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虞姬到底怎么死的

凤眼果2023-05-01  22

项羽是被追杀到乌江边,自刎而死。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司马迁在《史记》里没有说,我们只能猜测。怎么猜测呢?这得从项羽的坐骑说起。项羽的坐骑,名字叫骓,它和虞姬一样都是项羽的宠爱。项羽乌江自刎前,唯一交代的一件事儿就是他宠爱的这匹坐骑。他是怎样交代的呢?他对乌江亭长这样说到: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项羽的这番交代,话不多,但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跟了自己五年的马都不忍心杀掉,很显然,项羽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如此重情义的人,自然对自己宠爱的女人也错不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项羽对虞姬的确不错,每次出征打仗都带着她。项羽有多少个女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这个虞姬也不过仅仅是一个“美人”。临死前的项羽,没有提到老婆孩子,而是对着美人慷慨悲歌,足见虞姬在项羽心中的分量。

垓下突围前,项羽已经感到大势已去,几杯酒一下肚,越想越难受:自己有拔山的力量,哪个敢比?可混来混去,混到最后,却连自己最宠爱的宝马和女人都保护不了。我可以战死沙场,可你们怎么办呢?越想越痛苦,于是就像老百姓所说的“女愁哭,男愁唱”,不由自主地歌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是个善解人意的女人,否则,项羽不可能如此偏爱她,项羽表达的意思,她听得懂。于是“和之”,也就是同样以歌的形式,对项羽的“忧虑”作出回答。怎么回答的呢?司马迁在《史记》里没说。唐人张守节注《史记》说她是这么和的: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张守节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他的依据是引自《楚汉春秋》。但这歌词的形式似乎不是那个时代所该有的,给人的感觉,就像古时候的人在吟咏现在网上的梨花诗。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认为“虞姬和歌竟似唐绝句矣,故不录”,有道理。很显然,虞姬的和歌是后人的附会,那么,后人为什么摹仿虞姬的口吻附会这首和歌呢?目的就一个:通过赞美虞姬的坚贞,感叹项羽的失败。不难看出,在这首和歌里,虞姬的语气分明是告诉项羽:我不会苟且偷生的,我要以死来报答您的知遇之恩。也正因为此,后人大都认为虞姬是自杀的,她死的情愿、心甘。

那么,虞姬是不是自杀的呢?司马迁扑朔迷离的文字给我们的感觉,虞姬确实是自杀的。问题的关键是,既然虞姬是自杀的,而且死的这么从容、悲壮,就像清代诗人何浦所感叹的“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虞姬)”,那么,对如此深情而刚烈的女子,司马迁为什么只字不提呢?看来,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我们且看太史公是怎么描述这一段生离死别的:

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段描述大含深意,怎么大含深意呢?仔细玩味,原来,项羽哭了,身边的人也哭了,并不是因为听到了虞姬的和歌感动的,而是因为此刻的虞姬在唱完了和歌后,自杀了——当是上吊而死,他们为这个而哭泣,因为伤心所以不忍心抬头看她的尸体。也就是说,在“歌数阙,美人和之”和“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两段文字间,有文字省略。这省略的部分就是虞姬自杀的过程。接下来的文字,更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一个“于是”,非常耐人寻味。也就是说,项羽的一块“心病”终于解决了,这回可以“轻装”上路了!这块“心病”就是:虞姬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带着她突围吧,碍手碍脚,而且自己的性命还不保呢,如果自己的女人要落到刘邦那个色鬼的手里,那简直是我项羽莫大的耻辱。亲自动手杀了她吧,又下不去手,——马都不忍杀,何况人乎?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以情感动她,间接暗示她,让她自己了断,所以,不免“歌数阙”。就这么唱啊唱,终于把虞姬的心唱碎了;为了心爱的人能够集中精力,杀出重围,虞姬唯一的选择只能去死,不得不死,而这一切就发生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

项羽说不忍杀他的马,似乎很重情义,然而,项羽为什么不能像安排他的马一样安排虞姬的归宿呢?因为虞姬是女人!这就是男人的自私,项羽的自私,正所谓痴情的女子负心的汉。从这个角度说,虞姬是自杀的吗?她分明是被自己崇敬的男人——项羽逼死的,尽管是间接的,但是,和他杀又有什么区别呢?要说白了,其实就是他杀。也正因为此,对项羽的为人钦佩有加的司马迁,隐而不言,不过,他以含蓄的笔法暗示了这一切,这一点,倒也难为他了。

记载项羽之死最权威的著作当属《史记》,然而《史记》中关于项羽之死的记载却前后矛盾,让人莫衷一是。这里包含两个问题:其一,项羽死在何处?其二,项羽是如何死的? 一、项羽是在何处:乌江还是东城? 《史记·项羽本纪》云:“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后人多数根据这个记载,认为项羽就是在乌江自刎而死。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曾有诗《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项羽完全有能力“卷土重来”,可惜他缺乏“包羞忍耻”的男儿本色,贬斥中带着些许同情和怜悯。这个记载至少说明,项羽死于乌江在唐代时已经广为流传。至宋代,王安石《乌江亭》云:“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李清照《夏日绝句》云:“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陆游《项羽》云:“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从诗中描写看,王安石,特别是李清照、陆游等人均相信项羽是死于乌江。 然而,就在同一篇文章里,即《史记·项羽本纪》里,却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按照这种记载,项羽就不是自刎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了。东城何在?即今日安徽省定远县,距乌江尚有120公里之遥。 我们不禁要问,在同一个人写就的同一篇文章里,作者刚说项羽“自刎于乌江”,马上又说项羽“身死东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乌江”与“东城”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司马迁作为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历史学家,岂不是太草率了吗?为此,我们不得不再看看《项羽本纪》中的其他记载。 《项羽本纪》还记载:“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按照这个记载,项羽夜里冲出包围后一路向南疾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于是派灌婴率五千人追赶。项羽渡过淮河到达阴陵后迷了路,问路时被一个农民骗了,陷在了大泥塘里,这样才被灌婴率领的追兵赶上了。项羽再率兵向东,至东城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个人了,而灌婴带领的士兵有数千人,于是“项王自度不得脱”。这段记载在《项羽本纪》中居于项羽自刎乌江之前,与后文“太史公曰”那一段的说法相一致。也就是说,在《项羽本纪》中,关于项羽死亡的地点,司马迁共有三个说法:(1)项羽在东城被灌婴追上而自度不得脱;(2)项羽自刎于乌江;(3)项羽身死东城。据此,我们无法判定项羽到底死于何处。 有专家认为,项羽“自刎乌江”与“身死东城”实为一说。秦汉时期,乌江以亭制隶属于东城县。据《舆地广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太平寰宇记》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于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舟待羽处也。”又:“晋太康六年始于东城县界置乌江县。”由于乌江亭曾属东城县,后来乌江县又置于东城县界,后世许多著名诗人,在他们的诗文中都以“东城”旧称代名乌江。由此可知,《史记》所说的“自刎乌江”,是对项羽死地的具体记述;“身死东城”,是对项羽死地的泛指,是“身死东城乌江”的简称。如此说来,灌婴追杀项羽至东城,也就是追到了东城县的乌江亭。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那么,项羽死于乌江与死于东城其实是一回事,司马迁看似不同的记载之间并没有矛盾。但这种观点无法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比如冯其庸就认为,乌江在今天安徽省和县境内,和县在古时被称为“历阳”。而《樊郦腾灌列传》中记载,灌婴在追杀项羽的过程中,曾经“下东城、历阳”。这个事实说明,秦汉时期,隶属于历阳的乌江亭并不在东城的管辖之内,否则司马迁就没有必要将“东城”和“历阳”并举。因此,项羽死于乌江和死于东城两种说法还是无法得到统一。 二、项羽是如何死的:自刎还是被杀? 按照《史记》的记载,项羽的死亡地点与其死亡方式是联系在一起的。大致说来,如果认为项羽死于乌江,则项羽之死的方式为“自刎”;如果认为项羽死于东城,则项羽之死的方式为“被杀”。 按照《史记·项羽本纪》中的相关记载,一说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一说项羽在东城被杀而死。其实,关于项羽之死的方式,除了《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以外,《史记》的其他篇章里还有比《项羽本纪》更具体的说法。 《史记·樊郦腾灌列传》云:“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按此记载,项羽是被灌婴手下的五个人共同杀死的,而且这五个人都得到了“赐爵列侯”,这五个人是否就是《项羽本纪》中记载的王翳、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则不得而知。 《史记·高祖本纪》云:“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项羽本纪》里说灌婴率兵五千追杀项羽,这时项羽身边只有八百多人,至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高祖本纪》里又说灌婴追杀项羽至东城,斩首八万。《樊郦腾灌列传》则说灌婴追杀项羽至东城,“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这些不同记载之间孰真孰假,难以判断。但所谓“斩首八万”决不能理解为灌婴杀死了八万楚兵,因为以汉军五千斩首楚军八万是绝无可能的,所谓“斩首八万”者,只能理解为,整个垓下之战汉军加上彭越和英布等人统率的军队总共杀死楚兵八万人。因为垓下之战开始前,按照《高祖本纪》的记载,项羽的总兵力是十万人,即“项羽之卒可十万”。 在整个《史记》中,说项羽死于“自刎”的记载仅有一处,而言项羽在东城被杀的记载则有多处。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处以外,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魏其(周定),以舍人从沛,以郎中入汉, 为周信侯, 定三秦, 定为郎中骑将, 破籍东城, 侯, 千户。涅阳( 吕腾), 以骑士汉王二年从出关, 以郎将击斩项羽,侯, 千五百户, 比杜衍侯。中水( 吕再童), 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好畤, 以司马击龙且, 〔复〕共斩项羽, 侯, 千五百户。杜衍(王翳), 以郎中汉王三年从起下邳, 属淮阴, 从灌婴共斩项羽, 侯, 千七百户。赤泉(杨喜), 以郎中骑汉王二年从起杜, 属淮阴, 后从灌婴共靳项羽, 侯,千九百户。吴房(杨武), 以郎中骑将汉王元年从起下邽, 击阳夏,以都尉斩项羽, 有功, 侯, 七百户。高陵(王周), 以骑司马汉王元年从起废丘, 以都尉破田横、龙且, 追籍至东城, 以将军击布, 九百户。”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项羽之死的地点和方式均与《高祖本纪》及《灌婴列传》的记载相一致,即项羽是在东城被斩杀的。 当然,我们不能依据说法的多少来下结论。总之,按照司马迁的不同记载,我们无法判定项羽到底是“自刎”还是“被杀”。至今,学术界仍无法取得一致看法。 三、 一点感想 项羽到底是怎样死的?是死于乌江还是死于东城?是自刎而死还是被杀身亡?作为历史研究课题,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我们宁愿相信项羽之死的地点和方式是“乌江自刎”,就像李清照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死于乌江,有船渡江而不渡,凸显了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英雄气概,与项羽当年破釜沉舟大败章邯于巨鹿后“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英雄形象相吻合;死于自刎,则彰显了项羽宁自死而不受他人之辱的强烈自尊,与项羽死前慷慨悲歌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诩相契合。 四、几句题外话 项羽之死的地点和方式之所以引起长期争论,归根结底,源于司马迁《史记》记载的相互抵牾。人们通常以为,司马迁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史记》是一部信史,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应该。我个人认为,对于《史记》这部著作,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 1、《史记》记事的来源和根据是什么? 《史记》是依据什么资料写成的?班固曾指出:“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 采《世本》、《战国策》, 述《楚汉春秋》, 接其后事, 迄于(天)漠。” 所以“甚多疏略, 或有抵牾”。司马贞也说:“ 其属稿, 先据《左氏》、《国捂》、《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 而后贯穿经传, 驰骋古今, 错综隐括, 各使成一国一家之事, 故其意难究详矣。”他在《后序》里又说“太史公之书,既上序轩黄, 中述戟国,或得之于名山坏壁, 或取之以旧俗风谣。故其残文断句, 难究祥矣。”近人李长之则说:司马迁“著作的根据,大概不外是:一、政府的档案, 二、现成的书篇, 三、父亲的旧稿, 四、实际的见闻, 五、自己的推断。”“懂得这种情形,···也不暇怪他偶而有着矛盾了。”由此可知,《史记》记事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就连《史记》这部书记事的起止时间也是说不清的,因为司马迁本人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就有两种不同说法:其一,司马迁在谈到遭李陵之祸而继续著《史记》时说:“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其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的结尾处又说:“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迄,百三十篇。”这两种说法无论如何都无法协调。司马迁记述自己怎样完成《史记》都如此不协,而遑论记事乎!为此,我们不得不对《史记》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作一番讨论。 2、《史记》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 一般人通常认为,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其职责就是专门负责记言或记事的,《史记》是一部官方认可的历史著作。实际上,这个说法很难经得起推敲。司马迁一生中共担任过两个职务:被处宫刑前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被赦出狱后担任中书令。中书令等于皇帝的纪要秘书,不负责修史是所有人公认的。所以,欲弄清《史记》的性质,必须了解汉代时太史令的职责。人们通常认为,太史令就是“史官”,负责“记言记事”,如是,司马迁著《史记》乃其分内之事,也是其职责所在。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指出:“记言记事,虽古史职,然汉时太史令但掌天时星历,不掌纪载,故史公所撰书仍私史也。况成书之时,又在官中书令以后,其为私家著述甚明。” 今人田瑞文在《司马迁对太史令职责的理解与史记写作》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太史令一职在西汉武帝时期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这一官职设置的具体情况, 历史的记载却语焉不详。由于太史令的主要职责是否是史书的撰写, 直接关系到《史记》的写作是西汉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还是司马迁个人兴趣所使这一关键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武帝时期的太史令一职进行一番考察。”田瑞文考察的结果是:“太史令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天文历法, 对阳灾异进行解释。”“太史令一职在西汉时期主要职责是沟通天神, 负责对阴阳灾异做出解释, 并和祠官一道负责具有报天性质的祭祀活动, 而较少过问人间事。”我个人认为,王国维和田瑞文的观点是言之有据的,《史记》并不是官方要求司马迁撰写的史书,而是司马迁凭个人兴趣写成的私人著作。换言之,编撰《史记》,非司马迁职责所在,乃兴趣使然。唯此,《史记》中多有错讹或相互抵牾之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与项羽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正面战场屡屡大破刘邦,但是,彭越不断在项羽的后方破坏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又挥师南下,而项羽却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扩展资料:

项羽与刘邦最后一战-垓下之战:

项羽与刘邦订立和约后,立即率军东归。刘邦也打算西撤,但张良、陈平一致反对,说:汉有天下太(大)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于是刘邦决定毁约追击楚军,并约韩信、彭越南下会师,合力击楚。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引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韩信、彭越均未赶来。

楚军返身发动突然进攻,汉军不支,退入壁垒固守。但项羽未能乘胜扩大战果,进一步围歼汉军,而与之对峙于固陵,这样就使刘邦得以喘息待援。

为使韩信、彭越安心助汉击楚,打败项羽,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封彭越为梁王,明确并加封了2人的封地。韩信、彭越2人果然率部前来会师。

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10万人。

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4路大军会师垓下。韩信军30万,分3路首先与楚军接战,韩信居中路,进攻失利,向后退却,同时命左右两翼投入战斗,楚军受挫,韩信又返身冲杀,3路合击,楚军大败,项羽被迫入壁而守。

韩信遂指挥各路大军将楚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但汉军一时也难以彻底打败楚军。

僵持中,汉军夜间高唱楚歌。项羽夜闻四面皆楚歌,以为楚地已尽为汉所得,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800精锐骑兵突围南逃。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乃遣5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手下仅剩28骑。

项羽指挥这28骑,将汉军骑兵杀得人仰马翻,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仅31岁。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以上就是关于项羽和虞姬到底怎么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项羽和虞姬到底怎么死的、项羽到底是怎么死的、项羽死在什么地方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76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