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全文是什么

郭敬明身高2023-05-01  37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唐代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骆氏亭:处士骆峻所建,在长安郊外。

崔雍、崔衮:崔戎之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李商隐曾两次应试不中投奔表叔崔戎家中,崔戎都热情接纳,崔氏兄弟也与诗人形同手足。

水槛(jiàn),指临水有栏杆的亭子。槛,栏杆,此处点骆氏亭。

迢递:遥远。重(chóng)城:指多层的长安城。

秋阴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故下句说“留得枯荷”。

赏析:

全诗没有借用任何典故,只执意于周身景物:竹坞、流水、秋霜、枯荷、雨声,却渲染出动人心魄的晚秋清冷意境,抒发了对故人的无尽思念。

首句“竹坞无尘水槛清”点出骆氏亭的环境:流水清澄,翠竹幽幽,一尘不染。诗人也因如此冷清孤寂之景,触发怀人之情。相思绵绵,无奈无处倾吐;秋阴不散,自是诗人愁绪难解。而末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韵味深长,无限惆怅尽在其中。诗人绮思遐想,妙笔天成,其中的伤感读来令人销魂。

全文释义: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诗人介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1、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玉嫌弃大观的荷叶已经残败,随口叨叨说破荷叶可恨,要遣人拔去。黛玉却偏偏和他争论,说平时并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独爱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于是宝玉听到黛玉的话便是圣旨一般,立刻诺诺连声说,果然是好诗句,留着破荷叶不用拔去了。

2、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诗人李商隐(字义山)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3、诗歌的意境比较委婉,用笔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4、古诗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字句变化,所以有“枯荷”与荷”的差异。曹雪芹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他对诗词有自己的独到研究,“残荷”二字的改动,似乎比原诗更有韵味,声调也更抑扬。

因为这句话对林黛玉这样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绝顶的聪明,高傲的气质,在这个钟鸣鼎食、勾心斗角的大家庭中,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孤独”,在她感到无助的孤独时,能安慰她的唯一是大自然的声音就是雨声。

林黛玉在大自然的声音中,最喜欢的是雨声。对雨,她有很多描述:“冷雨敲窗被未温”(葬花词),《秋窗风雨夕》“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更是浓墨重彩地大大描写了一番秋天的风雨。因此,她虽然最不喜欢的李商隐诗,但是唯独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

扩展资料:

林黛玉在荣国府过的是寄人篱下的不被人们所理解的内心孤独的生活,和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寄寓节度使幕府的生活一样孤独,有同病相怜之感。

本想如王维那样入道,求静而观园中的热闹让她做不到,本想如李白那样豪放,她也没有言论之自由,还是做不到,所以她说,没有什么诗可挂,只好把“不喜欢的李商隐诗”又挂到墙上了。

而李商隐用屈原的爱情诗表达方式显示自己的庄生春梦化蝴蝶,望帝恋春作杜鹃,更适合曹雪芹的化身林黛玉,她明珠暗投,心理孤独。

1、“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出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2、全文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3、译文: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毗邻水亭,格外幽静。相思之情飞到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云天,霜冻飞季节也来得晚,离开地面枯萎的荷叶,宜人的夜晚凄凉的雨。

应是“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出自《红楼梦》四十回: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一闲,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呢?”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自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留下很多名句,“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黛玉说的: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诗人《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在中国众多诗人偏偏选择李商隐?为什么在诗人600多首诗作选中这一句?为什么改掉诗中“枯”字为“残”呢?是作者一时笔误还是故意为之?宝、黛、钗三人对话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多年,有很多不成熟想法,抛砖引玉,也希望众多网友茶余饭后再细细“颦颦”《红楼梦》。

《红楼梦》作者采用大量谐音方法,告诉看官表面文字以外东西,这也是《红楼梦》非常有意思、值得回味的地方。《红楼梦》四大家族姓氏为“王、贾、薛、史”,谐音可为“王家血史”、“亡家血史”,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可谐“冤隐坛西”、“原应叹惜”,现北京依然存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给《红楼梦》爱好者以更宽广想象空间。宝玉给黛玉起名字“颦颦”,现北京话中还留有“品品”一词。《红楼梦》作者此处用黛玉之口来说出:李义山诗,‘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不是有着更深含意呢?黛玉小名“颦颦”谐“品品”。古时直呼前辈名字属极不礼貌,黛玉(品品)说出李商隐字“李义山”,实际借用诗人名字“李商隐”谐“里上隐”、“里伤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中“雨”字谐“玉、语”,《红楼梦》作者这里用宝黛钗三人共同说这一件事,是谐“宝待拆”三字,提示看官如何拆宝?《红楼梦》第一回有提示,女娲补天剩下一块石头镌刻写就《石头记》(史偷记),此处是作者提示看官如何听到石(史)上镌刻“宝玉(语)”。

将上面诗句稍加整理“黛玉(品品)留得残荷听雨(语、玉)声李商隐(里伤隐)”,重要是“听语声里伤隐”,提示看官作者是采用谐音的方法。至于作者为何将“枯”改“残”,我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宝钗的一段话也值得玩味,宝钗(拆)的“今年这几日这园子闲(现)了一闲(现)是否提示看官细看上下文就可知道大观(官)的真实名字呢?

《红楼梦》对如何看石(史)书宝玉(语)有过提示,我前面的博文《宝玉书是如何念得》有过论述,现在重复一下,《红楼梦》第九回: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混话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正)闲(现)一闲(现),先揭(解)了你的皮,”作者要看官念混话在肚子里,充分照顾看官处境,足见作者之细心,且是谐音。《红楼梦》是一部正、倒结合在一起,有些地方要把句子倒过来看的书。“小祖宗,谁敢望‘请’,(看官)只求听一两句就有了。”与“留得残荷听雨声”有相同的作用。

再看看名字咋用,《红楼梦》第九回下面几段话:“这茗烟乃是宝玉第一个得用且又年轻不谙事的,”“茗烟见人欺负我,他岂有不为我的,”“叫茗烟进来包书。茗烟进来包书”作者把石(史)书宝玉(语)这本书的结构告诉看官,把“茗烟”换成“名演”“名言”看官可能更好理解,作者使用各种名字,像演员一样调动它们,还有三名小厮,扫红、锄药、墨雨助着石(史)书宝玉(语),“扫红”与现在“扫黄”一词类似,要去掉《红楼梦》中色情内容,“墨雨”谐“莫语”,提示看官在当时政治环境下看石(史)书宝玉(语)不要说话出声,以免引火烧身。

上面这段话中作者处理宝黛钗对话时都用了“道”字,是不是在谐“倒”字呢?这个“道”究竟为何“道”?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启发,我试了几次效果不好,众多网友可以试试。

《红楼梦》最著名三块玉(语)宝玉、黛玉、妙玉,他们玉(语、雨)声能告诉我们什么呢?《红楼梦》作者通过生花妙笔告诉我们的远比我们现在能够理解要丰富很多,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把真正解开《红楼梦》的钥匙。

留得残荷听雨声意思为:只留下枯残的荷叶听着秋雨的声音。形容一种孤独飘落的悲凄思念之心境。

它在《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回出现,有一段贾府众人游湖的描写。当宝玉说要拔掉那些破荷叶时,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林黛玉引用李商隐这一句诗的时候,将“枯荷”改作了“残荷”。

扩展资料:

它的原句为:“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笔下的枯荷,符合深秋的意境,符合自己失落的心情。曹雪芹的残荷体现的是贾家命运的中道败落。满池的荷叶,或许本来欣欣向荣,而遭遇外来力量的摧残,残破不堪。正像贾家遭逢的厄运一样。

以上就是关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全文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留得残荷听雨声”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全文是什么、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全诗表达了什么、林黛玉为何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34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