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出色的宰相有哪些

复旦大学历史系2023-04-30  36

张居正一人而已。

张居正

(明朝内阁首辅,著名政治家、改革家)

编辑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1] 。江陵人[2] ,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1567年(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3]

李国

1628年

崇祯元年三月进

五月致仕

来宗道

1628年

崇祯元年五月进

六月致仕

周道登

1628年

崇祯元年六月进

十二月降

韩爌

1628年-1630年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

三年正月致仕

李标1630年

崇祯三年正月进

三月致仕

成基命1630年

崇祯三年三月进

九月致仕

周延儒1630年-1633年

崇祯三年九月进

六年六月罢

温体仁1633年-1637年

崇祯六年六月进

十年六月致仕

张至发

1637年-1638年

崇祯十年六月进

十一年四月罢

孔贞远

1638年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

六月罢

刘宇亮

1638年-1639年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

十二年二月罢

薛国观

1639年-1640年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

十三年六月致仕

范复粹

1640年-1641年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

十四年五月罢

张四知

1641年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

九月降

周延儒

1641年-1643年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

十六年五月罢

陈演

1643年-1644年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

十七年二月罢

蒋德璟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

三月罢

魏藻德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

本月卒

李建泰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

五月罢

史可法

1644年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

八月出

高弘图

1644年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

十月罢

马士英

1644年-1645年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

弘光

元年闰六月罢

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让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

这种想法初期不错,但是皇帝一个人处理不了这么多事情所以,明朝后期的皇帝就设立了首辅这个职位,相当于宰相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明朝灭亡

清朝时也不设宰相,但是同样皇帝一个也无法处理很多事情在康熙朝设立了南书房,让亲信的大臣在南书房对事情进行处理

以后雍正朝还设立了军机处,效果取代了南书房,这个制度延续到清朝灭亡

所以在清朝能称得是"宰相"应该就是军机大臣或是六部尚书,像和绅曾经担任过军机大臣,户、吏部尚书,他就应该称为宰相,刘庸被称为"宰相"有可能只能算是民间的习惯叫法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有这几点

1、朱元璋废除丞相,直接原因是当时的李善长和胡惟庸等人争权夺利,因此触怒了他。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希望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权威。因此废除丞相制度,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2、皇帝不得不以个人身份直接对抗整个官僚阶层。在明代的时候,皇帝把宦官视为政治帮手,就形成了宦官外臣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这就导致了宦官专权的现象。

3、到了清代的时候,由于独特的少数民族政权身份,所以八旗贵族成了皇帝最可靠的权力帮手。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个社会特权阶层,虽然不是宦官专权,但同样有恶劣的社会影响。

扩展资料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宰相的改变历经了一系列的变革,最终以相权的消弱和君权的增长而结束。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宰相制度历时大约1500年。总得来说,起初体现民族优秀,后来突出封建恶俗,但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证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制

明朝废丞相,使得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明朝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丞相这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官职从此被取消。

宰相或者丞相相当于朝廷的百官之首,在西方和日本也称首相,是皇帝或者国王下面最重要的文官。不过由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中国的宰相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最后衰亡的过程。在西周以前,当时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可能产生宰相。从春秋战国至秦朝建立,宰相的制度才逐步建立。到了汉朝,宰相的权利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由于相权膨胀,皇权就受到威胁,皇帝也想办法制约相权。汉朝的措施是采取分权,到了唐朝更是同一朝同时有几个宰相,而且唐朝还故意提拔一些级别不高的人当宰相,让他们管理一品、二品大臣,这些人德不高望不重,就不容易篡权和造反。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宰相不能服众,下面经常不听令,唐朝后来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地方势力膨胀也与相权削弱有关。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相对唐朝而言,宋朝的宰相权力比较大,像王安石为相能组织变法,秦桧当宰相也能大权在握迫害忠良,贾似道当政又差不多把南宋推向灭亡。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此人出身低微,猜疑心最重,他在开国的时候还是设立了左右宰相,但是在朱元璋这种一心搞皇帝高度集权的人看来,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和相权的矛盾都无法得到解决,最后就干脆把这个沿用了千年的职位废掉。1380年2月17日,朱元璋正式昭告群臣和天下废丞相,朝廷的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废除了丞相后,皇帝的事务自然要繁重多了,明朝后期的许多皇帝又是只知吃喝玩乐的昏君,谁来主管国事呢?明朝就特别重用太监,形成了魏忠贤一类阉党当权这样一种局面,明朝在百官里面也得推出首府主管事务,这个首府没有宰相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临时的办公召集人。清朝入关之后沿用了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方式,也不再设立宰相。

宰相的衰亡表明了中国封建皇权发展到极端,实际上也宣告了封建帝制快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果然,中国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之后,接着就是皇帝制度本身也被消灭了,历史的辩证法恰恰就是如此。

因为朱元璋认为,丞相会威胁到皇帝的统治。丞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千年,一直到明朝时期被朱元璋废除,朱元璋还立下规定,从此之后,明朝不能再设立丞相这个职位。清朝建立,也沿袭了明朝一部分政治系统,也不设立丞相,由此,丞相从明朝开始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丞相在古代政治机构中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作用。丞相统领百官,把百官奏上来的东西整理一下后奏给皇上,皇上作出判断之后,再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丞相,丞相再把皇帝的决定告诉百官。朱元璋生性多疑,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认为丞相的权力太大,丞相分割了自己手中的一大部分权力,相权妨碍了皇权。

这让朱元璋很不安心,朱元璋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所有的权力在自己手中才会安心,朱元璋认为皇帝的权力必须无限大,皇帝是神圣的,国家中所有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得皇帝亲自处理,谁都不能分割皇帝手中的权力。所以朱元璋就想免除掉丞相这个职位,但是丞相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流传了千年,他贸然废除肯定会引起了百官的震动,他就要找个借口去废除掉丞相。

胡惟庸担任丞相之后,朱元璋再三纵容胡惟庸,以至于让胡惟庸以为朱元璋都要惧怕自己三分,而朱元璋只动了动手指头就把胡惟庸以谋反罪诛杀,然后诛杀了于胡惟庸有关的所有官员,并立下规定,从此之后,不再设立丞相这个职位。

明朝朱元璋之所以要废除宰相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历代皇帝都是致力做的一件事情,到了清朝时期的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中央集权达到了巅峰状态。而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可以说是在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历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的朱元璋之所以会废除宰相,是由当时的宰相胡惟庸身上看到了宰相制度的极大坏处。宰相制度的最大坏处就是将皇帝的权力分散了,历史上每一位皇帝几乎都希望自己大权在握,整个朝廷的事都由自己做主,可是皇帝没有三头六臂有的事情就需要分给官员们去做,因此才会有这么多官职,而宰相就是其中官职最大权力最大的官员。

当时,胡惟庸作为一朝宰相,确实具有很强的能力,可是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了,胡惟庸权力过大,导致朝廷中对他有意见的人都会被他制裁。情况最甚的时候,胡惟庸还会整理奏折,将对自己不利的弹劾奏折悄悄撤下来不让朱元璋看到,因此,一时间,群臣激愤,朱元璋也知道了,同时不仅发现了胡惟庸的罪过,还看到了宰相制度的弊端。

后来,宰相制度就被朱元璋废除了,因为朱元璋认为宰相其实完全是不必要的,宰相就好像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这十分不利于皇权的集中,因此朱元璋干脆废除了宰相,由自己亲自管理宰相之下的众官员,这样一来,皇权集中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朱元璋因此将皇帝本来分散的权力更加集中了一些,后来的皇帝们也深觉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于是便一直沿袭下去了。

原因是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取了朱棣侄子的帝位,而且在那个儒家治理天下的时代来讲,忠孝是非常重要的。朱棣贸然篡位是对祖先的不尊重,礼法上也说不过来。而且朱棣是历史上叔叔篡夺侄子的皇帝,他的风评在大明朝内十分的难听,在靖难之役中有许多无辜的百姓和大臣被杀,在这个事件中,许多优秀的明士和人才毁于一旦,可见朱棣篡位导致的后果,此后为别有用心之人有了一定的借鉴,那些惦记皇位的王爷开始蠢蠢欲动。而姚广孝是帮助朱棣成就帝位的功臣,白天在朝堂上帮助朱棣解决军事,晚上到寺庙念经,所以他被称为一代妖僧。

帮助朱棣篡夺天下

在靖难之役中,姚广孝是支持朱棣发动,他就是罪魁祸首。姚广孝也是朱棣的军事,在一定意义上讲,姚广孝是罪魁祸首,他提出不要攻城略地,要直逼京师,只要占领京师就可以图谋天下。朱棣听取了姚广孝的建议,成功的占领了京师。为此朱棣也成功的登上了皇位,姚广孝也成为了朱棣身旁的军事,亦是宰相。姚广孝的计谋帮助朱棣登上了皇位,肯定会被朱棣重用,所以天下百姓都对他十分的憎恨,以至于后代的名士都看不起姚广孝此人的做法。

白天朝堂议军事,晚上寺庙念经。

姚广孝白天与朱棣议论国家大事,为朱棣处理一些琐事,下朝后去寺庙念经,大概是为自己赎罪吧。不过他还是被天下人憎恨,在靖难之役中,有许多人无辜被杀,这些家人肯定十分憎恨姚广孝,就连姚广孝自己的亲姐姐和要好的朋友都闭门不见,可见姚广孝的名声十分不好,但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姚广孝就料到了。

姚广孝所作之事,在朝堂上的和尚是国家的宰相,一身黑衣,被世认称为一代妖僧。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最出色的宰相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最出色的宰相有哪些、明朝崇祯皇帝宰相有几个都是谁、明朝有宰相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23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