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以及内蒙古东部这一大的区域。
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区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在明朝时被称为辽东。在清朝时又被称为关东。其之所以得名为关东,则是因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移民大潮。具体是指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向关东地区迁徙谋生的移民大潮。
补充
古称函谷关以东的地方。约今河南省、山东省等地。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
山海关以东之地。指东北地区。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前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唐宋元的关东指潼关以东中原地区;明清至现代把关东指为山海关外的东北平原,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
明代以来东北有“关东”之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山海关为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明宣德年间曾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扩展资料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唐统治时期,特别是灭亡高句丽以后,在已有的建制基础上,对今东北三省包括吉黑两省西部的内蒙部分地区,全面进行政治建制。后虽归并于渤海国治下,却仍然是唐代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
自明代以后,关东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东北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
参考资料:
关东,guān dōng,ㄍㄨㄢ ㄉㄨㄙ,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语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引证解释:
1、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若氐运必穷,吾当怀集关东,以复先业耳,关西会非吾有也。”
2、唐代亦指洛阳。唐骆宾王《畴昔篇》:“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陈熙晋注:“显庆二年,置东都。则天改为神都。唐都关内,故以洛城为关东。”唐王勃《春思赋》:“复闻天子幸关东,驰道烟尘万里红。”唐刘长卿《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诗:“传闻阙下降丝纶,为报关东灭虏尘。”
以上就是关于关东名词解释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东名词解释、“关东”是指哪里、东北地区又称“关东”,是指什么以东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