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吠陀时代,雷神因陀罗是具有最古朴特征的神之一,也是地位较高的神之一。从相关文献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看出雷神因陀罗崇高的地位,《梨俱吠陀》中有250首赞颂因陀罗的诗篇,占诗篇总数的1/4。其他典籍中,赞颂雷神的篇章也处处可见。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一个神能与之相比。
古代印度产生的时间在公元前2500-前1500年。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扩展资料:
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种姓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参考资料: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神秘地消失后,直到20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才又跨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人们通常称之为“吠陀时代”。这样,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吠陀时代之间出现了一个“黑洞”,既无文字记载,又缺乏考古材料,真可谓一片混沌。于是,一些历史学家干脆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印度史上的“黑暗时代”。
考古学家们根据大量的考古材料指出,在印度河文明衰落时期或以后,一系列地区性的文化在印度—巴基斯坦出现了。这些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其中有印度河流域文化以前的传统;有印度河流域文化成熟时期的传统;有印度河流域文化退化时期的传统;亦有外来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发现一座墓地,被称为H墓。当时就有人认为它属于“后哈拉帕文化”,但未引起重视。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对这个墓地做进一步研究,指出H墓地的居民在文化上和种族上似乎与哈拉帕人相去不远。洛塔尔是另一个晚期印度河流域文明遗址,位于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考古学家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一种红色磨光陶器,有的学者认为此种文化可能为印度河文明毁灭后,逃经古吉拉特的哈拉帕难民创造的,因为这种陶器与哈拉帕陶器不仅在地理分布上相同,而且这两种文化在各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最近,考古学家又在德里附近发现了“后哈拉帕文化”的遗址,其中有许多晚期哈拉帕的陶器。诸如此类的遗址还有很多,且都主要分布在印度河的东部和南部。说明印度河流域文明毁灭后,这里的人民带着他们的技术和知识逃往上述地区。但是,无论如何,它们也只能是哈拉帕文化的余晖,已难与昔日繁荣昌盛的哈拉帕文化相媲美,从文化发展上讲,则是历史的中断、倒退!
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开始向东方扩张,直指恒河流域。路线为沿喜马拉雅山山麓至尼泊尔南部,再向东经过比哈尔的金巴昂地区直至恒河流域。与早期吠陀时代不同,雅利安人东扩大体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关于雅利安人以和平方式向恒河流域扩张的事件,人们是有据可查的。《百道梵书》说,雅利安人毗德伽·摩陀婆把圣火阿耆尼含在口中,而圣仙乔达摩·罗喉伽那却要他咏唱《梨俱吠陀》。毗德伽·摩陀摩一开口,阿耆尼滑落而出,滚向东方,直至婆达尼罗河。乔达摩·罗喉伽和阿耆尼两人一行追到此地后,得知原来十分潮湿不宜居住的婆达尼罗河东岸,经雅利安祭司用祭祀净化后,可以用于居住了。但圣火阿耆尼则提醒说,他们还应向更远的东方进发。阿耆尼是雅利安人的火神,同时还是雅利安人宗教文化的象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神话传说反映的是雅利安人东扩的情况,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武力征服的痕迹。
《吠陀》既是印度最古老的诗集,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典籍。印度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都奉之为神圣的经典。同时,由于《吠陀》是古代印度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留下的史料,所以“吠陀”成为这个历史时代的专用名称。
《吠陀》既是印度最古老的诗集,也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典籍。印度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都奉之为神圣的经典。同时,由于《吠陀》是古代印度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留下的史料,所以“吠陀”成为这个历史时代的专用名称。
《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作品,约写于公元前700年左右。
公元前700年左右,在比奥细亚的山村阿斯克拉,一个老人去世了,留下了2个儿子,即赫西俄德和他的兄弟珀耳塞斯。珀耳塞斯贿赂贵族长老,继承了大部分遗产。赫西俄德靠辛勤劳动摆脱了窘境,珀耳塞斯却很快耗尽了轻易得来的钱财,不得不去向兄长求借。
赫西俄德劝他,要努力从事正当的竞争,而不要忘掉工作,热衷于争讼。
诗人首先叙述了关于潘多拉的神话。为了惩罚普罗米修斯把天火盗给人类,宙斯命令匠神赫淮斯托斯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少女,众神赐给她各种各样的礼品,并把一个密封的盒子托付给她,将她送到地上。她出于好奇,打开了盒子,瘟疫、不幸和痛苦立即飞满人间。她慌忙盖上盒盖,里面已只剩了“希望”。
梨俱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最初进入印度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北印度恒河上游,在这一带出土了的灰色彩陶,还有铁、马骨和稻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雅利安人的文明。雅利安人属于游牧民族,他们财富的标志就是牛,劳动生产以畜牧业为主,文化是农村式的,与哈拉帕的城市文明不同。
吠陀分为四部。《梨俱吠陀》最古,其大部内容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大概已经形成,全部编成大约不晚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因此,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梨俱吠陀时代或早期吠陀时代。《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大体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阿达婆吠陀》则最晚集结完成;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诗”。这是一部由公元前1500年到前900年间的1000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敬畏与冥想的极致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这些上佳的诗歌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从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断,这样就产生了哈拉帕文化被雅利安人灭亡的假说。但是这种假说并没有充分的事实作为根据,因此现在还无法断定哈拉帕文化灭亡的真实原因。关于雅利安人本身,也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一般认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从中亚侵入印度,但这同样也还是一种假说。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与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不同,他们没有城市,依畜牧为生。向神祈祷的主要内容是愿神赐牛,把战争称为“瞿维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驯养绵羊、山羊、驴、马和狗。雅利安人杀牲畜吃肉的时候不多,养牲畜主要是为了取得乳汁并用它制成乳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逐渐学会农业,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谷物时使用镰刀。他们也学会了灌溉。狩猎在早期吠陀时代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已经有了金属用具,如锅。金工所用的金属称“阿雅斯”,可能是铜或青铜。也有了皮革工,用牛皮制成桶、弓弦和皮带。木工有细工匠、造房匠和造车匠。交换已经出现,不过还没有货币,牛、黄金和装饰品是交换媒介。雅利安人生活简单。他们的衣服是用羊毛织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实。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时才杀牛,在盛大的节日和家族集会时可能也吃肉类。《梨俱吠陀》已经提到丈量土地。父亲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会上已占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颂歌有些就是妇女编的。一夫一妻制是当时的主要婚姻形式。社会已经出现不同行业,但是行业还未成为固定和世袭的,人们并未因行业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在《梨俱吠陀》的末卷、也是形成较晚的一卷里,第一次提到社会地位不同的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雅利安人逐渐把一些被他们征服的达萨变成奴隶,因此,“达萨”一词在印度语中又具有奴隶的意思。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组织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于统治地位,部落以下有“格拉玛”,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以后逐渐变成农村公社。氏族部落组织中还存在着民众会议,在部落遇到大事时召开。部落的首领由民众会议选举,不过实际已经世袭。首领的职务主要是军事的,其权力在不断的战争中日益增长。部落中还有村长和正在萌芽中的专门祭司阶层,他们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以上就是关于在早期吠陀时代,从哪里看出雷神因陀罗地位高全部的内容,包括:在早期吠陀时代,从哪里看出雷神因陀罗地位高、古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开始出现国家,那古代印度产生的大致时间是什么时候、印度史上的“黑暗时代”到底是怎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