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大省排名
全国经济大省排名 中国有哪些经济大省?
中国经济排名前三的省份?
中国有哪些经济大省?
中国经济排名前三的省份是:gt江苏gt山东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处于中国发展的前沿,经济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市。珠江三角洲整体发展良好,经济实力雄厚。它是中国早期最大的城市群。
位于长三角的江苏省,以上海为龙头大哥,近年来带领长三角大有可能赶超珠三角,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城市群。
近几年山东发现也不错,比广东和江苏差一点!
中国有哪些经济大省?
在中国大陆,只有四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其他省市不能称为大省。在许多宏观经济数据中,包括经济规模、财政收入和外贸总额,这四个省是最好的。
经济规模
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全国GDP最高的四个省,分别是973万亿和926万亿、765万亿和562万亿。GDP总金额达到32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约为35万亿元\\%。
这四个省不仅经济规模高,而且人均水平居全国前列。江苏在中国27个省区中人均GDP排名第一,浙江排名第二,广东排名第四,山东排名第五。福建排名第三,使其经济规模无法与上述四个省份相比。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政府实力的最重要指标。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省份,财政收入当然位居全国前列。
以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例(财政总收入中扣除中央部分,其余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广东在中国排名第一,也是第一个身份超过1万亿元的。江苏、浙江、山东分别排名第二、第四和第五。
进出口规模
进出口数据主要用于衡量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东部沿海地区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十分活跃。2018年,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进出口总额超过7万亿元的省份,其进出口总额占全国20%\\%以上。20多年来,广东省深圳市出口总额居全国首位。长期以来,广州港和深圳港的货物吞吐量一直位居国内主要港口前十。
在中国,江苏、浙江、山东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排名第二、第四和第六。毫无疑问,这三个省也是进出口大省。
通过以上三个宏观经济数据——经济规模、财政收入、进出口规模,可以清楚地看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可以说是中国的主要经济省份。
欢迎评论,欢迎补充。
环渤海概述
“环渤海地区”亦或是“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分别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保定、石家庄等多座城市,共五省(区)二市(京、津、冀、晋、内蒙、辽、鲁等五省(区)二市)。
渤海是一个内海,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大平原“C”字形所环抱。覆盖面积遍及大半个中国,并且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的粮食、畜产品、石油,西北地区的煤炭、皮毛,华北地区的石油、轻纺产品,渤海的海产品,甚至远在数千里的青海、新疆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同时这里是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的通道,从国外进口的设备、资金、商品也要从这里进入中国的北方市场。这些内陆腹地,涉及十几个省和自治区,其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0%,这在我国其他沿海区域也是少有的
面对如此“辽阔”的经济区域,想单靠区域内任何一个城市、某个地区的力量,环渤海经济圈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环渤海经济圈要大发展,这就需要区域内包括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太原、济南、青岛、保定、石家庄等多座城市携手推动。珠三角1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05年的23217亿美元。
2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 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 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本地区有临近港澳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长山角在广东省东南隅,南澳岛西海岸。为大尖山向西突出的岬角。原名长山尾。1987年改今名。长015公里,宽035公里。高程35米,由燕山第三期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组成。石质海岸,岩石滩与乱石滩相间。岬端外有桁头礁。近岸水深128米。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徵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长三角的优势是商业贸易氛围良好,商业环境好,国际化程度高,有强大的品牌消费市场,民营经济强大,同时一头两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结构最合理,国内经济学家更是提出了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两大概念;珠三角的优势是思想观念开放,和在香港台湾的投资商沟通相对比较容易,地域上比较方便,建立了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条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成为了中国最优秀的最有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环渤海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离国家的政策和决策中心最近,有着强大的重工业基础,房租便宜。据经济学家分析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的增长速率最低,环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2006年长三角已经超过了以东京为首的关东地区,是整个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包括港澳和新加坡)这个区域最大的经济区,到2020年长三角的经济规模会是关东经济圈的两倍同年珠三角会超过关东区。长三角虽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苏有着苏南苏北之争,浙江有浙东浙西之斗,而龙头上海更是以排外“闻名”,而且苏浙沪的语言沟通上有一定困难。相对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语言也是一大障碍,环渤海应该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语言交流最容易的。现在环渤海已经成了新的创业温床,随着山东的GDP超越江苏已经有人提出环渤海正以惊人的成长速度直逼长珠三角。当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型时中国已经不再是国外大型跨过公司的首选地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地位也渐渐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国公司投资热也会渐渐降温。而这时国内企业的发展就成了关键,不管是工业,制造业,服务业还是IT等新兴产业,比的就是把握机会的能力了,究竟谁强谁弱还无法也不能下结论,因为三大经济圈各有特色,环渤海的重工业,长三角的制造和服务业,珠三角的新兴产业,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好时机,都会有所作为!
答:中国一共有七个经济圈。
1辽中南
地理位置:中国东北部,辽宁省中部南部片区。
行政区域:东北地区
中心城市:大连
副中心城市:沈阳
2京津冀
地理位置:中国东部偏北,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
行政区域:华北地区
中心城市:北京
副中心城市:天津
3山东半岛
地理位置:中国东部,山东省
行政区域:华北地区
中心城市:青岛
副中心城市:济南
4四川盆地
地理位置:中国中西南部,四川省中部东部片区。
行政区域:华西地区
中心城市:成都
副中心城市:重庆
5长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中国东部偏南,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行政区域:华东地区
中心城市:上海
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苏州
6台湾海峡两岸
地理位置:中国东南部,台湾省、福建省。
行政区域:东南海峡两岸地区
中心城市:台北
副中心城市:高雄、厦门、福州
7珠江三角洲
地理位置:中国南部偏东,广东省中部南部片区。
行政区域:华南地区
中心城市:香港
副中心城市:广州、澳门、深圳
以上就是关于三大经济圈省份排名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大经济圈省份排名、比较我国环渤海、珠山角、长山角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物流环境、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龙头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