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一、化学史之最
1.最早应用湿法炼铜的国家是中国
2.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3.最早发现并制得氧气的科学家有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
4.最先提出分子概念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
5.最先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是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6.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二、元素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最少的元素是砹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
5.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是氢
三、化合物之最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2.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水占人体重的2/3
4.含氮量最高的化学肥料是尿素
四、单质之最
1.密度最小的单质是氢气,最重的气体是氡
2.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单质是金刚石
3.熔点最高的非金属物质是碳(碳的熔点是 ),熔点最低的非金属是氦
4.最易燃的非金属是磷,白磷的着火点仅
5.人工制得纯度最高的单质是硅,其纯度达到12个“9”,即999999999999%
6.地球上最硬的金属是铬,其硬度仅次于金刚石;最软的金属是钠,用刀就可以把它切开
7.地球上最重的金属是锇和铱,最轻的是锂
8.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为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为
9.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10.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金属是铁
11.延展性最好的金属是金,380克金拉成细丝,可以由北京沿铁路延伸到上海,由金压成的薄片五万张叠加在一起才有1mm厚
12.最贵的金属是锎,1克锎价值1千万美元,为黄金价格的50多万倍
知乎——化学上有什么很凄美的故事?
王刚 平生,爱一人,做一事,足矣
205 人赞同
莫瓦桑和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金刚石就是钻石。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认识到钻石就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而且结合陨石中的微小钻石等证据,大家猜测可能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可以制成钻石。
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但科学家对于“高压”到底应该高到什么程度是没有概念的。莫瓦桑提出了一种实验方案,他将石墨与融化的铁水混在一起,借助凝固的铁对石墨进行加压。于是莫瓦桑和助手烧了一炉又一炉,一炉又一炉,却只能得到一些淤泥状的石墨,没法得到亮闪闪的钻石。
莫瓦桑同志坚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于是让助手一直烧下去。终于在1903年,莫瓦桑得到了一小块(07mm左右)的钻石。莫瓦桑欣喜若狂,马上把这个成就上报了法国科学院。科学院也欣喜若狂,马上把这个成就通报给了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点石成金”啊,全世界为之沸腾,于是莫瓦桑名声大噪,成为了那个时代科学界耀眼的明星。
1906年,诺贝尔奖以5票对4票、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将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莫瓦桑。当然了,诺贝尔奖一般都是奖励已经经历几十年沉淀的成果,所以委员会宣称的获奖原因是莫瓦桑在氟单质方面的贡献(这项工作确实非常重要),不过从投票结果来看,很难说“人造钻石”这个成就对评委会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事实上,在颁奖典礼的演讲中,就连莫瓦桑本人也一直在讨论金刚石的事情。
一年后,也就是1907年,莫瓦桑在一生的荣光和世人的敬仰中与世长辞。
直到这时,事情都是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莫瓦桑去世后,形势急转直下。科学家逐渐认识到,铁水凝固能够提供的压力其实远不足以让石墨结晶成为钻石,那么莫瓦桑的“人造钻石”是哪里来的呢?
通过对莫瓦桑遗孀的访问,逐渐解开了这个迷题。原来莫瓦桑的助手当年一炉一炉烧铁水实在是烧烦了,但又无法让老板改变心意。于是他偷偷扔了一小块钻石进去,假装是石墨结晶出来的。
所以啊,这个助手本来只是对工作心生不满,想骗骗老板,结果到头来骗了全世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帮老板骗到了诺贝尔奖(虽然凭借氟单质的成就,莫瓦桑获奖应该也是迟早的事,但没有金刚石这回事,很可能莫瓦桑就没机会获奖了,毕竟他获奖后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个骗局还有一个副产品……1906年评审诺贝尔奖时,5:4中的那4票是投给的门捷列夫,而门捷列夫也在第二年(1907年)离世。
以目前的眼光来看,门捷列夫是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没有之一),诺贝尔奖没能授予门捷列夫,是门捷列夫的遗憾,更是诺贝尔奖的遗憾。
江天889 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是哈伯 发明了催化剂 得以利用空气中无穷的氮: 他用铁屑固定氮气, 使成吨的氨和各化肥 从德国工厂源源涌出。 恰在此后数月, 通往智利的航道被切断, 智利硝石和鸟粪的来源断绝; 而那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阴云密布, 德国正需储备军火。 是哈伯 掌握了催… 显示全部
胥东 一句话介绍不完我自己!
79 人赞同
在化学史上,有一位被马克思,恩格斯誉为“把化学确立为科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怀疑派化学家》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起源。他,就是被奉为“化学之父”的英国科学家——波义耳。
然而,这位“化学之父”自己却终身未婚。究其原因,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曾经沧海难为水。
按如今的标准,波义耳称得上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富二代”。他的父亲是爱尔兰最有权力,占有广大封地的李察大公爵。优裕的家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勤奋好学的波义耳却并不留恋大都市纸醉金迷的生活,为了安静地钻研科学,他隐居到了乡下的庄园。在那里,他邂逅了此生的挚爱——一位乡间医生的女儿爱丽丝。
一次,两人在散步时,看到有农夫将泥土放进嘴里。波义耳不明就里,爱丽丝解释道:“土壤的酸碱性和农作物的生长关系密切,这些农夫是在用尝的方法来辨别土壤的酸碱性。但很多人也正因如此被感染上了疾病。亲爱的,请用你的才华来拯救那些可怜的农夫吧。”
爱丽丝的善良与博爱深深打动了波义耳,从此他刻苦钻研,希望能检测出土壤的酸碱性,但却始终没有突破。不久,爱丽丝因患肺结核撒手人寰。爱侣的心愿竟化作了遗愿,这使波义耳痛彻心扉、抱憾终身。
爱丽丝去世后,波义耳一直把女友最喜爱的紫罗兰花带在身边。一次紧张的实验中,放在实验室内的紫罗兰,被溅上了浓盐酸,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不一会儿,深紫色的紫罗兰竟变成了红色。这一意外现象促使波义耳再接再厉,用各种植物进行酸碱相互作用实验,最终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用石蕊浸液把纸浸透,然后烤干,这就是我们今天化学实验中仍在使用的石蕊试纸。
此后,波义耳终身未娶,将对爱侣的无尽怀念化作对科学的不懈追求。每当爱丽丝生日,他总要在她墓前献上一束鲜艳的紫罗兰…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语: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他帮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按照这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贡献促使18世纪的化学更加物理及数学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拉瓦锡在学校是一个天才男孩。20岁时因出色地撰写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设计文章而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嘉奖。几年之后,即1768年,他被评选为法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
他为后人留下的杰作是《化学概要》,这篇论文标志着现代化学的诞生。在这篇论文中,拉瓦锡除了正确地描述燃烧和吸收这两种现象之外,在历史上还第一次开列出化学元素的准确名称。名称的确立建立在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个基础之上。而在此之前,这些元素有着不同的称谓。在书中,拉瓦锡将化学方面所有处于混乱状态的发明创造整理得有条有理。
化学家拉瓦锡原来是学法律的。1763年,年仅20岁的拉瓦锡就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并且获律师从业证书。拉瓦锡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锡没有马上去做律师,那时他对植物学发生了兴趣,经常上山采集标本使他又对气象学产生了兴趣。在地质学家葛太德的建议下,拉瓦锡师从巴黎著名的化学鲁伊勒教授。从此,拉瓦锡就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瓦锡的对化学的第一个贡献便是从实验的角度验证并总结了质量守恒定律。早在拉瓦锡出生之时,多才多艺的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当时称之为“物质不灭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学意蕴。但由于“物质不灭定律”缺乏丰富的实验根据,特别是当时俄罗斯的科学还很落后,西欧对沙俄的科学成果不重视,“物质不灭定律”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
拉瓦锡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当他加热石膏时放出了水蒸气。拉瓦锡用天平仔细称量了不同温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气的质量。他的导师鲁伊勒把失去水蒸气称为“结晶水”,从此就多了一个化学名词——结晶水。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锡养成了经常使用天平的习惯。由此,他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成为他进行实验、思维和计算的基础。为了表明守恒的思想,用等号而不用箭头表示变化过程。如糖转变为酒精的发酵过程表示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C6H12O6)=二氧化碳(CO2)+酒精(C2H5OH)
这正是现代化学方程式的雏形。为了进一步阐明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刻含义,拉瓦锡又撰文写到:
拉瓦锡的实验室,收藏于法国工艺博物馆
“可以设想,参加发酵的物质和发酵后的生成物列成一个代数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项是未知数,然后通过实验,算出它们的值。这样,就可以用计算来检验实验,再用实验来验证计算。我就经常用这种方法修正实验初步结果,使我能通过正确的途径改进实验,直到获得成功。”
拉瓦锡最重要的发现:燃烧原理,是他对化学研究的第二大贡献。伟大的科学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气体:氧、氮和氢的作用。拉瓦锡最重要的发现是关于燃烧的原理。之所以能够有此发现,是因为他第一次准确地识别出了氧气的作用。事实上,科学家确认燃烧是氧化的化学反应,即燃烧是物质同某种气体的一种结合。拉瓦锡为这种气体确立了名称,即氧气,事实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
拉瓦锡最终排除了当时流行极广的关于“燃素”的错误看法。按照那种理论,在燃烧期间,任何被燃烧的物质同一种被称为“燃素”的物质相分离。“燃素”被认为是整个燃烧过程的主导者。
拉瓦锡还识别出了氮气。这种气体早在1772年就被发现了,但却被命名了一个错误的名称——“废气”(意思是“用过的气”,也就是没有燃素的气,因此不会再被用作燃烧的气)。拉瓦锡则发现这种“气体”实际上是由一种被称为氮的气体构成的,因为它“无活力”(来源于希腊语azofe)。后来,他又识别出了氢气,这个名称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锡还研究过生命的过程。他认为,从化学的观点看,物质燃烧和动物的呼吸同属于空气中氧所参与的氧化作用。
1772年秋天,拉瓦锡照习惯称量了定量的红磷,使之燃烧、冷却后又称量灰烬(五氧化二磷,P2O5)的质量,发现质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烧硫磺,同样发现灰烬的质量大于硫磺的质量。他想这一定是什么气体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于是他又改进实验的方法:将白磷放入一个钟罩,钟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气,钟罩里的空气用管子连接一个水银柱(注:测定空气的压力)。加热到40℃时白磷就迅速燃烧,水银柱上升。拉瓦锡还发现“1盎司的白磷大约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烬(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基本接近”。他还用汞做了类似实验测得的数据也是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积的空气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锡的发现和当时的燃素学说是相悖的,许多人都质疑他。燃素学说认为燃烧是分解过程,燃烧产物应该比可燃物质量轻。他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交给法国科学院。从此他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燃素说的错误,但都被驳回。在1773年2月,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到:“我所做的实验使物理和化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将新化学命名为“反燃素化学”。
1777年,拉瓦锡批判燃素学说:“化学家从燃素说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确定,因此可以用来任意地解释各种事物。有时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时又没有重量;有时它是自由之火,有时又说它与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时说它能通过容器壁的微孔,有时又说它不能透过;它能同时用来解释碱性和非碱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颜色和无色。它真是只变色虫,每时每刻都在改变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锡向法国科学院提交了划时代的《燃烧概论》,系统地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将燃素说倒立的化学正立过来。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逐渐扫清了燃素说的影响。化学自此切断与古代炼丹术的联系,揭掉神秘和臆测的面纱,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实验和定量研究。化学由此也进入定量化学(即近代化学)时期。
拉瓦锡对化学的第三大贡献是否定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四元素说和三要素说,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构成物质的最简单组分,那么目前我们可能难以判断什么是元素;如果相反,我们把元素与目前化学分析最后达到的极限概念联系起来,那么我们现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质,对我们来说,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历时四年写就的《化学概要》里,拉瓦锡列出了第一张元素一览表,元素被分为四大类:
1简单物质,光、热、氧、氮、氢等物质元素。
2简单的非金属物质,硫、磷、碳、盐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为酸。
3简单的金属物质,锑、银、铋、钴、铜、锡、铁、锰、汞、钼、镍、金、铂、铅、钨、锌等,被氧化后生成可以中和酸的盐基。
4简单物质,石灰、镁土、钡土、铝土、硅土等。
5其他:以太。
额,貌似,你只是想知道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史,那就是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这个是我们平时给学生讲课会讲到的化学史。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古时候,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化学技术的应用是应运而生。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中国出土的青铜制品,这是青铜之冠——司母戊鼎)
近代在对“药物”和“冶金”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了分子概念。
根据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对于现代化学,主要是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分为九大分支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核化学与放射化学、环境化学、生命化学、材料化学
现代化学的发展方向
⑴材料化学:纳米材料、超导材料
⑵能源化学:新能源开发
⑶环境化学:沙漠化、温室效应
⑷生命化学:克隆、基因工程
现代化学家已能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正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得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朝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绿色化学是指“环境友好”的化学,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工艺或生产过程中减少或不使用以及不产生有害物质。
绿色化学的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绿色食品 :指无毒无害食品,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食品
如果想要很详细的世界化学发展史,可以看看
《 化学简史》这本书。。。作 者:(英)柏廷顿 ,胡作玄 译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不错,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本化学史,有趣,且详细。。。O(∩_∩)O~仅供参考
一、化学史在化学教科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对大自然化学知识的历史论述,是化学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也是科学思想取得胜利的历史。化学史教育是指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穿插化学史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1904年,法国著名的科学家郎之万(Langevin 1872—1946)首先提倡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尊心;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简而言之,化学史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能起到知识教育、创造教育、德育、美育等素质教育功能。所以,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情况
我国20多年来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科书中都渗透了化学史教育的内容,而且化学史内容都占了一定的比例。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渗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逐年增多。对比几种教科书,不难看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内容的章节所占比例逐年递增,1978年版的教科书中化学史才占5%,而2001年版新课程标准教科书中化学史则占到50%。90年代以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强调加强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教科书中化学史内容渗透逐年增多,说明初中化学教科书正努力反映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化学史在教科书中占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说明化学课程在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也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以适应21世纪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内容所涉及的面越来越宽。1978年版的教科书只是略介绍化学的发展,随后几种版本的教科书,除化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重要的实验方法外,也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化学家及其对化学的重要贡献,化学史的渗透虽有了较大进步,但这些化学史料只是紧扣所学内容,没有进行扩展,这样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而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增加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既介绍了早期化学史实,又涉及到了19世纪的经典化学和20世纪的现代化学,化学史内容所涉及的面有化学家及科学实验、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情知识等诸多方面,化学史得到进一步的渗透。透过化学史实,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生的重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同时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够让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材料、能源、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关系,逐步使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3教科书中渗透化学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对比几种教科书,90年代前的教科书,多是以文字叙述化学史,形式单一,90年代后的教科书中介绍化学史时,在原来基础了增加了一些插图,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有一定变化。而2001年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史呈现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在文内增加了不少插图和实物照片,如彩陶、古画、雕像、透明金刚石薄膜等,图文并茂,通过真实的、鲜艳的色彩、具体的数据、重要的史实,再加上适当的文字说明或描述,把化学史知识融汇在各单元各课题中,画面色彩明丽,其真实、直观、亲切、深刻,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使得化学史知识更直观、易懂,更接近于生活,能提高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便于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和掌握。
三、化学史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引入和穿插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趣味化和过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化学教科书的编排时应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通过渗透化学史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教师结合化学史进行教学,可以使化学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可揭示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化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化学教科书会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化学史的渗透也会不断增加,化学史教育也将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在化学教育中重视化学史教育将成为化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以上就是关于化学史上的之最全部的内容,包括:化学史上的之最、化学史上有什么凄美的故事、化学史:拉瓦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