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地貌和地形;地表形态就是地形; 地貌形态就是地貌
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形态它侧重于根据地面的形态来分类。从一个地区的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等因素综合起来显现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山地(主要体现在山脉)。
而地貌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因种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这样便于研究。它主要分为:流水地貌、岩溶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每种里面又可以分出若干亚种。比如流水地貌就还可以分为侵蚀地地貌,沉积地貌等等。不一一列举。
而日常用语中,两者常常含混起来,都代表了地形的意思。
#高一# 导语以下是 无 为大家推荐的有关高一地理知识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1、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都是由岩石组成。
2、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构造、化石(仅沉积岩中有);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
(1)突破口----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岩浆岩。
(2)环节名称: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外力作用---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岩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4、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板块相撞,大陆--大陆:山脉
大陆--大洋:大陆上形成山脉或岛屿,大洋处形成海沟。
板块张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地中海逐渐缩小)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亚岛弧链、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落基山: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
6、概念辨析: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
地貌、地表形态:山岭、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峡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沟谷发育
流水沉积:冲积扇(山前);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风力作用:
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疆魔鬼城
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成因
地形=地势=地表形态=地貌
但用法不一样。地形一般用于大片地区的描述。
地势用于小范围地表状态的描述,比如,这个小山村的地势很高。
地貌指的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按其自然形态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是地面以下的形态(有时候也暴露在地表)。
山谷等是山的各部分的描述,可以算作地貌吧。
前4个都是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其能量的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量,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类型。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在某些地方发生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在有些地方则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垂直运动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能形成岩浆岩,包括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种类型,其中喷出岩可以形成火山,如: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等。侵入岩可使地表隆起,有一定起伏。
变质作用能形成变质岩,主要在地壳深处进行,对地表形态影响较小。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使地表形成松散的风化壳,为外力侵蚀作用打下基础。
侵蚀作用是在风化作用的基础上,流水、风、冰川、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的破坏作用。
流水侵蚀能形成沟谷、河谷、喀斯特地貌等,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
风力侵蚀能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等。
冰川侵蚀能形成U型谷、角峰、刃脊等。
海浪侵蚀能形成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
沉积作用主要包括:
流水沉积能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等,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风力沉积能形成沙漠、黄土堆积等,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等。
固结成岩作用最终形成沉积岩。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形态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 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2. 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
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3. 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河谷两岸的河漫滩平原上。
4. 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条带状,或分布于山前,或沿河
流分布。
二、对交通线的影响
1.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密度: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交通线路密度表现出西部
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
2.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成:
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线路常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有时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 3.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线路走向:
山区沿山谷或河谷延伸。随着科技进步,人们掌握的工程技能越来越多,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交通线。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不断降低。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
最关键的其实就是水的侵蚀作用所导致的,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以及一些溶洞,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核心点:冰雪的作用。比如喜马拉雅、天山、昆仑山的冰川。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顾名思义,丹即红色,如同红色彩霞般的地貌。比如张掖的七彩丹霞。
风蚀地貌
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核心点:风蚀作用。比如青海柴达木、新疆和田等都是常见的风蚀地貌。
雅丹其实是维语“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的意思,所以雅丹地貌其实就是风蚀地貌,千万不要和丹霞地貌搞混淆。
以上就是关于地貌 地形 地表形态 地貌形态的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地貌 地形 地表形态 地貌形态的区别、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地表形态和地形地貌的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