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点是指晶体晶格被破坏时的温度。在升温过程中,由于分子吸热引起动能增大,能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受晶格的束缚,挣脱晶格。这时晶格被破坏。而晶格破坏的过程是一个强吸热的过程,熔化时,分子的吸收的热能大部分用于晶格的破坏,无乎不用于温度的升高。所以晶体在熔化的时候,晶体的温度基本上保持不变。当所有晶格被破坏之后,温度才断续上升。
而非晶体是不结晶的。所以没有晶格,也没有晶格能量。对于一些非晶的混合物也是如此。在升温过程中,由于没有晶格的束缚,也没有晶格破坏的吸热过程,分子吸的热量都用于温度的升高。所以是没有熔点的。所以对于非晶体来说,更多的是使用“玻璃化温度”,就是指分子从冻结状态到开始运动状态的温度。这个温度和熔点不一样,不是一个二级转变,是没有确定的数值的,随测量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因为这只是由温度使分子运动冻结的,能量的涨落不够大。你说的没有确定的熔点,我认为实际上是指没有确定的玻璃化温度,或者也有提“软化温度”的。
其实晶体也有一个玻璃化温度。就是在非晶区,分子从低温的冻结状态到运动状态的温度;而在晶区,分子被更厉害的晶格冻结住,玻璃化温度就体现不出来。所以晶体的熔点都比玻璃化温度高,对于结晶性很好的物质来说,一般就不提玻璃化温度这个概念的。
这就是熔点和玻璃化温度的一些概念吧,都是指分子运动冻结与解冻相关的。
当晶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其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温度也开始升高,但仍保持有规则排列。继续吸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时,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破坏其有规则的排列,于是晶体开始变成液体。在晶体从固体向液体的转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来破坏晶体分子的有规则的排列。晶体熔化的过程就是破坏分子间的规则排列,增大分子间距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而做功,这就是晶体熔化之所以会吸收热量的原因。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用来克服分子引力做功,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分子的势能,分子的动能并没有改变,所以温度不变。当晶体完全熔化后,随着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又开始升高。
非晶体由于分子的排列不规则,吸收热量后不需要破坏分子的有规则排列,只用来提高平均动能,所以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非晶体的温度不断升高,并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
你很爱专研哦。跟你谈谈熔化的本质。
1、晶体中质点间位置固定(周期性排列),
化学键
则固定。如
离子晶体
,阴、阳离子间
键角
、
键长
、
键能
三个要素在晶体不同位置都是相等的所以打开化学键的温度一样,在这个温度下(熔点),化学键吸收热量,断开,直到所有化学键断开,即全部熔化,再吸收热才会升温。
2、非晶体,是没有形成结晶态的
玻璃体
之类结构,质点间远近不规则,化学键弱的地方在较低温度下,开始断开,即熔化,但较强的键能的地方要升高温度才能断开,所以温度逐渐升高,它逐渐熔化。
你可能没有学过这些,我也记不得是高中,还是大学的内容了,不过慢慢你一定会学到的。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以上就是关于为何说非晶体有熔点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何说非晶体有熔点、为什么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就是说它熔化除了温度还有别的因素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