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穿着西装,带着眼镜,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
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让之孙,摄政王载子,亲是摄政王的嫡福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E经很不满。
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倩。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伤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 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环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
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末代皇帝生活。
不久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将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人祧两房。登基之后溥仪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叶赫拉拉静芬为隆裕太后。
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穆宗瑜贵妃为瑜皇贵妃,珂贵妃为珣皇贵妃,瑶妃为瑶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为瑾贵妃。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 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
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见-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李淑贤:溥仪当过皇帝,而我却是个普通护士,然而我们真诚相爱,无论是溥仪所在的全国政协,还是我所在的医院,人们都知道溥仪对我特别好。
李茂杰:所谓‘满洲国是王道乐土’根本就是日本人制造出来的谎言。溥仪则在谎言中自欺欺人地继续着他的皇帝梦。溥仪登基用过的大殿,那局促的空间正是溥仪有如笼中鸟一般生活的写照。
毛泽东:迩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绥进迫,德王不啻溥仪,蒙古傀儡国之出演,咄咄逼人。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溥仪
溥仪是皇帝,他是封建专制的象征,将其赶出皇宫是为了做到真正没有皇帝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民国代替了帝制,但是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封建王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仍旧留在皇宫里受到庇护。
根据当时的优待清朝皇室的条件,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仍然可以保持皇帝的尊号,民国政府对待溥仪要采用外国对待君主的礼仪;末代皇帝仍然可以住在紫禁城里;民国政府每年还要付给溥仪四百万元的费用,供他享用;
此外,皇室的一切私有财产,一律受到民国政府的保护。这样,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他原来的那帮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过着帝王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这种奇怪的现象,在清王朝覆灭后一直延续了13年。
1924年,受到革命影响的直系军阀将领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把民国政府的贿选伪总统曹锟赶下台,同时下达命令,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皇宫,取消对皇室的一切优厚待遇。
1924年11月5日上午,冯玉祥派出的国民军包围了紫禁城皇宫。当时,末代皇帝溥仪正在宫内同他的“皇后”吃水果聊大天,他的“内务府大臣”慌慌张张跑入宫内报告,并且递上冯玉祥将军关于废止对清王室优待条件的函文,限令溥仪三个小时内搬出皇宫。
溥仪看了函告,惊慌失措,召开了最后一次的“御前会议”,交出了皇帝印玺,收拾了私物,遣散了太监和宫女。当天下午,被监护离开皇宫紫禁城,搬到后海甘水桥的“醇王府”。
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从此被永远赶出了紫禁城。
扩展资料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参考资料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_百度百科
皇帝作为封建时期的最高统治者,我国自秦始皇开始,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但是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注定会不平凡,他的一生充满着坎坷,无论是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还是**《末代皇帝》,我们都可以看出这一代皇帝的艰辛与苦涩。
溥仪三岁的时候被慈禧扶上皇位,可是他却只当了三年的皇帝,便被人赶下台,1912年隆裕皇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下《退位诏书》,不过这时的溥仪依旧不懂事,按照《满清优待条例》中记载,他依旧有皇帝的尊号,居住在紫禁城,并且每年会给他400万两的白银作为生活费,可是他似乎被囚禁一般。
1917年张勋企图复辟,将溥仪再次扶上皇位,可是没过多久迫于形势,溥仪再次被赶下台。而到了1924年冯玉祥派兵进入紫禁城,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第一次离开紫禁城的溥仪真正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他来到了天津的静园,这时一堆满清遗老依然拥护溥仪。日本人相中溥仪的威望,将他接到东北,并且扶持他建立了伪满洲国。直到1945年伪满洲国宣布灭亡和,溥仪被苏联抓了起来,进行改造。
1950年溥仪被移交给中国,被送到战犯管理所,继续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思想再教育,1959年溥仪被特赦释放,1960年溥仪去植物园担任园丁,而且他的第一笔工资,他用来买了床被和一些糖果,1967年溥仪因肾癌去世,活了61岁,但是他最终也没有留下子嗣。
他的一生总是在动荡中度过,几上几下,晚年相对安稳一些,在《末代皇帝》这部**中他回家需要买门票,看着龙椅时,眼睛有说不出的故事。
表达他对乳母的依恋和喜爱。他三岁被送进宫离开了生母,只有乳母陪伴他,是他的朋友他的依靠,乳母于他就像天使一样。贝托鲁奇是很感性温柔的导演。乳母美丽温良,却要被迫离开紫禁城,像蝴蝶一样飞走了。溥仪很惆怅。一个外国导演却创造出了庄周梦蝶的迷离惘然之感。这也是一种理解。
溥仪儿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人,奶妈,太监,各种老妃。 毫无疑问奶妈是他童年所依赖依恋之人,无论生理还是心理。
溥仪这种人生活在紫禁城其实跟无父无母差不多,奶妈是他内心中的蝴蝶,无比美丽,轻盈,再过度解读一下还飘忽不定,稍纵即逝(因为奶妈就是奶妈,什么时候能奶什么时候不能,奶到他几岁,这都不是溥仪和奶妈说的算的)。
溥仪说的意思是奶妈不是一个人肉奶瓶,是他在这个世界唯一亲情羁绊。 以蝴蝶为喻其实很直白了,没那么多隐意的。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公司、英国道奥**公司、中国**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
1、波澜壮阔的人生起伏
影片开始的时间轴被锁定在建国之后,清王朝废帝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溥仪被作为战犯从苏联押回国内。心灰意冷的他打算在厕所了结自己的性命,却意外地被发现救起,于是倒叙的闪回手法交代起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以溥仪老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架构,并详细参考了《我的前半生》等相关著作,于是我们在影片里能看到一个和常识认知完全不同的溥仪。那个曾经充满争议被定为罪人的废帝,在导演的视角里成了一个胸怀抱负却懦弱无力,在历史风波里被反复玩弄戏耍的庸人。
贝尔托鲁奇曾说,“如果不是自己对溥仪抱有同情,就不会拍摄这部传记**”,影片中无数的细节似乎也一再印证着这句话。从紫禁城到天津,再从伪满洲国到囚牢,他反抗过、挣扎过,然而他的一生注定无法像个平凡人一样碌碌却自由。
年少时束缚他的是那堵朱红色的宫墙,是那些早已腐朽烂透却必须遵循的规矩,是所有人畏惧和谎言编织成的巨网,这个拥有一切的孩子却七年都不能见到亲额娘一面。他看着先皇的那些妃子们,转身就去找奶妈喝奶,在他的世界里所谓的母亲就和宫外纷繁的世界以及短暂的童年一样模糊。
奶妈阿毛出宫时,溥仪一路呼喊她的名字,哭泣着说自己的蝴蝶飞走了。可这只蝴蝶象征的不是对于母爱的一种渴望和难以割舍,而是他对于所谓成长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更意味着他皇帝身份无形的坍塌。
阿毛和宫外那个纷繁的大千世界一样,在给了他无限想象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太监们扯起白布,触摸翻滚中他获得无尽的快乐和自由,然而那条白布却是始终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紫禁城本就是一座围城,宫门外的士兵好奇的向里张望,而身在其中的人则无时无刻都渴望着逃离。
溥仪本该像所有先人一样被帝王的身份禁锢一辈子,却因为历史的变迁意外出走,尽管这种出走显得那么的不情愿。冯玉祥军队武力地逼迫使他第一次发现,相比于所痛恨的紫禁城里的禁锢,他更痛恨的是自己的弱小。
他会惋惜俄国人在满洲抢走的土地,会割发表明自己亲政改革的决心,会在一场大火之后赶走1200名太监,会在议会上据理力争要求满洲和日本同等的地位,可到头来他才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原来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力。
天津租界里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他,只能像普通人一样用放纵去面对所谓的失意和迷茫。或许他真的相信日本人所许诺的那个充满着梦想的“满洲国”,又或者他从来只能跟随命运的脚步被推着向前。
2、光影营造的心路历程
整部影片在光影方面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和多数**双重时空结构的处理一样,导演用多种色调去区分多个时间节点,不同的光线安排也印证着人物不同时刻的内心变化。溥仪特殊的成长轨迹和人生选择,在光影和色彩的映衬下显得神秘而充满魅力。
年少的背景交代,观众很少能在画面里见到自然光的照射,大多时候都是小溥仪被孤单的放置在皇宫的阴暗处。慈禧封他为万年皇帝时,整个大殿都被夕阳的余晖笼罩,阴森可怖中充满着孩童的想象,大概也象征着清王朝的日薄西山。
老师庄士敦的出现则照亮了溥仪内心深处每一寸的角落,知识的灌输,视野的开拓,庄士敦不仅打开了他认识这个新世界的大门,更成为第一个用平等视角在和他作交流的人。于是镜头里出现的不仅仅只是密闭的宫门,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更多空旷的场地、空间以及从前他不曾有过的些许自由。
光影也从此时渐渐变得明朗起来,整个场景都显得充满生机和希望。到大婚时溢出镜头的红大概准确描述了溥仪那时的心境,新婚、亲政,婉容的出现大概扫去了他年少时所有的阴霾,也让意识到原来在这所有安排好的宿命之下他还有自己做选择去掌控人生的余地。
库房的大火大概是全片最后一段色彩艳丽的场景,他赶走了所有的太监,像个真正的皇帝一样掌控着自己的皇宫。整部影片的前半段都充满着一种艳丽而奇幻的色彩,这是导演对于东方国度的神奇想象,也是对于溥仪此时境遇的另类写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的概括,谁了解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的概括,谁了解、为什么要把溥仪赶出皇宫!、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