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变化特点是:越变越大,水流速度变快。
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海岸起自漳卫新河口,东经现黄河口,至支脉河口。从漳卫新河口至套儿河河口湾东侧之顺江沟口,为古代黄河三角洲平原海岸的一部分。
海岸曲折多弯,曲折率达38。主要是1128年(宋建炎二年)以前由黄河淤积形成,至今850多年间,很少受黄河尾闾摆荡影响,长期受潮汐、风浪的再改造作用。
沿岸形成了宽广平坦的潮滩和树枝状密布的潮水沟。潮滩由粘土质粉砂及粗粉砂组成。向海平均坡降小于1/10000。潮滩宽度自西向东变大,漳卫新河河口外宽约6公里,至套儿河河口湾内滩面宽达22公里,是渤海沿岸潮滩宽度最大的地方,潮水沟规模最大,分布密集。
黄河三角洲的气候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处中纬度,位于暖温带,背陆面海,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共同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度高湿度大,有时受台风侵袭。
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主要风向为北风和西北风。
黄河三角洲四季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17到126℃,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低气温到233℃;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90到2830小时;无霜期211天;年均降水量530到630mm,70%分布在夏季;平均蒸散量为750到2400mm。
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主体在山东省东营市境内的呈扇状三角形的地区,面积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公尺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2公尺,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
广义的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海岸线平缓。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自185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黄河从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徒,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塑造出这个近代三角洲。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黄河三角洲一般是指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5400多平方公里。五十年代采取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90米,黄河填海造陆的功绩是很大的,不仅每年可以为我们创造四万多亩土地,而且还改善了河口石油开采条件,变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处女地。建国以后,农林牧渔业有了较大发展,在三角洲上相继建立了一些农场、林场和军马场,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发了胜利、孤岛、河口等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东营市,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宁海为轴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河口,向东撒开的扇状地形,海拔高程低于15米,面积达545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年轻的陆地。现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5516毫米。这片三角洲是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填充渤海凹陷陆地的海相沉积平原。现代黄河三角洲上地貌有河滩高地,坡地,大型洼地等。黄河尾闾摆动新成的陆地带地势宽阔低洼,面积逐年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沉积所形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角洲,也是我国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本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原生性滨海湿地演替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独特,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区内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据初步调查有8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文昌鱼、江豚、松江鲈鱼等。有野生植物上百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各种鸟类约187种,列为中日候鸟保护协议受保护的达10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32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
黄河三角洲主要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地区,以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计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共计265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
黄河三角洲的三维遥感影像模型如图3-3。根据形成年代将黄河三角洲分为古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331 古黄河三角洲概述
全新世以来,黄河分别在黄骅、泗水、利津、无棣和现在的东营5个地点人海。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其中除泗水位于苏北外,其余均在渤海。公元11~893年间,黄河在山东平原的千乘、利津入海,历时882年,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三角洲。由于三角洲顶点在千乘(今滨洲附近),黄河入海初期河口位置在利津和宁海之间,故称为利津三角洲(也称千乘三角洲)。区内的古黄河三角洲即为利津三角洲。其他三个古黄河三角洲均不在区内。
332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与结构
现代黄河三角洲通常是指黄河1855年至今,在垦利县境内流入渤海期间形成的三角洲,其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南至淄脉沟,西至徒骇河。黄河三角洲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1855年以前已是陆地,1855年以后分流河道经过那里,其上堆积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沉积物);另一部分则是1855年以后堆积成陆的(包括潮间带)。
自1855年以来,现代黄河三角洲共形成8个叶瓣。考虑到现今的活动叶瓣活动期还没有结束,从1855年至1976年形成的7个叶瓣,平均活动期为16年,可见活动期是相当短的。黄河三角洲叶瓣一般均有三个活动期阶段和一个非活动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第一阶段:分流改道初,河水通过决口漫流入海,随后形成频繁变动的短期分流河道。这一时期海岸向前推进较快,从决口点至潮间带都发育有决口扇和短期河道充填物,局部地区在水流缓慢时形成类似泛滥平原的泥质沉积物,大量泥沙堆积在陆上三角洲,是各个阶段中陆上泥沙堆积最多阶段;变动着的河口外分布着厚度不大但分布较广的席状粉砂体。
第二阶段:分流河道稳定,侧向摆动不大,河口附近海岸推进迅速,两侧缓慢。这一时期分流河道大都是一条,也可以是数条,如1934年至1938年和1947年至1953年有三条稳定的分流河道。由于分流河道位置稳定,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下沉积环境分化明显,在上三角洲平原,除了分流河道外,天然堤和泛滥平原已明显存在。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口附近形成。向海凸伸的宽阔的决口扇,两侧发育类似潮滩性质的泥质沉积物。水下部分,河口外中部形成厚的三角洲前缘(以粉砂为主,下部夹有粘土质粉砂);两侧则是三角洲侧缘(烂泥湾)粘土质粉砂沉积区;前方为前三角洲粘土质粉砂。
第三阶段:决口改道先出现在分流河道的下段,接着决口点逐渐上移,在叶瓣的侧部海岸推进较快。初期在下三角洲平原及相邻的一部分上三角洲平原决口扇很发育,随着决口点的上移,决口扇的分布向陆方向扩大,在水下形成分布广但厚度不大的河口粉砂体,它们或者与第二阶段形成的河口粉砂体相连(如1972~1974年和1974~1976年形成的河口粉砂体与1967~1972年形成的河口粉砂体相连成片),或者与第二阶段形成的河口粉砂体分开(如1917~1929年形成的一些河口粉砂体)。
图3-3 黄河三角洲遥感影像三维视图
改造阶段:分流河道最后在三角洲顶点附近改道,该路迁移,原分流河道及叶瓣废弃,叶瓣受到改造。在废弃河口外,三角洲前缘受到侵蚀。由于沉积物压实下沉和海岸侵蚀导致海岸后退。在废弃河口附近,即有明显的侵蚀,也存在着沉积物的压实下沉;河口侧部则因压实下沉海岸后退,形成了退积垒潮滩沉积物,直到分流河道再次从这里入海后,新的叶瓣覆盖了老的叶瓣,改造作用停止。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决定了其结构形成。在垂向上其结构特点表现为不同年代的叶瓣上下迭置,多层结构,被迭置部分常是前三角洲及烂泥湾部分;在平面上横向表现为相邻年代的叶瓣紧挨,纵向表现出相隔50年以上的叶瓣相嵌,在早期、晚期叶瓣之间有改造层隔开。
自然地理:
黄河三角洲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属暖温带。
年降水量在400-800,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半湿润区,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
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
人文地理: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其位于京津冀都市圈与山东半岛结合部,与天津滨海新区最近距离仅80公里,和辽宁沿海经济带隔海相望,向西可连接广阔中西部腹地,向南可通达长江三角洲北翼,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具备深化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有利条件。
黄河三角洲区域内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拥有800多万亩未利用土地,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受黄河冲击影响,土地后备资源还在以每年15万亩的速度增加,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此外,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多种,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岸线近900公里。风能、地热、海洋等丰富的资源,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可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
从地图上看黄河三角洲的地貌是扇形堆积平原,在这片地势低平的三角洲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物在这里繁衍栖息。一、黄河三角洲的由来。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口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是由于河流冲积物覆盖而成的。因为新堆积体不断堆积到老堆积体,所以黄河三角洲形成了地貌形态复杂的情况出现,黄河三角洲的类型主要是以河滩地、河滩高地、河流故道、决口扇与淤泛地为主的。二、黄河三角洲的作用。黄河三角洲的资源很丰富,是我国制盐基地和海水养殖区,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很大。而且在减少河流污染、维系生物多样性和净化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黄河三角洲的特点。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有着很多的生物在这里栖息,有多种的野生动物、植物几百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白尾海雕、大天鹅、鸳鸯等。还有很多的国家保护动物在这黄河三角洲是鸟类迁徙重要的越冬站和繁殖地之一,每年在这里越冬、繁殖、栖息的鸟类有几百万只。黄河三角洲目前是世界上陆地面积增长最快的三角洲,不但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群落和完整的自然环境,成为生态研究的良好基地之一。 而且这里的植物覆盖率也是很高的,单单植被覆盖率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黄河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很丰富,地理位置也很优越,生态系统完善,产业发展基础配备,有着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潜质。
以上就是关于黄河三角洲变化特征全部的内容,包括:黄河三角洲变化特征、黄河三角洲是指哪些地区、黄河三角洲有哪些城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