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的意思:却
原文:
鱼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释:
1、 选自《孟子·告子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则的文言文意思:表示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至则一老翁”的则是到了的意思。
“至则一老翁”选自《老翁捕虎》中的:“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意思是到了一看,捕虎的人是一个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还不停咯咯咳嗽;另一个是十六七岁大的男孩儿。这里对老翁细致的外貌和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了老翁的年老以及弱小,最后却成功捕虎,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老翁捕虎》选自清代作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则
[zé]
部首: 刂
五笔: MJH
笔画: 6
繁体: 则
[释义] 1模范。 2规程,制度。 3效法。 4表示因果关系,就,便。 5表示转折,却。 6表示肯定判断,乃,是。 7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 8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 9量词,指成文的条数。
1.表示并列关系,“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表示顺承关系,“有“就是”“就是因为”等/“就”“便”等/“就”“便”“才”等
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
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表示转折关系,“可是”“反而”“却”/虽然”“倒是”
欲速则不达。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4.表示假设关系,“假使”“如果”/“那么”“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非死则徙尔。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7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
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
8模范
以身作则。
9效法
则先烈之言行。
10动词,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11准则,法则
则,法也;则,常也。
法则以驭其官。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12等级
作坠势,高下九则。
《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会意字,本义为定出差等而区划物体(分画),以刀、贝示意虚词与本义无关,而是“曾”“即”“才”等的假借字“则”可用作连词、副词和语气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在文言中
以上就是关于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则"的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则"的意思、则的文言文意思是什么、至则一老翁的则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