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燕、秦、楚、赵、韩、魏七国的全部国君

宋承宪电影2023-04-30  22

齐国:

齐太公 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釐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秦国:

 秦非子前900年—前858 秦侯前857-前848年 秦公伯前847年~前845年 秦仲前844-前822年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静公前716年-前716年 秦宁公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前501年-前500年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王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3天 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前246年-前222年(为秦王),前221年-前210年(为秦王朝皇帝) 秦二世(壬辰 前209年) 秦子婴前206年(从赵高建议,废帝号,称秦王)。同年,秦王朝灭亡。

赵国: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成子 赵衰 ?─前622年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赵宣子 赵盾 前621年─前601年 21

3 赵庄子 赵朔 前600年—?

赵朔并未受诛,《史记》记载有误

4 赵文子 赵武 前581年—前541年 41 杨宽考证其立年,《史记》记载有误

5 赵景子 赵成 前540年─前518年 23 又作赵景叔

6 赵简子 赵鞅 前517年—前476年 42 又名志父,亦称赵孟

7 赵襄子 赵毋恤 前475年—前425年 51

8 赵桓子 赵嘉 前424年 1

9 赵献子 赵浣 前423年—前409年 15 赵烈侯追谥其为赵献侯

10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立国后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赵烈侯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2 赵武侯 ?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3 赵敬侯 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 12

4 赵成侯 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 25

5 赵肃侯 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 24

6 赵武灵王 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 28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7 赵惠文王 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 33 即位当年改元

8 赵孝成王 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 21

9 赵悼襄王 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 9

10 赵幽缪王 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 8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11 无 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6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韩国: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韩武子 韩万   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于韩

2 韩赇伯 ?   

3 韩定伯 韩简   

4 ? 韩舆   

5 韩献子 韩厥   

6 韩宣子 韩起 ?—前514年  

7 韩贞子 韩须 前514年—?  

8 韩简子 韩不信   

9 韩庄子 韩庚   

10 韩康子 韩虎 ?—前425年  前453年,与赵、魏灭智伯瑶,三分智地

11 韩武子 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韩景侯 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侯

13 韩烈侯 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韩武侯

14 韩文侯 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韩哀侯 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韩共侯 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韩懿侯、韩庄侯

17 韩釐侯 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30 又作韩昭侯、韩昭僖侯、韩昭釐侯

18 韩威侯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宣惠王

19 韩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20 韩釐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韩桓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韩惠王

22 (韩废王)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灭韩

魏国:

晋国魏氏历代宗主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魏武子 魏犨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2 魏悼子 魏口

3 魏昭子 魏绛 又作魏庄子

4 魏献子 魏舒 ?—前509年

5 魏简子 魏取 前508年—?

6 魏襄子 魏侈 又作魏曼多、魏哆

7 魏桓子 魏驹 ?—前446年

又作魏宣子;前453年与韩、赵灭智伯

8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魏国历代国君列表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2 魏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 26

3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4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5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6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7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秦国:

▪ 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 ) ▪ 秦侯 ( 前857—前848年 ) ▪ 公伯 ( 前847—前845年 )

▪ 秦仲 ( 前844—前822年 ) ▪ 秦庄公 ( 前821—前778年 ) ▪ 秦襄公 ( 前777—前766年 )

▪ 秦文公 ( 前765—前716年 ) ▪ 秦靖公 ( 未即位 ) ▪ 秦宪公 ( 前715—前704年 )

▪ 秦出子 ( 前703—前698年 ) ▪ 秦武公 ( 前697—前678年 ) ▪ 秦德公 ( 前677—前676年 )

▪ 秦宣公 ( 前675—前664年 ) ▪ 秦成公 ( 前663—前660年 ) ▪ 秦穆公 ( 前659—前621年 )

▪ 秦康公 ( 前620—前609年 ) ▪ 秦共公 ( 前608—前604年 ) ▪ 秦桓公 ( 前603—前577年 )

▪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 ▪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 ▪ 秦夷公 ( 未即位 )

▪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 ▪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 ▪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

▪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 ▪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 ▪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

▪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 ▪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 ▪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

▪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 ▪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 ▪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 秦始皇帝 ( 前246—前210年 ) ▪ 秦二世 ( 前209—前207年 ) ▪ 秦王子婴 ( 前206年 )

楚国:

次序 习惯称法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楚熊蚤 熊蚤 ​ ​ 原名鬻熊,始以熊为氏

2 楚熊丽 熊丽 ​ ​ ​

3 楚熊狂 熊狂 ​ ​ ​

4 楚熊绎 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子爵

5 楚熊艾 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25 ​

6 楚熊黵 熊黵 前980年—前970年 11 ​

7 楚熊胜 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24 ​

8 楚熊杨 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锡、熊炀

9 楚熊渠 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10 ​

10 楚熊挚 熊挚 前876年 1 又作熊挚红

11 楚熊延 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29 ​

12 楚熊勇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9 ​

13 楚熊严 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 ​

14 楚熊霜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 ​

15 楚熊徇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 ​

16 楚熊咢 熊咢 前799年—前791年 9 ​

17 楚若敖 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 ​

18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 ​

19 楚厉王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楚蚡冒

20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1 楚文王 熊赀 前689年—前677年 13 ​

22 楚杜敖 熊艰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3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 ​

24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

25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 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27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

28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芈熊员

29 楚灵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30 楚王比 熊比 前529年 1 ​

31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熊轸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卲王

33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34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柬大王

35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

36 楚悼王 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

37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

38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

39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

40 楚前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41 楚顷襄王 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

42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

43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

44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 1 ​

45 楚王负刍 熊负刍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昌平君被拥为楚王

46 楚昌平君 熊启 前223年 1 兵败身死,秦灭楚

47 (秦治12 年) ----- 前223---前208 16 ​

48 楚后怀王 熊心 前208——前205 4 又称作熊心,楚义帝 , 前205年为项羽所弑

49 西楚霸王 项羽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弑君,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君主有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

武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休、曹真、夏侯尚、曹洪、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李典、典韦、许褚、高览、臧霸、吕虔、庞德、文聘、郝昭、王双、郭淮、诸葛诞、文鸯、陈泰、段煨、司马师、张允、蔡瑁、曹彰、张绣;

文臣有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钟繇、陈登、王朗、许攸、华歆、崔琰、毛玠、满宠、蒋干、陈群、陈琳、徐庶(后期)、国渊。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嫡长子,母为武宣皇后卞夫人。

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学说,随父征战四方,拜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参与处理政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击败政敌曹植,成为魏国世子,平定魏讽之乱。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后,继任丞相,封为魏王。逼迫汉献帝禅位,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年号黄初,定都于洛阳。

采纳吏部尚书陈群意见,制定九品官人制,奠定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基础。平定青徐地区割据势力,完成北方地区统一。对外防御吴蜀,击退鲜卑部落,修好匈奴、氐族和羌族,恢复西域的建置制度。

黄初七年(226年6月29日),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谥号皇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2、张辽

张辽(169-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马邑之谋发起者聂壹的后人。

起初,担任雁门郡吏。又先后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恪尽职守,历尽坎坷。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劝降昌豨。

攻袁氏而转战河北。在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驱逐辽东大将柳毅。以静制动平定新军叛乱。勇登天柱山击灭陈兰、梅成。此后,长期镇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战,张辽率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披靡溃败、闻风丧胆 。

又率领追兵,大破孙权、凌统、甘宁等人,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 “张辽止啼”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进封晋阳侯。染病之后,依旧令孙权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病逝于江都,谥曰刚侯。张辽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3、许褚

许褚(chǔ,见《辞海》)字仲康,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年轻时在家乡聚集了数千户人家,共同抵御贼寇。曾有一次因缺粮与贼寇用牛交换粮食,牛到了对方手中后又跑了回来,结果许褚单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贼寇大惊,不敢要牛就走了。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许褚之名都感到畏惧。

后追随曹操,自典韦战死之后,主要负责曹操的护卫工作。官渡之战时发现欲谋害曹操者,将刺客全部杀掉。

渭南之战时在身披重甲的情况下左手掩面,右手控船浆令曹操安然成功渡河,上岸才发现早已身中数箭,在与马超、韩遂会面时只让许褚相随,期间马超欲袭曹操,但听闻许褚之名兼怀疑从骑就是许褚,便问曹操虎侯安在,曹操指着许褚,许褚怒视马超以令他放弃。

当曹操去世时许褚哭至吐血,曹丕其迁作武卫将军,负责宫中安全。曹叡继位时封其为牟乡侯,不久去世,谥曰壮侯。

4、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

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政治上,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5、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君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魏国历代国君列表

次序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年数备注1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50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2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26

3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51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4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23

5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19

6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34

7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15

8(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3

 注:(魏王假)并非谥号,而是习惯性称法。关于魏惠王的姓名,《庄子·则阳》作魏莹,《战国策》作魏婴。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这样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湣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这样

魏国的君主分别是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蜀国的君主分别是刘备、刘禅、吴国的君主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孙皓。

一、魏国君主简介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曹芳于青龙三年(235年)被封为齐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后继立为帝。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4、曹髦

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

他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

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虚岁)。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曹髦擅长诗文,一说创制了九言诗,传世文章有《伤魂赋并序》、《颜子论》等。好儒学,曾于太学就经义提出若干问题,另著有《春秋左氏传音》(失传)。

通绘画,一说为中国第一位成为画家的皇帝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曹髦为中品。

5、曹奂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二、蜀国君主简介

1、刘备

刘备(160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

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后世众多文艺作品也多以刘备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之纪念。

2、刘禅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出生于荆州,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改元建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其北伐,后又支持姜维北伐,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

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谥号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之后,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三、吴国君主简介

1、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2、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3、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258—264年在位),字子烈,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第六子。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谥号景皇帝,葬于定陵。

4、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即吴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说字元景,出自《册府元龟》)一名彭祖,字皓宗。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

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但,孙皓的名声很大,惊动华夏,令晋朝感到惶怖 。

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君主

共历五帝,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

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认为时下兵荒马乱,教曹丕学射箭,六岁时,曹丕学会了射箭。八岁时,曹丕学会了骑马。

从十岁起,曹丕就随父亲征战南北,长时间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丰富了他的见闻,为其诗篇创作积淀了大量的素材。

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先后出现于曹操视野里的储嗣候选人有四位: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汉家天下的政治局面,早在董卓之乱后就已开始紊乱。曹操迁汉献帝至许昌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政令皆出于曹氏。在皇权的拥有上来说,汉献帝已经成为一个傀儡。

曹操虽然戎马战争四方,但以臣子的身份征周旋在各个割据势力之中。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魏王曹丕下诏收敛、祭奠阵亡将士。

十二月十日,汉献帝正式禅让帝位,曹丕三次上书辞让。 辛未,曹丕登受禅台称帝,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大赦天下。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以帝王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开始了他七年的执政生涯。在执政期间,曹丕很想成就一番儒家仁政君主的作为。曹丕在政治抱负上,继承乃父曹操统一山河的志向。

在治理国家理念方面,追求效法上古仁君、贤臣之世。他对内施政恩威并重,巩固权利的同时集权在手,制法削藩,打击异己,诏令禁外戚宦官干政。

他又与民生修养生息,政倾惠民并复兴儒学。意在教化民众,恢复社会生活秩序,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2、曹叡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 ,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笃,立曹叡为太子,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文帝驾崩。年轻的曹叡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他十二年的执政生涯。

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

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

3、曹芳

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叡养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病重,怕导致国家根基不稳,于是立曹芳为皇太子,当天,魏明帝病逝,曹芳即位,年仅八岁,尊魏明帝的皇后郭氏(明元皇后)为皇太后,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同年七月,曹芳开始亲临朝政,听取大臣奏事。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泰始十年(274年),曹芳病逝,终年四十三岁,谥号为厉公。

4、曹髦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彦士,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嘉平五年(254年),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后,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新君。他对司马氏兄弟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甘露五年(260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

事泄,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虚岁)。死后被废为庶人,降礼葬于洛阳西北。

5、曹奂

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甘露三年(258年),封常道乡公。甘露五年(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立曹奂为帝,奉魏明帝曹叡之祀。

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丕

魏国世系编辑

大夫时期

序号

谥号

姓名

执政时间

在位年数

备注

1

毕万

前661—?

毕公高裔孙,晋献公赐魏地为封邑,为大夫。

2

魏武子

魏犨

前636—?

被晋文公封为大夫

3

魏悼子

4

魏昭子

魏绛

又作魏庄子

5

魏献子

魏舒

?—前509年

6

魏简子

魏取

前508年—?

7

魏襄子

魏侈

又作魏曼多、魏哆

8

魏桓子

魏驹

?—前446年

又作魏宣子;前453年与韩、赵灭智伯

诸侯时期

次序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备注

1

魏文侯

魏斯

前445年—前396年 [33]

50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魏桓子之子

2

魏武侯

魏击

前395年—前370年

26 [20]

3

魏惠王

魏罃

前369年—前319年

51

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 [32]

4

魏襄王

魏嗣

前318年—前296年

23

5

魏昭王

魏遫

前295年—前277年

19

6

魏安釐王

魏圉

前276年—前243年

34

7

魏景湣王

魏增

前242年—前228年

15

8

魏王假

魏假

前227年—前225年

3

降秦,魏亡

亡于秦之16年

魏王咎

魏咎

前209年—前208年

2

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原在魏国时受封宁陵君。

魏王豹

魏豹

前208年—前205年

4

魏王咎弟,为汉高祖所灭,被虏

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

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10]

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一方,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魏、韩、赵战胜智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此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 [11]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灭亡。魏国疆域很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也称梁国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期齐、燕、秦、楚、赵、韩、魏七国的全部国君全部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齐、燕、秦、楚、赵、韩、魏七国的全部国君、三国演义里魏国所有君主及文臣武将、魏国历朝国君是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23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