸爸,于是她开始模仿妈妈化妆、打扮、模仿妈妈的语气以及各种行为举止,这是她成为妈妈的方式。

所以,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模仿对象,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早期父母都是他们的样本。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育儿先育己,孩子的成长是通过模仿父母开始的。父亲向孩子展示责任、担当、力量、成功、秩序,母亲向孩子呈现温柔、细腻、慈爱、智慧、美丽等等。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做到,孩子无法学会父母那里没有的东西。

3、 在三元关系中练习整合能力

整合规则与秩序

孩子从母体出生是人一生中面临的第一次分离,刚出生的孩子处于未分化的心理状态,他认为世界是一元的,即我和世界一体;随着母亲的出现,在口欲期和肛欲期,从一元世界进入二元世界,有了你和我的分别,在婴儿的世界中只有我和妈妈的二元关系。我从妈妈的反应中来判断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妈妈对我笑我是好的,世界是好的;妈妈对我生气我是不好的,我感受到了世界的危险。当进入俄狄浦斯期时,随着父亲进入孩子的视线,孩子也从二元世界进入了三元世界,三元世界就无法以好坏对错等二元法则来对待,它需要更多的规则和秩序。比如当孩子想要一个较贵重的玩具时,妈妈同意,但是爸爸不同意,那怎么办,这就需要一些规则和方法去达成。他想得到玩具不仅需要妈妈允许,也需要爸爸的参与,于是三方根据家庭的支出能力、父母双方的消费观念、以及孩子的需求程度共同决定是否购买,协商的规则应运而生。家庭会议是个很好的方法,可以就一些事情约定在家庭会议中解决,在家庭会议中要避免使用父母的权威,家庭成员每一个都可以平等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最终父母和孩子几方可以基于每个人的需求来创造和商定最终能满足每个人需求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让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归属感,体验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孩子也学习到在三元关系中,需要遵守规则、运用规则达成自己的目的。

整合复杂的感受:

进入三元关系世界之后,他会产生更多复杂的感受,当他幻想占有异性父母时,他会产生好奇、兴奋、因为第三方的存在,他还会体验羞耻,会对惩罚的力量产生害怕和自责,这些矛盾的情绪和感受同时在他的心理层面发生,他们经常一边兴奋着一边害怕着一边纠结矛盾着,他们对感受和情绪的体验越来越丰富细致,练习着去认识和体验更多的情绪感受,并在这些感受中进行统合,最终指导自己做出行动的选择。

整合复杂的信息:

当妈妈和孩子生气时,孩子觉得妈妈是不好的,但是从爸爸的表达中他又觉得妈妈是好的,这个时候他接收到矛盾的信息,他不再从单一的反应中判断外部世界,而是要将这些矛盾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判断,妈妈有时候是好的,有时候是不好的,有的人觉得妈妈是好的,有的人觉得妈妈是不好的,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个事物,他的心理呈现了多重影像,他将要从多重影像中学习如何处理和整合,最终用灵活的多角度的视角看待外部世界。

整合本我超我和自我

在前俄期,孩子在一元世界二元世界的感受相对简单,即好坏、快乐和悲伤等。进入俄期,因为对于感受的丰富体验和规则秩序的建立,超我进一步形成和完善。超我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外部体验内摄进入内部的后天形成的部分,超我负责约束人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及群体规范,使人不会为所欲为。在精神分析看来人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指人的本能,受人的本能愿望驱动,追求舒服愉悦的享受,超我类似于道德规范法则规条,当本我的愿望未被社会法则允许时,超我会进行约束,自我更像是自我功能的代表,当本我的超我发生冲突时,自我根据自己的现实能力以及承担后果的能力对冲突做出协调,三个部分共同作用最终人决定呈现什么样的行为,做出什么选择。

我们还用上面的例子,当孩子想要占有父母的时候,是他的本我驱力,这时候会有来自父性力量的制衡,他会产生害怕、羞耻,这是超我驱力,并且这种占有对于社会来说是不允许的,超我会限制他的本我,在这种冲突中,他逐渐发展出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找到其他方式满足自己对快乐的需求。在一次次的自我力量越来越强大,他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也会随之增长。一个人的超我过度强大会表现的僵化死板,不容易靠近;如果超我过度缺损,会导致没有责任感,喜欢使用谎言,具有破坏性等等,自我功能不足则会导致无法承担自己的现实生活。

整合,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当一个人只会以好坏对错等二分法来做出时,他的人格发展水平还处于未分化的前俄期,这说明在俄期并没有很好的建构起整合能力。

表现:

1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就是家长不支持我们,反而因我们做出新的尝试而处罚我们,我们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我们的主动性。

2我们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障碍: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

俄狄浦斯期的三个阶段:

1、对同性父母感兴趣,模仿异性父母。2、转向异性父母,攻击同性父母。

3、回归与同性父母的认同。

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将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期。

以上就是关于俄狄浦斯期 1全部的内容,包括:俄狄浦斯期 1、关于俄狄浦斯期问题——督导随记、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894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