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

白日放歌须纵酒2023-05-01  37

普列汉诺夫在《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指出: 社会 人看事物和现象,最初是从功利观点,到后来才移到审美观点上去。

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就是对他有用,是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 社会 人生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

人在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功用可由科学地反思而被发见。然而美的 愉乐 的根底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汉帝国的崩溃,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地主经济的产生,各有其经济力量和政治军事力量的门阀世族的形成,东汉以来日趋僵化、烦琐的儒学其影响的不断削弱,这一切使得统治阶级士大夫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过去所没有的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活动天地,文化日益成为上层社会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只是朝廷进行伦理教化的工具了先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后期,具有重善轻美的传统,这时变为重美轻善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不再象先秦以来那样,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明艺术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而开始具体深入地研究美与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特征美学问题的探讨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并且扩大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大体上依次和三个方面相联系,即人物的品藻、玄学的探讨和各门文艺理论批评的建立汉末以来的所谓人物品藻,是通过社会舆论的品评向统治者推荐人才这种品评,由于当时各种情况,逐渐发展为不只看人物的道德节操如何,而且十分重视才能、智慧、应变的本领等等刘劭的《人物志》便是这种品评的系统的理论著作到了晋代门阀世族大兴之后,人物品藻更演变为对人物的个性气质、风度才华的品评从《世说新语》一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品评不只是政治伦理的,而且更是审美的,后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情况深刻地影响到各门文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经常从人的内在的个性、气质、天赋、独特的心理感受等角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因而比前代更为深入地看到了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特征例如曹丕(187~226)的《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说法,它所强调的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天赋与作家的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的关系,这和以前孟子、扬雄主要强调道德品质的修养很不相同钟嵘(约518)的《诗品》虽然和汉代的《毛诗序》一样认为诗是情感的表现,但它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各种“摇荡性情”的多样的心理感受的表达,而不是诗与政治得失、王道废兴的关系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约346~约407)的 “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见《古画品录》)等原则的提出以及南齐王僧虔(426~485)在书法理论方面主张“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等说法,都明显地反映出受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影响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气质、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这是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显著特征,也是它较之先秦两汉的美学大大前进了一步的地方

魏晋玄学的兴起给当时的美学思想以深刻影响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以及 “言”与“象” 能否“尽意”的两大争论,虽然不是直接针对美学问题而发,但与美学有密切联系前者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后者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出的“传神”术语出自佛学;主张“神不灭论”的宗炳(375~443)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观点,企图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哲理的解释

上层社会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问题的重视,人物品藻和玄学思辨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门文艺理论的品评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理论系统性的著作,如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谢赫的《古画品录》等等中国古代各门文学艺术的具体理论,基本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些理论通过对创作、欣赏、技巧、技法等艺术现象的经验性解释和总结,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美学原则,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美学

道家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善美”与人生价值

“善”为什么会是一种美?“美”在中国原始古义里与善并无太大区别,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荀子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善美”体现在善表现的人性美、心灵美给人精神的愉悦,人们在善言善行中感受到人际间的和睦美好,体会到自我道德提升的满足。

善不仅带来精神的愉悦美,同时也可招致生活的美好,善有善报,所谓“瑞应善物”,善的心灵也就可获得福禄。不仅如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也可影响子孙后代的幸福,否则作恶多端必将殃及后代,招致果报。显然,善也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恶的因果链条时时牵引着人们的行为,由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以此劝化众生,多行善事,广积阴德,造福子孙。

二、“生美”与人生态度

“天地之大德曰生”(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人之所贵者,生也”(司马承祯《坐忘论序》);道家崇尚生命,尊重生命。其所认为的“生”是一种和谐统一的春天般的“生”。阴阳二气和谐流动,达到最完满的状态,就必然实现一种祥和的“生”,在这里,宇宙万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在“生”中,生命的创造力绵绵长存,用之不竭,让人体会到无穷美感,而绝不是爆发式的狂冲猛刺。

三、“真美”与人格理想

“真”作为道家哲学的一重要范畴,其基本的涵义是“真实的本性”,如《道德经》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更是把“真”作为其价值取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南华真经秋水》),反对一切违背人的“性命之情”的虚假矫情,无拘无束的表现人受之于天的真性真情,此所谓“法天贵真”。而庄子同时把其理想人格称“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南华真经大宗师》)

真人是得道的彻悟者,他谨守道的至真至纯本性,顺其自然,“见素抱朴”,实现原始的本然状态,这就是自然美,没有矫饰的质朴美。另外,真人德合于道,以豁达超然的态度对待世事,心无所累,乐在其中,精神的自由美自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真人禀承了“道”谦逊宽容的一切品德,因为体味到了物我同一,道通为一的宇宙真谛,获得真知,举手投足无不从心所欲又自合大道,“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南华真经天地》)。

这样的大仁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德性圆融的至善之美,真善统一的人格之美。所以说,真人是道家修炼的终极理想,也是修道人的美学人格理想,这一理想人格不仅仅为修道者所努力依从和追求,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对象,真人与儒家的“圣人”都为人们所标榜。“全真派”的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即由儒入道,希望通过刻苦修身成仙,实现宗教美学理想人格。

四、“道美”与人生境界

作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一章)的 “道”是道家美学的最高范畴。 “道”是“大”是“美”,而且是最高意义的美,“妙”字便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美。“道美”首先表现在道的朦胧美和不可捉摸的神秘美,“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南华真经》的“深”和“神”无论如何是不能靠一般感官可以把握的,但这种神秘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给人美的享受。

其次,道美却并非不可感知,天地万物之美正是道所化育产生的,体现了无形的道的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气象万千,波澜壮阔的天地之美一直为人们所探求,“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是人们追求的最大快乐,最终达到与天合的至美境界,也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 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 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 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扩展资料: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是他的美的定义。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三个基本原则。

黑格尔美的定义还表明,艺术是对真的形象认识,他反对把艺术归结为单纯的形式创造或主观主义的自我表现。他认为艺术是从理念到形象的,它和哲学具有共同的内容,所不同的是艺术用感性形象,哲学用概念来表现理念。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对西方法律思想史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斯图加特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之中。

黑格尔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美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格尔哲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学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论著)

以上就是关于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全部的内容,包括: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思想有何特色、道家的美学思想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68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