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

红绿宝2023-04-30  27

33 成语中的古语留存现象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这种联系在成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语义、语法、语音层面我们都能够找到大量的古今汉语密切相连的例子。

首先,词义方面。许多古汉语单音词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单独使用,但是却保留在成语的语素中。比如,“赴汤蹈火”的“汤”指的是“热水”,“短兵相接”的“兵”指的是“兵器”,“扬长而去”的“去”是“离开”的意思,“休戚与共”中的“休”表示“快乐”、“戚”表示“哀愁”,“含辛茹苦、茹毛饮血”的“茹”都表示“吃”。由于这些古语素与人们的语感相距较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由于不理解词义而造成的错误”。

我们来看几个新闻标题。《视频广告不厌其烦》、《让人感到不厌其烦的“骚扰”》、《的广告是否让你不厌其烦》。在这些标题中使用“不厌其烦”,显然是 错误 的。“不厌其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不嫌麻烦 ”。不难推测,作者的本意应该是要表示让人感觉到“十分厌烦”,所以在这里,用“ 不胜其烦 ”应该才是合理、合适的。

为什么人们会用错成语呢?这可能是和人们不熟悉成语的相关语素意义有关。“不胜其烦”的“胜”,有“能承担、经受得起”的意思。《说文》中解释,“胜,任也。”这个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单用,主要保留在“胜任”、“不胜其烦”、“力不能胜”等这些书面色彩深厚的双音词和成语中。由于人们不熟悉“胜”的这个含义,于是在使用相类似成语时出现了“混淆误用”。

再比如,在表示“非常感谢”的时候,人们常常说“不胜感谢”。但也有不少人把这个惯用语写成了“不甚感谢”。哪个用法才是对的呢?显然,写成“甚”是错误的。因为“甚”表示的是“程度深”的意思。“不甚”也就是“程度不高”,所以,“不甚感谢”的意思就成了“不太感谢”,这显然是不对的。

那么,这样的错误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胜”有“穷尽”的意思,“不胜”就是“不尽”,表示程度“非常深”,也就是“十分”、“非常”的意思。这个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单独使用,只保留在诸如“不胜枚举”“不可胜数”等成语中。

此外,“胜”表示“能承担”和“穷尽”这两个含义时,旧读平声(第一声),以有别于读作去声(第四声)的“胜利”的“胜”。后来在1959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续编》中,取消了平声,统读作第四声。

如此一来,“不胜”这个词的读音就和“不甚”十分相近了,区别只在于一个是“后鼻音”,而另一个是“前鼻音”。再加上人们对于“胜”字的确切含义已经不太清楚,于是就出现了“不甚感谢”“不甚荣幸”“不甚惶恐”这样的用法。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能自已”。“已”有“停止”的意思,“不能自已”的意思就是,自己无法制止或约束自己。但是,由于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已”的用法,常常将这个字认作“己”,于是就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说法。大家熟悉的流行歌曲《飘洋过海来看你》中,把“不能自已”唱成“不能自己”,据说是将错就错的结果。

再来看成语的“语法”。成语中保留了许多文言句式,有些语法现象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何去何从”、“时不我待”、“尔虞我诈”等,都是典型的 宾语前置句式 。而像“唯利是图”、“唯命是从”、“马首是瞻”等,是较为特殊的 宾语前置句 ,用“是”来复指前置的宾语。

当然,在语法方面,不限于语序的变化。其他常见的古汉语语法现象,比如“词类活用”中的“使动、意动 ” 用法、名词用作状语等,在成语中也非常常见。比如,“生死骨肉”,指的是“使死人复生,使白骨生肉”的意思。“不远千里”中的“远”,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指“不以千里为远”之意。“蚕食鲸吞”“土崩瓦解”也都是这样的用法。

而有些语法现象,可能是大家较为陌生的,也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表示“不知道结局和下落”的成语,是“不知所终”还是“不知所踪”。“所”是一个结构助词。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构成“所”字结构,这个结构具有名词性。例如“所作所为”,指的是做的事情,“所思所想”指的是思考的事情。

我们再来看这个成语,“不知所踪”。“踪”指的是“踪迹”,是个名词,不能跟“所”搭配,“所踪”是说不通的。而“终”是动词,指“终止、结束”的意思。“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表示事物的结局。“不知所终”就是“不知道下落和结局”的意思。由于大家不熟悉这个成语的语法结构,因此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以上错误。而这样的错误,常见于各类新闻标题中。

成语,还与古汉语的“语音”问题密切相关,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成语中一些字、词保留了古音。保留古音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古义。比如“暴虎冯河”中的“冯”字,“否极泰来”中的“否”字,其读音都和现代汉语的常见读音不同。而这,正好反映了音韵学中的一个问题,“ 古无轻唇音 ”。简单来说,就是在上古音中,没有“ f ”这样的轻唇音,而只有“ b、p、m ”这样的重唇音。“冯”字保留了“徒步涉水”这个古义,其读音也保留了“ p ”这个重唇音。“否极泰来”中的“否”,同样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保留古音的现象,并不罕见。比如,“丢卒保车”、“余勇可贾”、“一暴十寒”、“深厉浅揭”、“乳臭未干”等等,都保留了一些特殊的读音,其意义也有别于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

二是成语中的“ 通假现象 ”。古代文献中,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被称为“通假”。我们现在常的许多成语中,都包含着通假字。比如,“矢志不渝”“矢口否认”这两个成语。“矢志不渝”表示“立誓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的意思。而“矢口否认”则表示“一口咬定,拒不承认”的意思。这两个成语里都有一个“矢”字。“矢”的原意为“箭”,和两个成语的含义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那“矢”在两成语里表示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两个成语中的“矢”都是通假字。意即“誓”。“誓志”就是“发誓立志”的意思,而“誓口”就是“赌咒发誓”的意思。

还有诸如“跳梁小丑”这样的成语。并不是小丑在梁上跳,“跳梁”应该是“跳踉”的通假字,而“跳踉”则是“跳跃”的意思,引申表示“跋扈、强横”。因此,用“跳梁小丑”来形容那些猖狂捣乱而没有多大能耐的丑恶之徒,是很合适的。

这一类的通假现象还有不少。比如,“幡然醒悟”、“自怨自艾”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只有当我们了这些通假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

一、deny的词语用法

1、deny是及物动词,作“否认”解时,可接名词、代词、动名词或that从句作宾语,但一般不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引申作“拒绝给予”解时,可接双宾语,其间接宾语可转化为介词to的宾语。

2、deny接反身代词作宾语时,意为“舍弃”。

3、deny后面接名词或动名词作宾语,不接动词不定式。

例句:He denied having done so

他否认自己这样做过。

4、deny后面也可以接that引导的从句。

例句:He denied that she was to blame

他否认她有过失。

二、词汇解析

deny英 [dɪˈnaɪ]   美 [dɪˈnaɪ]

vt拒绝;拒绝承认;拒绝…占有;否认知情

相关短语:

1、deny flatly 断然否认 ; 否认断然 ; 矢口否认 ; 否认坚决

2、deny doing 否认做某事 ; 拒绝 ; 否认做 ; 否认做过某事

3、deny any 拒绝所有 ; 访问控制列表默认的是

4、Deny Entry 禁止进入

扩展资料

相关例句:

1、She denied both accusations

她对两项指控均予以否认。

2、I denied my father because I wanted to become someone else

我和父亲断绝了关系,因为我想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3、If he is unlucky, he may find that his ex-partner denies him access to his children

如果不走运的话,他可能会发现前妻拒绝让他接近自己的孩子。

4、The government has denied that there was a plot to assassinate the president

政府否认曾有人密谋暗杀总统。

5、They all denied ever having seen her

他们全都否认曾见过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Deny

供认不讳的意思是对所做的事无所避讳全部承认。

拼音:gòng rèn bù huì

出自:平江不肖生《张文祥刺马案》:“此刻我已将他们这些没天良的强盗软困在这里,这个为首的也已供认不讳了,只看你打算怎生发落他们。”

语法:作谓语;指认罪。

反义词

矢口否认 [ shǐ kǒu fǒu rèn ]

释义:一口咬定,完全不承认。矢:发誓。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示例:对于他所犯的罪行,他矢口否认。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1、矢口否认

读音:shǐ kǒu fǒu rèn

释义:一口咬定,死不承认。“矢”:解释为发誓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

人’。”

造句:对于他所犯的罪行,他矢口否认。

2、临河羡鱼

读音:lín hé xiàn yú

释义: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造句:临河羡鱼 是没有用的,最好自己多用功。

3、临川羡鱼

读音:lín chuān xiàn yú

释义: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

出处:汉·扬雄《河东赋》:“雄以为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造句:要竞争,就得参与,不然则便是临川羡鱼 ,夺冠拿奖只是空想。

4、临渊羡鱼

读音:lín yuān xiàn yú

释义:渊:深潭;羡:希望得到。意思是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

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造句:看着别人一个个发达起来,他只是临渊羡鱼,而不退而结网,所以至今仍是落魄江湖。

5、自欺欺人

读音:zì qī qī rén

释义: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也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

者。’”

造句:包装再美,再标上正宗二字,不过是自欺欺人 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全部的内容,包括: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⑾、deny是什么意思、供认不讳意思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13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