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36回的故事梗概

飞毯2023-05-01  25

第三十六回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

常熟有个虞搏士五十多岁才中进士,为人极其忠厚,做了一系列善举,受朋友之托,到南京国子监后即履行诺言,给予武书以关照;储信和伊昭劝虞搏士在春天时举行生日,以便收些礼金用来春游,被拒绝。

虞搏士的旧邻汤相公来找他,告诉他因缺钱用,把虞搏士让他住的房子拆卖了,虞搏士不但没有生气,还另给了银子让他再去租房住应天府送来一个犯了赌博罪的监生,虞搏士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与他同吃同住,过了几日就放回了家。因此,虞搏士被迭为泰伯祠堂大典的主祭。

虞搏士带领众人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乡人围观。礼毕,蓬公孙见到了张铁臂,原来就是张俊民,从游侠变成了医生,张俊民见劣迹显露,辞别而去。武书给杜少卿又讲了两个虞博士的善举。

扩展资料

该回主要角色简介:

1、虞育德是《儒林外史》中的经典人物之一。如果说杜少卿是贤人群体中的得力战将,那么虞育德就是这个贤人群体的领袖。

杜少卿是通过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异举达到了个性的升华,相比之下虞博士没有奇言异行,他的生活环境并不比其他士人特殊,但是虞育德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

“纵观虞博士形象,在治国平天下方面无可道者,突出的是隐于朝市,以吸收容纳了庄禅的理学作心理调节,求得人格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上的相对超脱,心理上的平宁和谐”。

2、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周进的三个故事梗概是:

1、周进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

2、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3、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在贡院参观时,痛哭不止,满地打滚,哭到口吐鲜血,后来商人们答应他,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

周进,《儒林外史》的重要人物。

作品将其设定为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的人。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实际上,周进和紧接着出场的范进两人一一个悲伤地要寻死,一个 高兴地发了疯的细节,都寄寓了无限深意。

作者揭示出科举制弱化了知识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中举是他们唯一的生活目标, 八股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技能。 科场若不如意,就再无其它谋生本领。周进宁可撞板,因为他深知,除了科举,自己无法自食其力。

中心思想:

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情节一:范进中举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情节二:匡超人的变化

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淳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情节三:皓首穷经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号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儒林外史》第一回概括是: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名流王冕是吴敬梓竭力表彰的人物,置之卷首,有以之为士子楷模之意。

王冕的性情品格卓异,杰而不群,率真,爱读书,研究学问,但不谋求做官,言语谨慎,不喜欢攀结权贵,擅长画荷花,孝顺,政治见解高妙。

正面次要人物王冕的母亲和受雇的邻居秦老。为人厚道,见识非凡,支持王冕。尤其是其母亲,看透官场,警戒儿子。

而文中的反面人物危素、时仁,是为官之读书人;而那些胖子啊,胡子,瘦子,他都是乡绅,大都是由科举出身,他们互相攀结,追名逐利,置百姓不顾,反映出,八股科举毒害之深重。

此回书中所出现的各类人物,在小说的正文中,均可寻到他们的同路人,虽然,人物姓名不同,故事情节有异。然而,在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上,却是一致的。

人物简介: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

王冕天性聪明,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此隐居终老。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陋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以上就是关于儒林外史第36回的故事梗概全部的内容,包括:儒林外史第36回的故事梗概、《儒林外史》周进的三个故事梗概是什么、跪求《儒林外史》其中的三个故事梗概及中心思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80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