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怎么去理解

泵浦消防车2023-05-01  41

众生相相相皆是真实空,空实,实空。一本是一,其义平常,哪里又来的‘一’呢?呵呵,世间一切,不过是您心中生成的虚妄相,不过分别心,执着意啊。正如心之空明,一心想似水静,反到愈乱。其实,心本就是空明的佛境,所谓下静执静,上境无空罢了。佛道是无法可求,一切善法啊。这是教导我们要有佛的般若智慧,随性造化,平常真性啊。您要去了分别虚妄,那就善了。

如此戏论,本不想理会。但看了前面一众回答,深感震惊,竟多未说到实质处。甚至把它混同于六祖慧能或神秀的偈子,认可的人还大有人在。为避免以讹传讹,不得不斗胆站出来说一说。

首先说一说,为什么说此题是戏论呢?因为它仿圣人之言而篡改之,极不尊重,且有自我托大之嫌,故为戏论。

神秀原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的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写此偈时,尚未真开悟,如此仿神秀作偈,实属凡夫之举。所以五祖见偈后,立即脱下鞋子擦掉了。虽有保护六祖之意,实际上也是觉得慧能此举不妥才这样做的。

过去有文化的人道德意识是很强的,对于长辈圣贤言论,可转述,可解说,但不可仿说。现代人爱开玩笑,喜欢模仿别人说话,然后引人哄堂大笑。这在同辈之间是可以的,但若对长辈尊者,那就要挨骂了。

神秀是五祖会下的大弟子,常代五祖为众说法,威望极高,是为尊者。故不可轻戏。六祖后来的成就就更不必说了,是圣人,是大师。

好了,今人游戏贯了,不懂规矩也就罢了。不多说了。关键是这几句话的观点错得很有代表性。不得不指出来。

说它错,一定要先统一对的标准。知道什么是对的,才能明白什么是错的。 什么是对的呢?

五祖给了我们答案。五祖夜里给六祖单独讲《金刚经》时,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六祖突然大悟,说了五个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此偈一出,五祖当即把衣钵传了给他。这就证明此偈是对的,可以作为标答参照。 以此为参照,再来看本题错在哪儿。

第一句,“心既(疑是即)菩提树”。菩提是智慧。菩提树象征出生智慧。释迦牟尼佛在毕钵罗树下悟道成佛,所以把该树称作菩提树。六祖曾对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可见智慧从心生。而这里说心即菩提树,如同说母亲就是儿子,这就混淆了因果关系。

神秀的偈说身是菩提树,是比喻。且色身诸根皆是缘生,也可以说是心生,所谓相由心生。身与菩提树皆为心生,故可说“是”。如家中老大与老二的关系,都是儿子,用等式表示,即儿子=儿子,是成立的。

第二句,“相若明镜台”。这回不敢肯定了,用了个“若”字,但仍然有问题。明镜台的特征是能映像。虽然所映之像是虚妄的,其性质与相的性质相同,但相不能映相,相都是心映出来的。

打比方说,明镜台如同复印机,或者说心如同复印机,它能印出一个相似的相来。这个相就叫作复印件。你不能说复印件象复印机,对吧?只能说复印件象原件,或者象神秀那样说“心如明镜台”更恰当。

前二句:“心即菩提树,相若明镜台。”写偈时为了表述方便,这里的心其实说的就是自性。所谓“是心是佛”。而性、相是法性的不同属性。性是体,相是用。把心与相这二个不同属性的概念放到一起说,为后面模糊概念或偷换概念提供了机会。就象关公战秦琼,看似热闹,其实很荒谬。

于是后面一句的争议就来了。“本是尘埃生”这里的“本”是指心还是指相?还是都指?

尘埃是什么?是染污,是诱惑,是妄念。那么心和相是不是尘埃生的呢?

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六祖的五个何期自性吧。他说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那么首先可以直接肯定心不是尘埃生的。那么相是不是尘埃生的呢?相由心生,心既不是,那相当然也不是尘埃生了。

最后一句:“何怕惹尘埃”,这是我今天最想纠正的问题。因其误人子弟实在太多了!

一部济公的电视剧,使很多人断章取义,学会了那前半句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自己没有菩萨的境界,却盲目地模仿菩萨的作为。却不知道正好掉进了后面半句偈的坑里:“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修行是有次第的。如同治病,先吃什么药,后吃什么药,不同的疗程应该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你在什么境界,就应该选择什么修行方法。

很多人说神秀的偈子不如六祖慧能大师的偈子高明,不错,但是却不知道神秀的偈子,恰恰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人修行。很多人好高骛远,不管适不适合自己,总想选择最高级的法门修行,最后往往落得一场空,后悔莫及。

今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是上根上智之人,瞧不起简单的东西,不肯脚踏实地做基础工作,喜欢看上去高大上的,弄得玄玄妙妙的东西。

比如很多人觉得念佛太简单,以为那是没文化的老头子老太太做的事情,自己要去学禅学密,不整点深奥的,显不出自己的能耐。最后看看,还是那些念佛的老头子老太太成就的多。

话回到题上。后面两句“本是尘埃生,何怕惹尘埃”,其实一读就能感觉到,大有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把它翻译成白话就是:“本来就是个破罐子,还怕什么摔。”堕落之此,完全可以做个反面教材了。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心若菩提的意思是心如止水乃是定。真定则静(净)。真静(净)则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则菩提自现。

“心若菩提,静若枯荣”这两句从语法角度看,似为生造之词,于理不通。“菩提”,是智慧的意思,而智慧,就是真心的妙用,所以说“心若菩提”不合语法;枯,是指草木干枯,荣,是指草木茂盛,用以比喻“静”也是讲不通的。

不过,若细察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勉强解释一下。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静心,则可以生出智慧,对于宇宙万象之阴阳盛衰之理会明了于心。心若菩提,即是一念觉心,妄心回归真心,真妄和合,当下即是极乐。心若迷惑,妄念外驰,累劫轮回诸趣。

心若菩提的下一句

1、心若菩提,佛渡众生。

2、心若菩提,四面皆空。

3、心若菩提,悲喜自渡。

4、心若菩提,佛不渡我。

5、心若菩提,佛法无边。

6、心若菩提,潜心敬佛。

7、心若菩提,佛度有缘人。

8、心若菩提,何处惹尘埃。

9、心若菩提,心如明镜台。

10、心若菩提,时时勤拂拭。

11、心若菩提,所见皆佛。

12、心若菩提,菩提本无树。

以上就是关于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怎么去理解全部的内容,包括: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怎么去理解、心即菩提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菩提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031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