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都经历了什么

蝎子草2023-04-30  29

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都经历了什么?

        01  贫苦的故乡,是他创作的源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莫言出生在山东,一个很荒凉的农村。他家人口众多,生活非常贫困。

他小学没毕业,碰上了文革,就辍学回家放牛。

莫言很幸运,闲暇时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闲书,从此与文学结上了缘分。

他常常跟乡亲们混在一起,听了很多乡野趣事,他也学着用民间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贫苦的故乡,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也是他创作的源动力,成就了他笔下具有特色的中国乡土文学。

        02  最艰难的时候,是走上坡路的时候

长大后,莫言离开家乡当了兵,他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

他写了很多作品,四处投稿,大多石沉大海,或被一一退回。

艰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坚韧的性格,面对挫折,他仍然笔耕不辍,最终完成了《红高粱》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成为了名作家,但在写作路上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他曾数次面临写作低谷,找不到新的写作突破点。他就千方百计走出去,到外面去见识更广大的世界。

“实现希望的路径很窄,希望很渺茫,但是希望从来没有破灭”,就是依着这希望,莫言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03  经历了大风浪,内心仍保持平静

苦难的童年、创作的艰难,莫言一生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但他仍然心静如水,不断产出优秀作品。

有人问他,经历了大风大浪后,内心是如何保持平静的?

莫言回答,他从没忘记自己农村的、平凡的、普通人的出身。

他对事物、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生、对情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能够按照内心深处所认定的正确的原则去做。

“不忘根本,坚持原则”,这就是莫言真实的内心写照。

莫言的故乡是山东高密东北乡。

故乡之于莫言,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家乡,另一个则是他在小说里塑造的文学意义上的故乡。21岁前,莫言一心想逃离家乡,因为那里充满了饥饿、孤独、压抑与恐惧。但当他真的离开家乡,才发现那些饥饿与孤独的记忆,为他的写作打开了一扇万能之门。由此,莫言在文学世界里,完成了对故乡的回归,并且超越。2012年10月11日,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莫言,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 张艺谋导演的著名**《红高粱》,正是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夺得1988年柏林**节金熊奖,莫言也更多地为世界所知。 2006年12月15日,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莫言以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1年8月,莫言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名誉院长。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莫言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做过临时工(棉花厂)、1976年加入解放军,历任部队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总政文化部创作员等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大栏乡三份子村(莫言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一说自己出生于1956年春)。

在高密的管氏族谱上记载,山东高密管氏是从浙江龙泉县(南接福建)迁过去的,2010年8月,走进龙泉寻根的莫言亲口表示,“我应该是高密管氏的第二十四代子孙、龙泉管氏的第三十六代子孙。”

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的“2012中华文化人物”颁奖典礼在河北举行。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莫言等10位各领域的文化精英荣获“2012中华文化人物”称号。

他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寻根文学”作家的代表如著有《活着》、《兄弟》等书的余华,以及著有《中国式青春》、《除了青春,一无所有》、《飞蛾》等书的年轻一代作家贾飞等人。这类作家,有着强烈的故乡情结,将自己的笔触都深深埋进了宁静而宽广的土地。

某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就像法国的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之所以对我的小说感兴趣,就是因为我的小说土,土是我走

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莫言认为,任何作家之所以走进西方读者,最终是靠文学作品的自身力量。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有时候,他会说自己是个写小说的,他甚至不太愿意用小说家这样的字眼。他的谦虚不是表象更非伪装,只有对自己、对他人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作家才会有这样谦和又自信的胸怀。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莫言说,“当代文坛没有出现大作家,才使我这样的人得以成名。这一点必须非常清楚。一些人比我有才华,个人经验比我丰富,但是没能在文学上获得太大的名声,是机遇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讲我非常幸运。所以要经常向别人学习,不要忘本。”从30年前的文学青年一步步往上冒,直到今天,他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高度地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因为名声大一点就目空一切,应该对别的作家、别人的作品持有尊敬的态度,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只有看到别人的长处,你才有可能进步。如果把自己的作品看得比谁都好,那这个作家也就到此为止了。”

莫言的新作《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小说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人物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以上就是关于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都经历了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从辍学回家的放牛娃,到享誉世界的名作家,莫言都经历了什么、莫言的故乡是那、莫言是哪里人家乡是哪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396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