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谢谢!


宾语前置 :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状语后置句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穷人对富人说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色是从蓝中而来,而色比蓝更深 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把这个事情具体的告诉他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1 高一文言特殊句式50例

知道一些,没下面的这么完整,贴一个给你,看看行不?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5、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二)、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

2 语文必修5(人教版)文言和句式习题答案(p91页134题)请不要

一、部分练习参考答案1《孔雀东南飞》中的“相”字(1)副词,互相:“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2)副词,单指一方:“登即相许和(她,代媒人)”,“会不相从许(你,代仲卿)”,“嬉戏莫相忘(我,代兰芝)”,“誓天不相负”(你,代兰芝)(3)名词,相貌:“儿已薄禄相”2名词用如动词的用法(1)“吾师道也”(《师说》)师,学习“师”和“道”两个名词连用,根据句意,不能构成主谓或并列的关系,则可能是动宾关系(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水紧跟在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由此推论,用在副词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如“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3)“以叔隗妻赵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给……做妻子紧跟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名词常用如动词(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舍”,修筑房舍后面紧跟着介词结构的名词常用如动词(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之”,尊他为王后面紧跟着代词的名词常用如动词3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用法(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常前置(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4)“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否定句中,代词作谓语动词的宾语,常前置(5)“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之”作标志(6)“率师以来,惟敌是求”(《左传》)当强调宾语时,常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加“是”作标志4文言文中省略句的用法(1)“相如前进缶,(相如)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语承前省略(2)“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赤壁之战》)动词宾语承前省略(3)“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省略,介词宾语承前省略(4)“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主语蒙后省略5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用法(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见……于”表示被动(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用“见”表示被动(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用“为”表示被动,“七庙隳”,无标志被动句(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用“为……所”表示被动(5)“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表示被动。

3 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出师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H11何乃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

(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12何其为什么这么;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13何所…?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所似为何)(《旅夜书怀》)14何以…?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15何为…?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谏》)16何…为(焉、也……)?…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刀和砧板,我们就象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鸿》)\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17何…哉(焉)?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这真是什么心理呢!”(《齐》)\不然者,我何辞焉!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柳》)18何…之有?倒装结构,有什么…呢?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这就像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作用呢?(《信》)J19几何?多长时间?多少个…?例: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太后说:“我一定会办的。(他)年纪多大了?”(《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破烂到这个地步了,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了!(《聂小倩》)20既而随后,接着,不久。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随后在井里找到了儿子的尸体,于是变怒为悲,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促》)\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就以苏州百姓暴乱之名向朝廷请示,查究处死了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21既…则…在…后,就…;既然…那么…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在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游》)\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现在您)既然答应了并且问起来,那么,洞庭湖和京城,并没有不同。

(《柳》)22见…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K23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重点句

《归去来兮辞》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5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滕王阁序》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3、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04年天津、全国卷Ⅳ、05年江西高考考题)

8、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9、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逍遥游》

1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7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陈情表》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4、臣无祖母,无至以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5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6 文言文特殊句式

原文出自北宋 苏洵《六国论》中的内容,原文应是“其势弱于秦”而原文的语法构成是:其势:定中短语,充当主语;弱:形容词,充当谓语;于秦:介宾短语,由于介词“于”的述词“弱”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于宾短语“于秦”是表比较对象的补语,而并非是状语后置所以,“其势弱于秦”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另及: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种语法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李佐丰在他著作的《古汉语语法学》中,专门讲了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为什么要后置为介宾补语的道理,并介绍说:在介宾短语中,“以”字介宾表示与物、工具时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 上打上黑记)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及弟子〔先秦〕

原句: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翻译: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王如果定要我说,那便来讲讲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齐桓晋文之事》同类句型

1、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2、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3、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4、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

5、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6、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

7、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8、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这是典型的判断句式和倒装句式。

例如《论语》中“其为人也孝悌,不好作乱,而好犯上者,未之有也。”就是一句判断句。

“也”字在句末表判断,而“未之”这是宾语前置,表倒装,所以“民怨其上

不遂亡者

未之有也”是典型的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与倒装句。

1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主谓宾

一、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三、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2 文言文中用什么符号标记不同的句式

文言文中是用以下这些标志词来标记不同的句式的,详细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的标志如下: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 怎样分清文言文中的主谓宾

汉语语法成分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较小。

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一致。但是,在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并且被历代文人所仿。

最特殊的当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1、凝问代词作宾语,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在现代汉语次序中应为“臣实不才又敢怨谁”;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邻国未吾亲也”,译为现代汉语应为“邻国未亲吾也”;3、强调宾语,并用代词复指一下,如“惟你是问”,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唯问你”,其中“是”是复指的宾语“你”,强调“你”。

4 文言文的主谓宾怎么分

正常来说以现代文是一样的,比如,“吾深恨之”(吾是主语,恨是谓语,之是宾语,深是程度副词)

麻烦的是,古人经常省略主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必须添加上去

更纠结的是还有倒装句,需要还原成正常的句式才能看出来,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后边这句应该是 木兰的随行大军度关山若飞 省略了主语,还把宾语“关山”前置了)

再比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正常结构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在用现代文来说就是你也太不聪明了,但是以直译为准)

5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怎么判断,有哪些标志

文言文句式一共有7种比较重要的句式,大多以重点虚词为标志,详细的分类和例子可以找专业的参考资料研究~

1、判断句

常见标志:……者……也

2、被动句

常见标志:为……所……

3、省略句

代词“之”作宾语时常省略。

4、谓语前置

常见标志:谓语提到主语之前

5、宾语前置

常见标志:宾语提到谓语之前

6、定语后置

常见标志: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

7、状语后置

常见标志:状语放到谓语之后

8、其他句式

表疑问的“何”,表反问的“何以”,表推测的“得无”,表比较的“孰与”,表并列的“其”等等。

6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哪几种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

7 文言文的句式是怎么判断的,比如宾语后置等、谢谢大家了

呵呵,可以了解你求知若渴的心情,但特殊句式中没有宾语后置哟,是宾语前置,没关系,别着急。

所谓的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所以,你想弄懂就要了解一些现代汉语的知识,主谓宾定状补语法成分的位置要了解。以宾语前置为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忌不自信”为例,其中“自”是宾语成分,在现代汉语里这句话这么说:“邹忌不相信自己。”但在文言文中这句却将宾语“自”放到了谓语“信”的前面,所以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

当然,特殊句式还有很多,定语后置,省略句,被动句等等,道理都是相通的,别着急,你一定会攻克它的,相信你!

8 语文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及判断的标志词(详细些,最好有例句)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

以上就是关于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谢谢!全部的内容,包括:谁能替我归纳一下高中文言文倒装的倒装的句式特征吗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最好加例子,谢谢!、必修五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臣未之闻也的句式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723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