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铸剑》主要是对专制暴君的进一步的鞭笞和嘲弄,同时又对宴之敖者乃至作者自身的清醒的自嘲。残害百姓的专制暴君尽管已经在一场正义的复仇行动中丧命,但百姓们依旧木然地对着暴君的棺木跪拜不已;几个“义民”更是“很忠愤,咽着泪,怕(黑色人、眉间尺)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鲁迅歌颂复仇,又质疑着复仇。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悲壮的与嘲讽的,崇高的与荒谬的。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表现了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2、《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取材于<干将莫邪>的故事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又雌雄。其妻重身(双身,即怀孕)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出。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长大成人),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察看)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等到)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通“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宽达一尺,是夸张的说法,形容额头宽),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悬赏千金捉拿他)。儿闻之亡去(逃亡),入山行歌(且走且唱)。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好极了)!”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死后身躯僵硬,直立不倒)。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倒下)。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形似鼎而无足,秦汉时用作刑具,烹有罪之人)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跳)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亲自到镬旁观看)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你拟(对准)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白话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将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
干将花了三年工夫,终于铸炼出一对宝剑。这是他一生中铸得最好的剑。可是干将明白楚王的脾气,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剑,一定会把铸剑的人杀掉,免得将来再铸出更好的剑来。
这时,干将的妻子莫邪快生孩子了,这使干将更加愁眉苦脸。到京城交剑的日子到了,干将对莫邪说:“我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我留下了一把剑,埋在南山上的大松树底下。等孩子长大了,让他替我报仇。
干将带着宝剑去见楚王,楚王一得到宝剑,二话不说,立刻命令士兵杀死了干将。“哈哈,这下天下没有比我更好的宝剑了!”楚王得意极了。
干将死后不久,莫邪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赤鼻。莫邪记住丈夫的遗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带大。
十多年以后,赤鼻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莫邪把他爸爸的不幸全部告诉了他。赤鼻流下了热泪:“啊,可怜的爸爸!妈妈,我一定要杀死楚王,为爸爸报仇!”他跑到南山上,把埋在大松树下的宝剑挖了出来,日日夜夜练剑。
就在赤鼻加紧练剑的时候,楚王接连几天做了同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愤怒的少年提着宝剑朝他冲过来,说要为干将报仇。楚王吓得直冒冷汗,他忙派大臣们去打听,才知道干将果然有个儿子,正准备进城刺杀他。
楚王害怕极了,一边派人去抓赤鼻,一边命令士兵守紧城门,防止赤鼻混进城来。
赤鼻只好带着宝剑逃进了大山。没法为爸爸报仇,赤鼻伤心极了。一天,赤鼻在树林里遇见一位壮士。壮士非常同情赤鼻的遭遇,决定帮他一起报仇:“我能为你报酬,不过,你得把你的头和你的宝剑借给我,我带着你的头去请赏,趁机杀死楚王。”赤鼻一听这话,立刻跪下给壮士磕头:“只要你能为我父子报仇雪恨,我什么都愿给你。”赤鼻说完,提起宝剑把头割了下来。壮士拾起了头和剑,伤心地说:“放心吧,我一定要杀死楚王。”
壮士来到王宫拜见楚王。楚王见这头和剑跟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高兴极了,要赏壮士。壮士说:“大王,要是你把赤鼻的头放在锅里煮烂,他的鬼混就不会来伤害你了。
楚王赶紧叫人架起大锅,用大火煮头。谁知煮了三天三夜,赤鼻的头还是没有烂掉。壮士对楚王说:“大王,要是您亲自去看一看,赤鼻的头就能煮烂了。”
楚王也觉得奇怪,就亲自走到大锅边,伸长脑袋朝里看。壮士趁机拔出那把宝剑,用力一挥,把楚王的头坎落在大锅里。卫兵们大吃一惊,过来抓他。壮士手起剑落,又把自己的头砍落锅里。
人死剑在,干将造的一对宝剑留了下来。人们把其中一把叫做干将,另一把叫做莫邪。
《铸剑》似乎倾注了鲁迅先生极大的心血,最终也不辜期望成为先生探寻人类灵魂、反思人性、守望孤独的代表之作,其极具先锋的艺术内涵仍恩泽此后的众多作家
简单的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随着“黑的人”的出现逐步步入复杂的旋涡中鲁迅花大笔墨写了眉间尺的优柔寡断,这就决定了复仇于他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任务,在现实世界的这种两难境地与复仇命运的必然性里,就决定了宴之敖出场的顺理成章,他的种种神秘性,把人引入另一种复仇的境地,即指向全人类生命个体的灵魂深处的自我复仇再来看看楚王,残忍、无道的代表
1.眉间尺形象分析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2.黑色人形象分析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参考答案: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参考答案: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3.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
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小说的主人公有三个,那就是眉间尺、黑衣人、国王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不难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三个人物是有着很深的寓意的首先登场的是眉间尺,在小说的一开始,眉间尺和老鼠的一段曲折就充分暴露了他犹豫不定、缺乏决断力、盲目善良的性格对一只掉落水瓮的老鼠,他由幸灾乐祸转为同情,又由同情转为憎恶,在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中终于不小心踩死了老鼠,而踩死老鼠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从这一情节上,可以看到眉间尺是一个很容易向邪恶妥协甚至投降的人,他缺乏摧毁事物的勇气,也没有杀戮生灵的决心对于老鼠这一恶势力的象征,他既想毁灭它,又想拯救它,踟躇不决,母亲的问话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懦弱:“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杀与不杀,救与不救,成了眉间尺一开始就面对的困惑然而就在这时,矛盾出现了:懦弱的眉间尺必须为他的父亲报仇杀父之仇让眉间尺怒火中烧,他拿起父亲的剑,准备向最高统治者——国王——复仇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格”,然而接下来的一连串细节却让他的自我安慰不攻自破,一个孩子差点碰上他的剑尖,都使他惊出了一身汗,而挤在人群里看热闹的时候,他又一直在担心自己背上的剑会不小心误伤别人,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满腹悲悯之心的优柔寡断的眉间尺,并且预感到他的复仇计划不会成功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显然是有着一定的暗指,这一暗指又显然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的儒释文化在国家危急时刻的苍白无力
果然,因为有人捏住他的一只脚,他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和“干瘪脸的少年”的一番纠缠又让他难以脱身,眉间尺的复仇计划看样子是要化为泡影了在这个时候,小说安排了另一个人物出场,他就是神秘的黑衣人黑衣人三两下赶走了“干瘪脸的少年”和围观的无聊的人群,并且提出愿意帮助眉间尺复仇黑衣人有着令人胆寒的暴戾之气,他“声音好像鸱枭”,有着“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他帮助眉间尺,并不是因为仗义,也不是因为同情,因为“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在这个言论之下,黑衣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单纯为了报仇而报仇的灵魂,他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甚至已经“憎恶了自己”这样一个人,身上有着眉间尺所没有的摧毁一切的决心,他的极端和眉间尺的畏缩正好形成了互补眉间尺最终把自己的剑和头都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黑衣人,这种信任很可能就来自黑衣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杀戮之气黑衣人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帮助眉间尺战胜自我的符号,眉间尺的躯体葬身狼腹,仅剩一个头颅,跟随黑衣人踏上了一去不复返的复仇之路我们可以认为,黑衣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其实是眉间尺内心的另一个自我,眉间尺通过自我毁灭(身首分离)而得到重生,以黑衣人的身份前去复仇这一点在黑衣人的话中也能得到验证,“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那么他们要去复仇的对象——国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国王出场后的第一句台词就是:“唉唉!无聊!”一个饱食终日,内心空虚的统治者形象浮出水面了国王残暴凶狠,不仅杀害了眉间尺的父亲,而且一觉得无聊就会“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看厌了各种杂耍之后,国王觉得更加无聊了这时,黑衣人出现了,他自称能够戏耍小孩子的头,利用国王的猎奇心理混进了王宫三个主角终于碰面了,只剩下头的眉间尺,为了复仇而复仇的黑衣人,以及高高在上的国王,在狭窄的空间里相逢了,小说给他们安排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一个装满沸水的金鼎里三个人的头颅互相撕咬,拼了个你死我活,最终国王不敌眉间尺和黑衣人两个头颅的进攻,被咬得“眼歪鼻塌,满脸鳞伤”,而完成了复仇大业的眉间尺和黑衣人也相视一笑,沉到水里去了这一战带来的后果是三个主角的头颅被煮得皮肉稀烂,混到一起去了,而最终王妃和大臣们也没能分清到底哪个是国王的头颅,只好把三个头骨都厚葬了仇人最终死得同穴,这一情节也有着独特的寓意,眉间尺复仇的结果是与仇人玉石俱焚,而这和普通的同归于尽又大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精神混杂到了一起,分也分不清了,毁灭敌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复仇到底成功与否,变革与毁灭的艰难由此也可见一斑,鲁迅先生在这里的心情应当是一种无奈和愤懑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鲁迅的《铸剑》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价鲁迅的《铸剑》、鲁迅 《铸剑》的故事梗概、鲁迅的《铸剑怎么理解深层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