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灭亡是因为外部没有强敌了,国内的君主渐渐的没有忧患意识,所以说”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汉朝的灭亡是因为内部的原因,汉朝主要还是是亡于权臣之手。 汉朝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在打败匈奴之后,基本上没有外敌了,没有外敌的威胁,汉朝的人逐渐变得安逸,内部开始出现了争斗,祸起于萧墙之内,西汉被王莽篡了权, 东汉则因为君主大权旁落,最后走向了灭亡。
汉朝的前几任君主都是圣明之主,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实力强大的匈奴也被打败了。从此以后汉朝对周边的国家保持着军事上的优势, 即使到了汉朝的后期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军事力量,没有哪个外来的敌人敢侵犯汉朝。
汉朝采取军功制,很多人凭借着军功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地方的权力逐渐的赶超中央。士大夫们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加, 手上的军事力量不断的扩大,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汉朝逐渐的被军阀势力取代,最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在世的时候,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稳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东汉末年由于曹操的存在,汉朝的在军事力量上仍然是极为强大的。乌桓与匈奴、鲜卑为北方的三大势力都被打败,鲜卑也开始走了下坡路 ,曾经一统的鲜卑又形同一盘散沙。 汉朝的灭亡主要就是自身没有外敌之后,国家就放松了警惕,最后亡于权臣之手。
这个问题的前提完全不存在!
汉以强亡的原文出自王夫之的文章,他是明末人,面对越来越强,对明越来越有威胁的后金集团,他抛出这个观点,在于论证:汉朝亡于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而不是军事实力强大。(因此得出结论:大明,别打后金了,送送美女送送岁币议和吧)。在其原文中有对汉朝穷兵黩武现象有三大段的论述,您要有心可去查。因为个人并不赞同王夫之的意见,所以个人会描述另外2个个人观点。
客观上东汉末年早期,汉朝已无对边疆的军事优势!事实上东汉末年,乌桓,鲜卑,羌族等都是问题,最后东汉事实上砸钱在了治理西北羌乱问题。与之相对的,东北的各民族问题一点都没解决----鲜卑三十余年犯塞,三将(夏育,田晏,臧旻)伐鲜卑却“经用不足”,无功而反还有一半殁于此中。而段颎被杀后,不止东北,现在砸钱的西北也出了问题,六路大军伐羌,五路皆败,只有董卓军赢了,简直让人看麻了。
黄巾起义是压死汉朝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刘焉当州牧是汉朝解体的开始,这时东汉再无强大可言。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歼灭农民军,汉朝开始征发外族军队,同时国库空虚都直接暴露于外,成为公开的秘密,皇甫嵩甚至要汉灵帝拿私房钱救急。很显然,东汉此时论强就是超级笑话了。
综上所述,您问题的前提完全不存在!完全误解了什么叫“汉以强亡”。
众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力衰亡造成。
但是有一个朝代比较特殊,它直到灭亡那一天依然保持着很强盛的势态。
在西方人眼中,汉帝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
汉高祖刘邦起于草莽,在与项羽的争斗中,夺得了天下,西汉王朝自此建立。
其后,经历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三代君主的与民休息,国力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汉武帝时代,各方面条件都趋于成熟,藩镇问题在汉景帝时代就已经解决,汉武帝可以一心一意的对付汉朝的老敌人匈奴了。
汉朝对阵匈奴,这是真正的强者与强者之间的对决。
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显神威。
霍去病更是横扫漠北王庭,把匈奴老巢都给端了。
匈奴从此衰退下来,内部四分五裂,再也不能对汉朝形成威胁。
解决了匈奴,大汉王朝从此在东亚大陆上一家独大,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帝国。
汉帝国幅员辽阔,向西直抵帕米尔高原,向北延至大沙漠,向东抵达朝鲜,向南直至越南,鼎盛时汉朝的版图面积超过600多平方公里,这奠定了后世王朝的版图。
人口方面,鼎盛时人口总数超过六千万,这个数目如果放在今天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世界上来讲,却已经占到全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文化方面,汉朝初年推行黄老无为之术,后来汉武帝上台,推行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举确立了儒家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军事方面,谁惹汉朝,谁挨打,不惹也要挨打。汉元帝时,被卫青霍去病打残了匈奴已经分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其中南匈奴已归附汉朝,北匈奴却不听话,汉朝猛将陈汤和甘延寿直接率大军远征北匈奴,一举阵斩了北匈奴的第一代单于郅支单于。此战之后,郅支单于率领的这支北匈奴就此消失在了中原王朝的视野中。
陈汤和甘延寿回朝之后,陈汤在给汉元帝的上书中更是提到了那句名传千古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再看科技方面,别的不说,就拿四大发明之首的造纸术来看,这一发明造福于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各地各个角落里的人们,不可谓不伟大。
东汉时期,先前依附于汉朝的匈奴,再度分化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这个北匈奴依然不听话,西域这块地盘在西汉的时候曾牢牢控制在汉朝手中,后来因为王莽篡汉,渐渐的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北匈奴把目光看向了西域,想抢到这块肥肉,汉王朝当然不会让北匈奴得手。
汉朝派出窦固、耿恭等名将出师讨伐北匈奴,将其一顿暴打。
同时,一代猛人班超,更是几乎凭自己一己之力,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国,粉碎了北匈奴的阴谋,让西域重新回到了汉王朝的怀抱。
整个汉王朝,前后历二十四帝,历时四百年历史,直到灭亡的那一刻,它都保持强劲的势态。
没有任何外族能够对中原构成威胁,谁敢来,就让他有来无回。
汉朝最后的灭亡,是亡在了自己人手上,亡在了宦官专权手里,亡在了世家大夫手上,亡在了各地军阀手上,而这些都是内部的势力。
即使是到了东汉末年,汉王朝的战斗力依然是超一流的,汉王朝分裂为魏、蜀、吴三国之后,三国的战力也都无比强盛。
曹魏政权征讨乌丸、鲜卑,孙吴政权阵抚山越,刘蜀政权征伐南蛮,都是把对方给压着打的势态。
对于汉朝,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恒以弱灭,汉独以强亡”。
在中国的所有王朝中,汉朝做到了从始至终都是强硬的姿态。有了汉朝,才有了我们的汉族,有了我们的汉文化,有了我们华夏子孙面对外来侵略战斗不息的精神。
汉以强而亡是讽刺。“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的本意不是炫耀汉朝的武功,而是直指“穷兵黩武”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说白了王老夫子并不是“汉吹”,而是在骂街。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语出《读通鉴论卷八·后汉恒帝纪》第九条。原文较长,但是为防误读,还是全篇引用:
“汉之末造,必亡之势也,而兵疆天下。张奂、皇甫规、段颎皆奋起自命为虎臣,北虏、西羌斩馘至百万级,穷山搜谷,殄灭几无遗种,疆莫尚矣。乃以习于战而人有愤盈之志,不数十年,矢石交集于中原,其几先动于此乎!
桓,灵之世,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
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夫羌、虏之于汉末,其害已浅矣,驱之迫之,蹙而杀之,而生类几绝。非以纾边疆之急,拯生民之危,扶社稷于不倾,而薙艾之若此其酷。人长乐杀之气,无虏可杀而自相为杀。
自相杀,则自相敝矣;自相敝,则仅存之丑类,徐起而乘之;故垂百年,三国兵息,而五胡之祸起。佳兵不祥,遂举旷古以来富强卓立之中夏趋于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汉末之强,强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论世者之所深悲也。”
翻译:
王老夫子感慨道: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像匈奴和羌人这样的外夷其实都很弱鸡,而且快被张奂、皇甫规这样的名将杀绝种了,对中原根本形不成威胁。有这些名将做榜样,于是人人追求功业,打了很多没必要的仗。而在这种不好的风气影响下,就连“光说不练”的士大夫们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在战场上捞取政治资本根本没有其他出路。
而当这些人捞足了资本之后就会坐大,最后就成了像袁绍、曹操、孙权、刘备这种军阀。所以,其他国家都因为衰弱而灭亡,汉朝军力强盛,但国家却灭亡了。汉朝之所以这么倒霉,就是因为打了许多没有必要的战争,搞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所以等到三国兵息之后,才出现了五胡乱华。所以王老夫子觉得这是舍本逐末,并和很多人一起感到深深的悲哀。
王夫之骂街的原因:
其实王夫之秉持这种观点,并不意外。首先,王夫之是儒家,自然会“重文教,轻武事”。尽管王夫之具有反专制、反复古的进步思想,但从本质上讲,他仍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只是相比宋明理学,王夫之的思想更倾向于北宋张载的学说,并形成了以完整的元气本体论、“变化日新”的辩证思维和“理气合一”的历史观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汉代灭亡的理由是因为太强。这也是清初大教育家王夫之读史的过程中针对汉朝的点评,这句话的意思是,各代政党的交替一般都是由于国力衰微,部队软弱无能,造成外敌入侵而亡国,唯有汉朝是由于国力太富强,最终内部结构争权夺势,导致三足鼎立的情况而亡。
实际上以史为镜觉得这一点评很及时了,自打汉武帝刘彻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开疆拓土至今,汉朝一改汉初劣势,针对强劲的匈奴人只有合亲的防范措施,逐渐强悍兴起,不论是汉朝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或是汉朝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立功。中原地区皇朝不论是国力或是战斗力都一直远远地领跑附近阵营。在西汉和东汉期内,将领的爱豆是卫青、霍去病那样因功封王的将领,乃至一个小小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居然敢带上几国乌合之众的四万人就立即矫诏进攻占有塞北的匈奴单于,而且吼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文人墨客的超级偶像则是凿空塞北的张骞,以外交关系特使真实身份立即在楼兰击杀楼兰王的傅介子,汉朝一人平定县塞北50余国的班超。汉朝的朝堂前尽管内讧强大,宦官和太监轮流当权,可是对外开放则是毫不手软,无论历史名将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都是在贯彻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以说数百年下来累积了赫赫声威,直到汉末,中原地区大乱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的军阀割据诸侯国们仅仅把匈奴人、羌族、百越族等作为兵源和快穿炮灰。
三国曹操平定县袁术后,北击乌桓,较大的不便是找不着路,找不到水资源,等拥有指导,张辽带领的前峰都可以一战击败乌桓王蹋顿单于结集的大军队,乃至阵斩蹋顿,据三国志记述,击杀和俘获了足有二十万人。汉朝军伐的攻击可见一斑。而南方地区的百越之地部落、五溪蛮等就更狠了,不论是三国刘备或是曹操,都根据战斗力威逼或是是利润引诱,都招募了很大多数的百越人出去参军争霸,《三国演义》中,孟获、沙摩柯等全是家喻户晓的蛮族名将。
中国古代的王朝大多都是盛极必衰,只有汉朝在自己很强的情况下灭亡的,这都是因为汉朝的皇帝未成年的太多,有9位皇帝都是年龄没有超过15岁的,虽然经过特殊教育,但年龄小也是管不了一个偌大的王朝的。
自从汉武帝开始决定攻打匈奴,汉朝的军队几乎无可匹敌,周边的国家没有一个是不信服的。即使是在东汉末年,汉朝即将走向衰亡,可是汉军的气势依旧无可阻挡。可是东汉皇帝大多活不过40岁。东汉共有14位皇帝,可是活过40岁的皇帝只有3人,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献帝刘协。其余11位皇帝都没超过35岁,更是有3位婴儿皇帝。
东汉皇后很多没有自己的孩子。在古代王朝实行王位世袭制,主要以皇后所生嫡长子为主,而皇后的弟子是要被立为太子的。可是在东汉却是例外,除了刘秀是金戈铁马的奋斗,其他13位皇帝都是子承父业,在这些皇帝里只有2人是皇后所生。
古代的女子是很少有会治理王朝的,小皇帝又不会管理天下,这样的皇帝既无实权,也没有羽翼,只能是依靠于外戚主政,宦官四起。比如汉和帝对窦氏外戚,汉顺帝对阎氏外戚,汉桓帝对梁氏外戚。整个东汉王朝,长期处于两种势力的对峙,经过长时间的内耗,虽然汉朝军队的战斗力依然强悍,可是体内已经腐败不堪。汉朝之所以强亡,是因为祸起萧墙,不得不亡。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是因为国家衰弱而被异族或者国内农民起义等势力兴起而灭掉,但是汉朝却不是,西汉和东汉两个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内权臣篡权造成的。
两汉历时400余年,出现六次盛世,分别是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汉宣盛世,光武中兴,明章盛世,永元之隆,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成就了“三祖五宗”。
“三祖”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蜀汉太祖刘备(建立的蜀汉已不属于汉朝范畴),“五宗”分别是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汉明帝刘庄(庙号显宗),汉章帝刘炟(庙号肃宗),可见,三祖五宗的评选连汉景帝刘启,汉昭帝刘弗陵、汉和帝刘肇这样很有作为的皇帝都没选上,由此也可见汉朝皇帝的质量之高。
汉初统治者采用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息,社会经济与国家实力迅速强大,逐渐形成了对北方匈奴的绝对优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发兵对匈奴进行致命打击,并派汉家将士们开疆拓土,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汉朝疆域已经比秦朝增加了一倍左右,中亚部分地区以及今天的越南大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都纳入了国土范围。
扩展资料: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病逝经过吕后和张良的辅佐,五月,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吕后被尊为太后。吕后是一个权利欲极强的女人,早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时,使用奸计将汉朝开国元勋韩信杀死于长乐宫钟室,还灭其三族。她看见儿子刘盈即位,觉得有机可乘,渐露专权野心。
吕后分封吕姓为王,破坏了汉朝的根本体制,侵害了功臣集团的利益,也埋下了以后内讧的种子。吕后死后即爆发了诸吕叛乱的战争。
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汉惠帝。刘盈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刘盈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处死,吕氏集团彻底被消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诸吕之战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说,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汉朝究竟怎么了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人说,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汉朝究竟怎么了、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为何汉朝越打越强,直到末年还保持着军事优势、历代王朝中为何独有汉朝因强而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