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哪些

校内赤线区域2023-05-01  19

巴黎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起初命名为“威廉大炮”,后因为炮击巴黎而闻名,故得名“巴黎大炮”。大炮的口径210毫米,身管长36米。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最大射程:131km。

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专门为执行某种任务而研制的军用飞机,例如主要用于空战的歼击机,专门用于突击地面目标的轰炸机和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的强击机。

芥子毒气的凝固点高,作为毒剂,一般不在冬季等气温低的情况下使用;比重大、溶解度小,在水中大都沉于水底,少部分呈油状薄膜漂浮水面,可造成水源长期染毒;容易挥发,毒剂(气)甚至可以透过棉衣,伤害人体,并且极易扩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芥子气,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最主要的是坦克、飞机。不包括战舰,早在大战爆发20年前的中日甲午海战,就出现了双方多艘主力舰(战列舰)大规模混战的景象。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教材中说:“在海上,还出现了260多艘战舰混战的景象。”——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日德兰海战,英方投入126艘,德方投入99艘。结果英方损失了14艘,德方损失了11艘,德国未能实现作战目标。

目前主流的判断标准是20毫米,低于此口径的算枪。按正常人类的承受能力,20毫米以上的武器因为体积、重量和后坐力等问题,超出了人力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都算上火炮。

巨炮不好确定,巴黎大炮200毫米,以后的巨炮600~800毫米的都有。

你说的是古斯塔夫列车炮和多拉大炮吧

多拉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是希特勒上台后秘密研制的超巨型火炮,多拉大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429米,口径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吨。这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巨炮,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德军称这门炮为“多拉大炮”。它发射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榴弹,弹重481吨,射程47千米;另一种是混凝土破坏弹,弹重71吨,射程38千米。

目录

实战

结局

“大多拉”炮(Dora Gun)性能

战斗应用

展开

编辑本段

实战

为这门炮找到合适的目标也绝非易事。原计划中,这门炮主要用来对付马其诺防线和直布罗陀(Gibraltar)的防御工事,但是法国很快战败,佛朗哥拒绝放弃西班牙的中立状态。剩下的就只有苏联的目标了,于是选中了塞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为目标,因为只有用最强劲的火力才能打破该市严密的防线,才能降低德军的伤亡。

该炮被迅速拆解,经过长途运输,到了克里木半岛(Crimea)。每次运输任务都需动用28辆特种车辆,包括一门装配用的龙门起重机,以及目的地的两辆牵引用的柴油机车。1942年3月初,抵达彼列科普地峡(Perekop Isthmus),一直停放到4月初。从辛菲罗波-塞瓦斯托波尔(Simferopol-Sevastopol)到巴赫切萨拉伊(Bakhchisaray)修建了一条专门的铁路支线来支持设备的运输。还铺设了环形轨道,用于装配112吨龙门起重机的运作。此外,还挖了一条8米深的沟,用以躲避苏联的空袭和炮兵火力,并在几公里之外建了一个虚假的大炮阵地。最后还将两个轻型高射炮连调到这里,提供近距离的防空保护。

尽管克虏伯在该炮的部件设计上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性,但要将其组装好绝非易事,特别是悬在龙门起重机上时,要将这102吨重的炮管的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连接起来,更是困难。整个组装过程花了三周时间,由一位少将负责,动用了1720人。该炮最终在6月5日开始发射。它的最快射速约为每小时4发。由于炮弹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大,即便有机械动力辅助,装弹速度还是非常慢。而且,每次发射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包括初速、飞行时间、装药量、温度、燃烧室膛压、距离、天气状况以及燃烧室和膛线的磨损程度。

整个围攻期间,该炮对不同目标发射了48发炮弹,主要有:

●6月5日:根据空中侦察机的引导,调整了大炮的目标,对准了25公里外的海岸防卫连。一共打出8发炮弹,彻底摧毁目标。之后,大炮又转而对准了斯大林堡垒(Fort Stalin),用6发混凝土破坏弹把它彻底摧毁。

●6月6日:当天的第一个目标是莫洛托夫堡垒(Fort Molotov),其被7发炮弹摧毁。然后还轰炸了白崖(White Cliff),这可能是塞瓦斯托波尔防守最坚固的据点。这是一个在塞汶那亚湾(Severnaya Bay)海平面下30米的弹药库,其混凝土墙至少是10米厚。大炮对其发射了9发炮弹,最后一发的爆炸效果惊人,彻底摧毁目标,期间还击沉一艘湾内的船只。

●6月11日:对西伯利亚堡垒(Fort Siberia)发射了5发炮弹。

●6月17日:对马克沁·高尔基堡垒(Fort Maxim Gorky l)发射了5发炮弹,这是它在围攻期间发射的最后5发炮弹。这是一个重防阵地,装备了2门305毫米的双联火炮。

(其余炮弹的射击目标不详)

塞瓦斯托波尔在7月4日投降后,该炮被运回德国,对已经严重磨损的炮管进行修复。德国本打算用它去轰炸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但它并未再次投入战斗,尽管未证实的报道称,它在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时,发射过几发炮弹。

编辑本段

结局

该炮的最后结局是由多种互相冲突的原因造成的。但很可能在1944年底时,被德军主动放弃。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武器,它的造价惊人,大约为700万马克,这不包括支持设备。这相当于至少21辆虎王坦克的造价,每辆虎王坦克的造价是321500马克。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为它服务的1720人中,大部分都是技术一流的工程人员。

编辑本段

“大多拉”炮(Dora Gun)性能

基本参数

口径: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长:473m

炮弹重:7100kg

炮高:12m

系统全重:1350吨

最大仰角:65度

有效射程:47km

制造厂商:克虏伯

类型:古斯塔夫式800毫米列车炮。

一号炮:古斯塔夫。二号炮:多拉。

详细介绍

法国为了

多拉大炮(16张)抵御德国的再次入侵,沿法德边界构筑了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51千米,约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工事坚固,其掩蔽部顶盖与墙壁厚达3 .5米。即使有像大贝尔塔炮那样420毫米口径火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难以造成人员的伤亡与装备的损坏。

1935年,为了突破马奇诺防线,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依旧由德国著名的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它大得出奇,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 克虏伯,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而设计师穆拉为纪念自己的妻子,将第二门巨炮命名为“多拉”[Dora(穆拉妻子的名字)],但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大多拉”炮。

“多拉”除了在身管长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2米、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 的两倍。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高爆弹重481吨,内装700公斤炸药。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穿甲弹则重达71吨,内装250公斤炸药。它的威力足以在最大射程处击穿1000毫米厚的装甲钢板或7000毫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

“大多拉”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王牌,由一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射击时则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4000多人。

作为对比,依阿华级战列舰有9门406毫米主炮,每发炮弹的重量才是1200多公斤,就足以在地面上炸出足球场那么大的大坑,一发炮弹就足以摧毁一个炮兵连,更不要说多拉大炮的71吨重炮弹威力了。

编辑本段

战斗应用

1942年5月,德军围攻苏联的塞尔斯托波尔要塞,久攻不下。“多拉大炮”被调往前线。6月7日,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火炮特别是“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多拉”火炮向该要塞的7 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占其炮管寿命 150发的三分之一),目标全部被摧毁。剧烈的爆炸声似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一股股浓烟从要塞升起。炮弹降落之处, 立即化为废墟,尤其是其中有一发炮弹击毁了在席费拉亚湾北岸埋在岩石下30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令德军和苏军都为之震惊。它平均每发射7发炮弹便能摧毁一个目标,精度惊人。尽管人们认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费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里米亚的出色表现令参战的将士终身难忘。在攻下塞尔斯托波尔要塞后,“多拉大炮”又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攻城战,为了避免为敌人缴获,德军拆毁了所有的多拉大炮,但还是有些枪管被同盟国缴获。

1914年秋天,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即沿法比两国边界

地区建立基地,从那儿用远程火炮炮击英国,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千米以上。

于是,德军统帅部将研制远程火炮的任务交给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火炮设计师、总

监弗里茨·罗森伯格教授。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克虏伯兵工厂首先在其

“麦喷”靶场进行了远程火炮发射低阻力弹的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但此时德军

统帅部提出要研制能炮击巴黎的射程100 千米以上的超远程火炮,许多人认为这是

根本不可能的。罗森伯格力排众议,极力主张并积极组织研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

索和试验后,罗森伯格运用数学计算来推定所有的因素一k 弹、火药量、3 分钟空

中飞行和大地的曲率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完全可以制造出射程达100 千米。能从

法德边界炮轰巴黎的大炮。根据罗森伯格的研究成果,1917年2 月,德国军方又提

出将射程延长到120 千米。

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军方要货很急。因此罗森伯格决定利用当

时尚未装到舰上的L52 一5 型355 毫米口径的舰炮进行改装。为了加大射程,炮的

身管必须要大大加长。于是,他将3 段210 毫米口径的衬管连接起来,插入355 毫

米舰炮的炮管中,约3 .9 米露在外端,其他部件如药室、炮架也都作了相应的改

装。

1917年夏天,第一批远程火炮终于制成,德军将3 门大炮的阵地选择在克雷彼。

那里树木茂密,利于隐蔽,即使敌机飞临上空也不易发现。翌年二月,德军将火炮

秘密地运往阵地,牢牢地安装在水泥基座上。这种大炮口径虽然只有210 毫米,但

身管却相当长,达到34米(为口径的162 倍)。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

10层高楼的楼顶。

为了防止炮管因本身太重(200 吨)而弯曲变形,罗森伯格在炮身上附加了支

架,为了解决机动问题,罗森伯格设计了可以沿着铁路轨道滚动的有轮缘的车轮,

而射程的增加或减少则由改变发射火药的数量来调节。巨大的铁路旋车盘可使炮架

和大炮作水平面的旋转,以改变方向。

这种大炮的射程超群,除了由于采用34米长的身管外,其发射的弹丸重量轻

(炮弹125 公斤,由195 公斤火药发射),弹丸结构合理(尖头、细长型),飞行

阻力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为了获得最大射程,火炮还必须以最合适的角度来发射

弹药。经测定,这种大炮的最佳射角是53度,初速为1700米/ 秒,最大弹道高42千

米。根据物理学原理,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高度高于30千米的同温

层中,空气密度很小,已近似真空。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可认为没有空气阻力的

影响。炮弹经过20多秒飞到同温层时,还有1000米/ 秒的速度。这时弹道切线与水

平线的夹角恰在45度左右。这一角度可使炮弹的射程最远。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约

100 千米后,重新进入对流层落到地面,这时它已在距发射阵地120 千米之外的巴

黎市区了。

为了取悦当时的德皇威廉二世,该炮起初命名为“威廉火炮”。由于首战威震

巴黎,故后人又称之为“巴黎大炮”。

1918年3 月 23 日 4时,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克雷彼阵地上的炮手正在忙碌着。

为了迷惑对方,德国10个机场上的飞机准备起飞,阵地周围30个炮兵连的火炮都指

向了法国。当“巴黎大炮”射击时,所有火炮将同时开火,予以配合。30名炮手用

提升装置将身管徐徐升到53度射角,打开厚达34毫米、铁门似的炮闩,弹药手从保

温弹药库内取出重120 公斤的炮弹,通过传送带送到炮膛内。此时德皇威廉二世也

来到阵地附近观看发射。

7 时许,一名炮手拉响火绳,弹丸凌空飞出,呼啸着向巴黎飞去。三分钟后,

第一发炮弹落在了塞纳河畔。为了掌握炮弹落点,以便使炮弹准确命中重要目标,

德国选了一名居住在巴黎20年的德侨做间谍。他的任务是将每发炮弹弹着点的准确

位置告诉一位**。这位**通过电话将情报传到法国与瑞士的边界。一名乔装成

农民的间谍赶着牧草车将情报送出法国。4 个小时后,准确的弹着点情报将送到德

军统帅部。

尽管战争已进入了第4 个年头,但巴黎的街头依然一派祥和,并没有大战的气

氛。在首都巴黎和敌军战线之间的防御地带,遍布着经过改进的高射炮群和高速战

斗机,因此在白天空袭巴黎等于自取灭亡。用戈塔式轰炸机进行夜袭逐渐增多,但

除月明之夜外,准确性几乎等于零。夜晚城市不但灯光熄灭,而且由于遍布高射炮,

进袭者只能高飞,因而袭击的目标也就不准确了。在飞机到来前,有效的警报系统

使每个人都能进行充分的准备。3 月23日早上7 时20分15秒,巴黎城北街道上突然

一声爆炸,建筑物震动,窗户碎裂,没有人受伤。20分钟后,相距2 .4 千米的加

雷德莱斯附近,发生了第二次爆炸,伴随着滚滚浓烟,墙倒屋塌,十几人倒在血泊

之中。惊慌失措的巴黎市民,四处奔逃,东躲西藏。以后每隔15~20分钟,就有爆

炸声在巴黎响起,一直持续到下午。起初人们以为是飞机来袭,可是他们既没有看

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

“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

多起伤亡……”然而,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法国军方对现场找到的和从尸体中取

出的金属碎片进行检查,发现碎片太厚了,不像是炸弹。军火专家们一致认为,这

些粗糙的金属厚块都来自炮弹弹壳。但相距最近的敌人阵地差不多在105 千米之外,

而最重型大炮的已知的射程也不会超过32千米。因此有人断言:巴黎近郊藏有德国

人的“秘密武器”。

3 月29日下午4 时30分,“巴黎大炮”再次怒吼。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

的圣热尔瓦大教堂,教堂里到处都是做礼拜的人。炮弹炸断了支撑拱顶天花板的一

根大柱子,数以吨计的石块“哗啦”一声坍了下来,压死了88人,另有68人受了重

伤。4 月2 日,法国举行了大规模葬礼,许多政府高级官员都参加了,曾经指挥大

贝尔塔炮轰击列日的鲁登道夫下令,“巴黎大炮”在那天下午保持沉默,但德皇却

兴高采烈地乘车前往克雷彼,亲自向炮手们祝贺。

勿庸置疑,“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巴黎人带着困惑和恐

惧纷纷猜测这神秘的袭击来自何方。直至法国的特工在靠近法德边界的克雷彼发现

了德国的远程火炮,这个谜底才被揭开。那时已有一门“巴黎大炮”发生了爆炸,

5 名炮手被炸死。余下的两门大炮仍轮番射击。

“巴黎大炮”的设计和制造堪称世界一流,其射程之远为世界之最,能袭击对

手的纵深目标。但它有致命的弱点:由于膛压非常高,后坐力特别大,炮架必须要

十分坚固。这就使得运输和操作极为不便,运输且不说,单是装填和发射一发炮弹

就需要10多分钟。

从3 月23日至8 月9 日,三门“巴黎大炮”从三个不同的位置向巴黎共发射了

300 多发炮弹,其中有180 发落在市区,其余的落在了郊外,造成了200 多人死亡,

600 多人受伤。尽管炮轰巴黎是德国春季进攻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并未产生

重大的战略影响,更挽救不了行将土崩瓦解的同盟国。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

军匆忙将剩下的两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兵工厂,重新投入熔炉。其设计图纸也神秘地

消失了,仅有一份原始手稿保留在罗森伯格家族,秘不示人。法国及其盟国的特工

人员曾经费尽心机,想搞到大炮和设计图,结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然,

40多年后,罗森伯格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最终还是“浮出了水面”。但在

当时,“巴黎大炮”以其昙花一现的身影,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疑团和无

以尽言的思考。

短命的“巨无霸”——大多拉火炮

在火炮的发展史上,“巴黎大炮”虽然以34米长的身管和120 千米的射程(设

计射程127 .9 千米)而居世界之首,但它还不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炮,真正的火炮

头号霸主是十几年后纳粹德国推出的“大多拉”火炮。

1928年,饱尝德国侵略之苦的法国为了抵御德国的再次人侵,沿法德边界构筑

了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该防线全长351 千米,约由5600座永备工事组成。工事

坚固,其掩蔽部顶盖与墙壁厚达3 .5 米。即使有像大贝尔塔炮那样420 毫米口径

火炮的炮弹直接命中,也难以造成人员的伤亡与装备的损坏。法国人天真地认为,

有了坚不可摧的防线就可高枕无忧了,而忽视了由于军事科技的发展而导致的作战

方式的变革。希特勒上台后,马奇诺防线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能摧毁这

难以逾越的障碍,1935年,希特勒命令军方研制口径在700 ~1000毫米的超级巨炮。

德国陆军兵工局把这一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塔”和“巴黎大炮”的克

虏伯兵工厂。双方签订合同,于1940年交货。克虏伯兵工厂虽然有研制巨型大炮的

经验,但对于研制口径如此之大的巨型大炮,也感到是个难啃的“硬骨头”。该工

厂的设计师穆拉和保兹尤主持了火炮的设计工作。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巨炮的研制、

试验和改进当中,长年累月地忘我工作着。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超级巨炮尚未设计完毕。1940年5 月,德军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之后,主力从比利时、卢森堡南部越过阿登山脉,从北面绕过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奇

诺防线。6 月14日,德军在洛林和阿尔萨斯的接合部两面夹击,一举突破了马奇诺

防线。此时超级巨炮尚在制造之中,1941年克虏伯工厂才完成炮身的发射试验。

到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800 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巨炮的口径

大得出奇,炮膛内可蹲下一名大个子士兵。为纪念该厂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克虏伯,

希特勒叫它“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为纪念他的妻子,将巨炮命名为“多拉”

(穆拉妻子的名字),德国炮兵则更喜欢叫它“大多拉”。

同年3 月 19 日,“大多拉”火炮进行实弹射击试验。希特勒在陆军元帅凯德

尔、装甲兵司令古德里安、军工部长施佩尔的陪同下,亲自来到戒备森严的鲁根沃

尔靶场,观看并鉴定射击效果。中午12时20分,“大多拉”火炮发射了一发混凝土

破坏弹,弹丸实测重量为7 .086 吨,火炮射角65度,射程达26.09千米。40分钟

后,火炮又以射角45度发射了一发重4 .759 吨的榴弹,射程达47.22千米。对火

炮颇为熟悉的希特勒对“大多拉”火炮的性能非常满意。

“大多拉”火炮由身管、摇架、上炮架、下炮架、炮耳轴、反后坐装置、炮闩

和输弹机等组成。整根身管由两段组成,即带身管套的前身管与后身管。安装时,

先将后身管插人身管套与前身管相连,再用硕大的连接螺母将它们固定。每个炮管

发射100 发,就得吊换新炮管,不然就会炸膛。换一次炮管也得1 天的时间,且炮

管的造价很昂贵。操作火炮可通过电力和液压机构来完成。即由电力机构赋予火炮

高低射界十10~+65度,用卷扬机吊装炮弹,输弹与闭锁则由液压机构来实现。自

动化程度非常高。

“大多拉”除了身管长度(32.48米)和射程(40多千米)不如“巴黎大炮”

之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 43 米、宽 7米、高 11 .6 米,有

4 层楼那么高,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它的块头之大,宛如一艘

军舰;炮弹也大得惊人,有7 .8 米长,竖起来比两层楼还高,其中榴弹丸重4 石

1 吨。内装大量炸药,破坏力巨大,射程可达47千米;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

部的弹丸则重达7 吨,内装200 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 .4 千米处厚

度为0 .85米的混凝土墙。

“块头大”既是“大多拉”的优势,也是它的缺陷。与“巴黎大炮”一样,由

于块头太大,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就运输而言,首先要把下炮架、身管、

炮闩等部件卸下来,再分别装车。为了装运这门炮,德国又同时研制了大功率军用

火车。1941年10月,克虏伯兵工厂制成了两台功率为1050马力、时速达60千米的D311

型机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列车。由

于炮宽7 米,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采用特设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

需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座巨炮就需1500人至少整整

忙上3 个星期。

“大多拉”作为德军最高统帅部的王牌,由一名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射击时

则由一名上校具体指挥。直接操作大炮的士兵多达1400多名,加上两个担任防空任

务的高炮团、警卫人员、维修保养人员,共需 4000 多人。动用这座大炮需经陆军

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批准。

1942年 4月,德军第 11 军团司令曼斯坦上将前往希特勒的总部,汇报了进攻

克里米亚(属乌克兰)席伐斯托普要塞的方案。这个要塞不仅十分坚固,而且地形

险恶,德军曾于1941年12月17日发起一次大规模进攻,战至12月30日,德军的攻势

已成为强驽之末,除了损兵折将外,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为了减少伤亡,增加胜算

的把握,曼斯坦请求总部提供重炮支援。结果曼斯坦不仅得到了两门特制的600 毫

米的加农炮,而且还得到了举世无双的“大多拉”的支援。

从6 月7 日起,德军在空军和炮兵火力的有力支援下,再次发起进攻,但进展

非常缓慢,双方都坚持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和每一条堑壕,都要经过浴血苦战,

苏军一再发动反击,以求夺回所丧失的阵地。无论是大型的据点也好,小型的碉堡

也好,他们都常常会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拉锯战”成了此役独特的风景。尽

管德军最后取得了此役的胜利,但是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些团只剩下了几百人,

还有一个连在撤离前线时只剩下了1 名军官和8 名士兵。希特勒深知此役之胜利来

之不易,特命令曼斯坦由上将晋升为元帅,并对所有参加克里米亚战役的人员颁发

一种纪念臂章,以资鼓励和表彰。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火炮特别是

“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多拉”火炮向该要塞的7 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

48发巨型炮弹。剧烈的爆炸声似电闪雷鸣,惊天动地,一股股浓烟从要塞升起。炮

弹降落之处,立即化为废墟,尤其是其中有一发击毁了在席费拉亚湾北岸埋在岩石

下30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令德军和苏军都为之震惊。尽管人们认为“大多拉”

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费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里米亚的

出色表现令参战的将士终身难忘。

后来,“大多拉”又连续参加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和莫洛托夫城的作战。分别向

这两个城市发射了8 发炮弹,还向一个弹药库发射了10发炮弹,想再现昔日的“辉

煌”。但它似乎没有像在克里米亚那样建立特殊的功勋。1944年9 月,在离华沙30

千米的一个小镇,“大多拉”向华沙发射了约30发炮弹,以镇压波兰地下武装力量

在华沙的起义。这是“大多拉”最后一次亮相。二战结束时,“大多拉”火炮已成

了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他们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

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一生。

有人会说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大炮是德国于一战研制的 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起初命名为“威廉大炮”,后因为炮击巴黎而闻名,故得名“巴黎大炮”。大炮的口径210毫米,身管长34米。若把炮身竖立起来,其炮口要超过10层高楼的楼顶。最大射程:131km。

>

一战结束后,因为看到了“巴黎大炮”的杰出表现,德国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新的超级巨炮。1935年,为了击毁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纳粹头子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德国著名的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尽管设计师把它命名为古斯塔夫·格拉持火炮,但德国炮兵更喜欢叫它“大多拉”炮。“大多拉”除了在身管长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榴弹丸重481吨。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1吨,内装200公斤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 3公里以外厚度为850毫米的混凝土墙。不过,由于个头太大,“大多拉”的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实战能力。仅就运输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巨炮,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1942年4月,德军进攻克里米亚受挫,德军高层遂决定把“大多拉”派上战场。从6月7日起,“ 大多拉”火炮向久攻不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其中有一发击毁了埋在岩石下数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尽管“大多拉”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差很远,与制造它的成本更是不成比例。后来,“大多拉”又连续参加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及莫洛托夫城的作战,但也没有建立什么特殊功勋。二战结束时,“大多拉”炮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以后又被运到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座空前绝后的超级巨炮被盟军拆解,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生

二战德国的巨炮名称为 德国多拉800毫米超级巨炮。

德国多拉800毫米超级巨炮参数:

口径:800mm

入役:1942年

全炮长:约43m

炮高:12m

系统全重:1350吨

最大仰角:53℃

有效射程:40km

炮弹重:71吨(穿甲弹) 48吨(高爆弹) 18-20吨(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高爆弹)

射程:28-47公里

制造厂商:克虏伯

以上就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有哪些、称得上巨炮的炮的尺寸最小为多少,称得上炮的最小尺寸是多少、传说在二战时期,德国发明了一种巨炮,能从柏林打到巴黎是真的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292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