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对称句是什么

org域名2023-05-01  30

对称句是一树菩提。

一叶知秋秋意浓,一树识菩提的出自淮南子·说山训,原文是“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意思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近义词:见微知著

[成语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典故出处]《韩非子·说林上》: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译文:所以圣人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看到开始就知道结尾。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成语结构]连动式

盼望着,盼望着——对称句,在一般的课堂上称之为排比。不过我希望大家忘掉这些。我们之前讲过了,现代的修辞方式,按大类分有六十种;按小类分有七八十种。如果从修辞入手,那孩子学起来太痛苦,我们就讲“对称”。中国古文的修辞方式只有三种:兴、比、赋,对称就是赋,但是兴、比、赋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东西,不是三样东西。就有如我们剥橘子,是一瓣一瓣的,这一瓣一瓣构成了橘子的整体,不能简单地分开。之前,为了便于大家能更简单地理解兴、比、赋,曾举过一个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一句话,把兴、比、赋全表现出来了。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再讲一个故事。当年林彪叛逃,周总理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就说了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由他去吧。”这就是兴、比、赋。我们现在唱的流行歌曲,没有一个不是用兴、比、赋来表现的。当然,最典型的兴、比、赋就是《诗经》。我们讲了,对称是我们汉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也是对称。对称,不是对联,不是对仗。这一句话,是对称的活用,这一活用,就体现了文章的节奏感。我们可以把这一句话改成这样:东风来了,春天近了——这样就可以看到对称性了。

文章的节奏怎么来理解呢?对称与节奏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学生时代军训跑步的时候,会这样喊:一,一,一二一,一二三四!一一,是标准的对称;一二一,是变形的对称;一二三四,是创造的对称。这句口令,就突显了文章的对称与节奏,大家是不是体会到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篇文章,作者通篇用的都是拟人法,就是意法。什么叫意法?就是比喻,想象。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一句话,也是一个对称。我们才学了几句,就可以看到,对称是我们文字表达的主线。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绿绿的——是不是对称?我们前面讲过,对称是文字式的表达,但其实质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我们懂得了对称,也可以这样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有的是嫩嫩的,有的是绿绿的。看,是不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描写同一事物?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说同一样东西,就是对称的方法。

比如,我们用对称来描述一个皮球,就可以这样写:这个皮球,形状是圆圆的,手感是麻麻的。从眼睛看到的与手摸到的两个方面来写这个球,这样是不是就立体了,形象就丰富了?孩子们为什么写东西没有可写的,是因为他的思维太单一,是单线条的。我们为了写作的需要,是不是还可以这样写:这个皮球,颜色是红乌乌的,形状是圆圆的,手感是麻麻的。这样,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描写了一个东西,是用三个对称句来描写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这也是对称啊,讲了两个地方:一是园子里,一个是田野里。你也可以列举三个地方、四个地方。但这里用两个,就具有代表性了,就够了。我们想一下,自己的孩子会说到园子忘掉田野,写了田野忘掉园子,说明孩子的视觉不够开。我们就从这个对称入手,让孩子不断地思考,还有没有可写的,还有没有另外的角度。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一大片,一大片,是不是对称?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坐着、躺着,两个姿式,对称。踢球、跑步、捉迷藏,三个活动,对称。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一写风,一写草,从两个角度讲春天来了。但是大家训练得还是不够啊,你们还有没看出来的东西啊。

一、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三、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这些是不是对称块呢?看出来这是对称块了吗?换句话说,作者是从三个角度:一是大的角度,山水之变;二是小草之变;三是活动之变。这三个对称块,说明春天来了。我们来简化一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山色、水色变了,小草变了,人们也变了。这样一简化,是不是就可以看出对称了,对不对?

但是大家还有看不到的东西啊,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讲过,一篇文章,整体上讲,要有“头、身、脚”,一个段落,也要学会“穿衣、戴帽、套鞋”。大家看出第一自然段的“帽子”在哪里了吗?看出“衣服”在哪里了吗?帽子是“春来了”吗?对!衣服就不讲了。大家看到“鞋”在哪里了吗?“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这是鞋。这样,大家是不是能体会得更深了?

补充说一下,“鞋”就是一个小结尾,就是把前面没有说透的再说明一下,但又不能与“帽子、衣服”冲突。“鞋”只是一个比喻,你可以把“鞋”当成是一个小小的补充,且当是妈妈们化妆后,再补一下妆吧。再总结一下:“脚”不一定是总结,“帽子”相当于起个头,“衣服”相当于展开,“鞋”就相当于一个小结或补充。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自然段:

桃树、杏树、梨树——大家看,这是不是对称的?不要简单地把对称理解成对联。对称,就是作者观察的角度、方面。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是不是也是对称?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对称。这里除了对称,同时也用了我们讲的六根六尘法里的意法。

我们讲了六根六尘法,有的朋友可能对意法还不是很清楚。我再强调一下,这个意法,就是意识里的,是每一个人大脑里想的东西。不是看到的,不是听到的,也不是闻到的,是想到的。通俗地说,就是比喻。好像什么,仿佛什么,恰如什么。比如,我们的古诗中经常会讲到月亮,月亮那个样子,大家好想象。什么是意法呢?我们就可以说:月亮如盘,月亮如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比喻、想象,这就是意法。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里我们也可以说:红的如燃烧的火,粉的如彩色的霞,白的如冬天的雪。总而言之,意法就是想象,就是比喻,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就如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颜色》一样,但每个人的认识不同,这样的认识,是没有对与错的。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一句,是不是味法?用味法来写花。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是不是声法?我们自己想一下,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是《春》。我们用六根六尘来分析的话,作者分别用了色法、味法、声法来写这个春,所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立体感的春天。春天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更能闻到。

我们以前分析了凡子的作文《秋》,整个作文中,没有一个秋字,“且中午的时候回到家,吃的是玉米”,用这个味法就把秋天写了出来。所以我们说,作文是什么?作文是用文字来作画,还要用字来做菜,用文字来写音乐。让人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尝得到。这样,是不是很妙?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是不是对称?像眼睛,像星星——既是对称也是意法。我们要是用意法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像波光,像轻烟。总之是个人想的,你说像什么就像什么,不会错。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想得越离谱,就会越有味道。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大家从这一句,是不是能看出对称?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花的香,是不是对称的?只是作者用了不同的词。闻法,还有意法——母亲的手。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繁花嫩叶——对称词;呼朋引伴——对称词,同时这里也是意法。轻风流水——对称词。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声法。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意法,对称词。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色法,这是我们从小处看的。

现在我们来找对称块: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里讲的是什么?树。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里讲的是什么?花。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里讲的是什么?香。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里讲的是什么?飞鸟。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里讲的是什么?牧笛。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讲的是什么?雨。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树也绿了,花也香了,鸟儿欢唱了,牧笛嘹亮了,小雨也如轻烟一样,——春天来了。我们作个简化,大家是不是就可以看出对称了?这样,是不是体会到了?

我们不讲排比,也不讲别的修辞方法,其意义在于简化,让孩子简单地理解,这样就能入门。刚才有朋友说,有明确的概念就好背了。我们讲过一课《核舟记》,讲的就是如何让孩子背书,这个背是假的。真实地来说,背的前提是理解。回家让孩子多读、理解,就是自己的了,也是对文章结构对称,以及六根六尘之法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是不背而背,不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下来,怎么背的,过几天还怎么还给老师。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全是自己的,全部装在自己心里。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重申,不要从好词、好句入手搞作文,这不是办法,要从结构上入手。明白了结构,才知道书该怎么读,怎么理解。这样得到的词、句是一片一片的。我们讲积累字词,好比摘葡萄,不能一粒一粒地去摘,至少要一串一串地去摘。更厉害的是一片一片地去摘,最厉害的是连根一拔,全是你的。这就叫功夫成片,收获成片。现在老师让孩子——特别是高一点年级的孩子,让他们抄词、抄句,这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好,我们现在跟着作者,不过下午了,我们到了晚上了。春天的晚上是什么样的呢?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小路上,石桥边,是不是对称的?

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披着蓑,戴着笠,是不是对称的?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对称;城里乡下——对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对称;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对称。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对称。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心底里跟自己讲一句话:哦,我终于明白了,对称是我们语言表达的主体。是不是明白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对称句,意法。春天像娃娃,春天像姑娘,春天像青年——三个对称,三个角度,三个意法。我们是不是领悟得更深了?

四川-遥遥:老师,我感觉不是在学习文章,而是在赏画了,您在讲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了一幅画——把这个传递给孩子,孩子就成功了,写东西必定有功夫,必定生动了。

我们之前不断讲这个观点:作文不难,只要我们家长做一点点改变。这位妈妈讲的心得,就是改变。有了这个改变,孩子的作文功夫必定有长进。关键问题是:我们是不是愿意改变?我们现在体会到的,学习到的,就是我们的成功。如果我们把这个转化到孩子身上,就是妈妈的成功。

大家刚才兴奋的心情,我是能感受到的。现在,我们是不是觉得作文很有意思了?是不是觉得,作文,多大点事儿了?说实在的,改变小屁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改变我们的妈妈爸爸,就显得有些难了。只要我们一心一意,用心地去改变,后面的事就好办了。

我们来对前面讲的,作一个小小的补充:

首先,我们讲了六根六尘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通常是用眼最多,所以,大部分的作文都是色法,这是最主要的方法。

其次,我们观察事物的时候,常常是用听力,所以在大部分的作文中,除了色法就是声法。一篇作文,如果只有色法,没有声法,那就单调了很多。我们读唐诗、宋词,大家再回去体会一下,几乎都有声有色。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第三,我们还要用到香法,就是我们闻到的。学会用这个方法,文章就更加得趣了。

第四,我们再用到味法。

第五,我们再用到触法,就可以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第六,还要强调的是意法,就是比喻,一定要好好地,大量地用。一般的规律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自己的孩子:你看到什么了,这个东西像什么呢?你听到什么了,听到的东西像什么呢?你闻到什么了,闻到的这个味道像什么呢?以此类推……慢慢就可以让孩子养成丰富的形象思维的习惯。

1.长句与短句

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截然的界限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能抽出来的较庞大的修饰限制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不能抽出来的修饰限制成分与句子主干另成一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份直接相配的成份,形成排比句式长句改短句要注意所改短句之间的逻辑顺序短句改长句则要注意先了解几个短句表达的意思的共同点,确定主干,然后把其他内容用句子的修饰限制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能漏意

2.肯定句与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式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

3.主动句与被动句

主动句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被动句则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的要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句变被动句时,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原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动句变主动句则恰好相反

4.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等常式句与变式句转换的要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

5.整句与散句

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主要指排比句和对偶句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整句和散句互换的要点主要是重复性词语的使用与否的问题,整句改散句就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

6.单句与复句

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成分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联系、结构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单句与复句的转换类似长句与短句的转换

7.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句子从语气上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分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类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包括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类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包括要求和禁止两类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感情的句子如何使用及使用哪种句子,主要要看语境,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词语的搭配、句子的结构、上下文句间的关系等外部语境是指说话的场合、对象、目的和范围等

1 关于亲情诗句的对称句

关于亲情诗句的对称句 1关于亲情的诗句古诗15首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 孟郊:《游子吟》)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 杜牧:《归家》)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6,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 宋之问:《渡汉江》)

7,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8,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渭城曲》)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1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5,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 李清照《菩萨蛮》)

16,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9,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2关于亲情的诗句两句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木兰辞》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归家》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诗中乡情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3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人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8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朔方》)

9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3请写出关于亲情的两句诗句

关于亲情的诗句

1、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2、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着

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6、顾我,复我。——《诗经》

7、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8、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

10、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1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14、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1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

1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8、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19、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司空图

4描写亲情的诗词句

亲情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5有关亲情的诗句(至少4句)

诗中亲情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杜牧《归冢》)

6有关于亲情的古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1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行人临发又开封,无家问死生,磨刀霍霍向猪羊? 共谁争岁月,意恐迟迟归,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想得家中夜深坐。 遥知兄弟登高处,况乃未休兵。(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游子身上衣,报得三春晖。(《木兰辞》)

4国破山河在,相煎何太急,豆在釜中泣,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5戍鼓断人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邯郸驿里逢冬至。 复恐匆匆说不尽,月是故乡明。

白头搔更短。

寄书长不达。本是同根生。(曹植《七步诗》)

3爷娘闻女来,欲作家书意万重,城春草木深,出郭相扶将,恨别鸟惊心。(自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9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张籍《秋思》)

7独在异乡为异客。谁言寸草心,遍插茱萸少一人;赢得鬓边丝。 烽火连三月。(杜甫《月夜忆舍弟》)

6洛阳城里见秋风,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抱膝灯前影伴身,还应说着远行人; 阿姊闻妹来。 有弟皆分散

7关于亲情的古诗名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自: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出自:北朝·佚名《木兰辞》。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自:唐·杜甫《春望》。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出自: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文: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以上就是关于一叶知秋对称句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一叶知秋对称句是什么、朱自清的《春》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急、什么是“整句”,“单句”,“短句”,“对称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50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