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1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2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有效情境,自然引入新课。
首先利用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橘子的方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方法不公平,而按照学生人数的比来分橘子比较合理,将学生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的探讨中来。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橘子,鼓励他们实际分配,并做好分配的记录,使学生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有了上面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进行分配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在学生探究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后,组织他们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观察情境图,获取图中的信息。(课件出示)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2、提出问题。
把这些橘子分给1班和2班,怎样分合理?
3、讨论分配方案。
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分法。
(1)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预设
生1:可以每个班各分一半。
生2:按1班和2班人数的比来分配。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班的人数不一样,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实并不公平,而根据两个班人数的比3∶2来分比较合理。
4、引入课题。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分析推导解题方法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一)初探新知。
要把这筐橘子按3∶2分给1班和2班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分?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1、小组交流后学生动手分配。
引导学生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2、记录分配的过程。
引导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基础。
3、各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分法。
引导学生不断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明确1班占3份,2班占2份。
4、在这次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感受。
(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是3∶2)
设计意图:在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发现6∶4,30∶20……都等于3∶2,巩固了化简比的内容。另外,学生不断地调整每次分配的数量,不断地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3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理解题意
(1)什么是稀释液?怎样配置的?
(2)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学数学书p49例题2,思考:
(1)你从例题2中得哪些信息?
(2)1:4表示什么?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3)你能用画图的方法给同位讲解吗?
(4)方法一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方法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小组展讲
小结:方法一把各部分数的比看作份数关系,先求每一份,然后再求各部分的量;方法二把各部分的比转化成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2填空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8cm,长与宽的比是5:2,长与宽各是多少cm
4一个班,男生比女生人数多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全班有多少人?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4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习: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平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 30 元
买学习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
?
?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5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 计算电费
(1) 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 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 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6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牵引(课件出示)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男生为单位“1”,女生是男生的(),全班是男生的()。
4、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5、女生比男生少(或20%)。
6、男生比女生多(或25%)。
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
二、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出示)
昨天我和王老师合伙买福利**,我出了30元,王老师出了50元,结果我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8000元。我想对半分,各分4000元,王老师说这不公平,你们认为呢?怎么分奖金才合理呢?
三、合作探索,解决矛盾
1、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试看,可以小组内交换意见、讨论想法。
2、说以说你的想法。组织反馈,逐一展示学生解题思路。
3、我们分到的奖金是否合理,该怎样检验?(两个数量和要等于8000,出资的比是3:5或5:3)
4、小结:像这样把8000元**奖金按照出资多少来进行分配的情况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出示课题:比的应用)
四、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教材(1),把一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 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填表完成。
3、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可以怎样分?你会分吗?试着分一分。
学生试做。
4、与同学交流分的方法。分组讨论疑点,并试着在组内解决。
四、交流方法,老师精讲
1、班内交流,老师答疑
三种方法
(1)、方法一:借助表格分。
(2)、方法二:画图
发现橘子总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
140个
140÷(3+2)=28 大班:28×3=84(个)
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140÷(3+2)”?
(3)、方法三: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2、以上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五、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质量比是2: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2、 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602班和603班,两班都是43人。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六、总结评价
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
◎ 比比 bǐbǐ (1) [frequently]∶频频;屡屡 比比上书言得失。——唐·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 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everywhere]∶到处;处处 比比皆是
◎ 比比皆是 bǐbǐ-jiēshì [ubiquitous;can be found everywhere] 比比:到处,处处。形容遍地都是 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红楼梦》 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比比皆是。——明· 陶宗仪《辍耕录》
◎ 比方 bǐfang (1) [analogy]∶譬喻。把不易懂的事物用浅显易懂的话描述出来 比方说吧,A代表1,B代表2,A+B 就是1+2 比方并非等同 (2) [instance]∶用特殊的事物来说明一般的事物 拿钓鱼作比方 (3) [if]∶如果;假使 比方你在现场,该怎么办
◎ 比分 bǐfēn [score] 比赛中双方得分的比较 现在的比分为15-30 请问比分怎样
◎ 比干 Bǐgàn [Bigan] 商代贵族,纣王叔父,官少师。相传因屡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伍子逢殃兮, 比干菹醢。——《楚辞·屈原·涉江》 ◎ 比葫芦画瓢 bǐ húlú huà piáo [imitate;copy mechanically] 比喻照样子模仿
◎ 比划 bǐhuà [gesticulate] 也作比画。用手势示意,尤指讲话时 他边抽烟边比划谈个没完 他比划着讲
◎ 比基尼 bǐjīní [英语 Bikini] 译音。一种女性服装,上身为胸罩,下身是三角裤
◎ 比及 bǐjí [when;by the time] 介词,等到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 比价 bǐjià (1) [parity;price relations] (2) 一种外国货币对另一种外国通货的比率。通常以它们和黄金的交换价值进行对比 (3) 不同商品的价格比率 工农业产品比价
◎ 比肩 bǐjiān [shoulder to shoulder] 并肩,也比喻地位相等 比肩而立。——《汉书·路温舒传》 与同郡陆逊、 卜静等比肩齐声矣。——《三国志·吾粲传》
◎ 比肩而立 bǐjiān'érlì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肩并肩地站立 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战国策·齐策三》
◎ 比肩继踵 bǐjiān-jìzhǒng [cheek-to-jaw;be crowded closely together;crowd against one another;walk shoulder to shoulder and follow in the footsteps of one another] 肩并肩,脚尖接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齐之 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杂下》
◎ 比较 bǐjiào [compare] 对比几种同类事物的异同、高下 把译文和原文比较一下
◎ 比较 bǐjiào [fairly;quite] 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说得比较清楚
◎ 比较级 bǐjiàojí [comparative degree] 在英语中通常用下列方式表示的词:在形容词或副词前加more(如 more natural,more clearly ),或加后缀 -er(newer,sooner )。典型的是指形容词或副词所表示的质、量或关系的增加
◎ 比较语言学 bǐjiào-yǔyánxué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关系和对应情况以及揭示诸语言是否具有共同原始语的方法的学科
◎ 比来 bǐlái [lately;recently] 近来 比来天下奢靡。转相念效。——《三国志·徐邈传》
◎ 比例 bǐlì (1) [proportion;scale] (2) 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比例失调 (3) 指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4) [same example]∶相同的例子 今后有似此比例,皆不许受
◎ 比例尺 bǐlìchǐ (1) [scale]∶表示地图、航海图或平面图上的距离与相应的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一厘米等于一公里;1/250000) (2) [engineer’s scale]∶有几种不同比例刻度的绘图用尺
◎ 比例失调 bǐlì shītiáo [disproportion] 指比例不协调
◎ 比例因子 bǐlì yīnzǐ [factor of proportionality] 若两个量 A 和 B 满足关系式 A=μB 或 B=μA, 则称μ为比例因子
◎ 比量 bǐliang (1) [measure roughly]∶不持尺而大致比划度量 (2) [have a competition]∶较量
◎ 比邻 bǐlín (1) [next-door;neighbour]∶近邻,街坊 跟车站比邻的那个工厂 生女犹得嫁比邻。——唐· 杜甫《兵车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2) [near;next to]∶邻近 融与 鸿豫州里比邻。——《后汉书·孔融传》
◎ 比邻星 bǐlínxīng [a star next to the sun] 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 ◎ 比率 bǐlǜ [percentage;ratio;rate] 比值
◎ 比美 bǐměi [rival] 媲美
◎ 比拟 bǐnǐ (1) [compare;match]∶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 (2) [analogy]∶对比,比较 无法比拟 比拟反差
◎ 比年 bǐnián (1) [every year]∶每年 比年一小聘。——《礼记·王制》 (2) [in recent years]∶近年 比年以来,数陈便宜。——《后汉书·皇甫规传》
◎ 比偶 bǐ’ǒu [antithetic] 对偶 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 比配 bǐpèi [match;suit;go well with] 相称,相配
◎ 比丘 bǐqiū [monk] 和尚。梵语,khiksu的译音 桑门为息心,比丘为行乞。——《魏书·释老志》
◎ 比丘尼 bǐqiūní [梵Bhiksuni;nun] 佛教出家五众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尼姑 ◎ 比热 bǐrè (1) [specific heat] (2) 升高物体温度1度所需要的热量与升高相等质量的水温度1度所需要的热量之比 (3) 1克物质升高温度1°C所需要的以卡为单位的热量
◎ 比如 bǐrú (1) [for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表示下面举例;例如——举例时的发端语 (2) [if]∶假如 比如你要外出,首先得安顿好家务 (3) [that is]∶等于是
◎ 比赛 bǐsài [match;competition;contest] 在竞赛中比较高低 长跑比赛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bǐ shàng bùzú,bǐ xià yǒu yú [fall short of the best but be better than the worst;can pass muster] 指中等水平 这里只讲一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物。——茅盾《雾重庆拾零》
◎ 比试 bǐshì (1) [compete;emulate;match;have a competition]∶较量高下 不信,咱们比试比试 (2) [flourish;imitate]∶舞动 拿长枪比试 (3) [copy;imitate]∶模仿某种动作姿势 他把花布围在腰上,比试起来
◎ 比手画脚 bǐshǒu-huàjiǎo [gesticulate;make lively gestures while talking] 说话的同时用手脚来比画(以使对方理解)。“画”也作划
◎ 比天高 bǐtiāngāo [sky-high] 天一般高地 心比天高
◎ 比武 bǐwǔ [demonstration of and competition in military stills] 比赛武艺
◎ 比翼 bǐyì [fly wing to wing(side by side)] 飞时翅膀挨着翅膀
◎ 比翼鸟 bǐyìniǎo [a pair of lovebirds] 传说中的一种雌雄在一起飞的鸟,比喻恩爱夫妻
◎ 比喻 bǐyù [allegory;comparison;metaphor;figure of speech] 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 比照 bǐzhào (1) [according to;in the light of]∶按照 我们可以比照其它的计划来制定计划 (2) [contrast]∶对照 两相比照
◎ 比值 bǐzhí (1) [specific value;ratio]∶两数相比所得的值 8与2 的比值是4 (2) [ratio]∶一个量除以另一个量所得的商。也叫比率
◎ 比重 bǐzhòng (1) [specific gravity]∶ 一物质的密度与取作标准的某一物质(例如在其最大密度的温度4°C时的纯水)密度之比(两者的密度都是在空气中称重而取得的) (2) [proportion]∶某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 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 比作 bǐzuò [compare] 相比(如为了解释说明的目的);比喻,比拟 将人的牙齿比作珍珠 把他比作神 @光比: 两只用来照明某一被摄对象的灯光,就其产生的总效应来说,它们之间的强度差,就称为光比。
比亚迪 @比亚迪 英文名为“build your dreams(简称‘B Y D’)”,意为“成就你的梦想”。 品牌名称:比亚迪 英文名称:build your dreams
简称:B Y D 总裁:王传福
所属地区:广东深圳 所属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年份:1995 品牌释义:成就你的梦想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应用》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的应用》说课稿1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52页例2和例3——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将例2和例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和渐进,以利于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坚定对知识的感知结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数学课程标准》第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怎样按比例分配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2)、第52页出示复习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先出示自学要求: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2,表示播种小麦和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玉米的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先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简略解决例2
然后让学生汇报:把谁按什么比例分配
4、自学例3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5、比较例2、例3
例2是把总面积100公顷按3:2进行分配,例3是把总棵树按3个班的人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三)、练习
多层次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基础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9: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这个练习用采分散难点,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
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后即时得到巩固。
3、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运用
混凝土,石子、沙和水泥的比是3:2:5,现在有20吨水泥,需要多少石子和沙才能生产出这种合格的混凝土?
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只有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大力提供应用时空,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学生形成技能和对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能力,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全新而又生疏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
(五)、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的应用》说课稿2说教材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的,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关系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3、变成练习
五、本课小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6:8=18:24、7:9=21:27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组成比例的数字为这个比例的项,比例有四个项,分别是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在7:9=21:27中,其中7与27叫做比例的外项,9与21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那么,左边的分母和右边的分子是内项 左边的分子和右边的分母是外项
二 在生活中的应用史料:人体与黄金分割比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通过长时间研究铁锤和铁砧的尺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即10.618的比例最为优美。
德国美学家泽辛把这一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此律的意思是: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即0.618:1=0.382:0.618)。0.618是黄金分割律的比值,它被认为是最美的数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体美在自然美中具有最强的完整性。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赞颂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其实,莎士比亚也许不知道,人体相关各部分之间是符合黄金分割率的,肚脐是黄金分割线的黄金点。在躯干部分,乳房位置的上下长度比;咽喉至头顶和至肚脐之比;膝盖至脚后跟和至肚脐之比等,都是黄金分割数0.618的近似数。如果人体上述部分比例均符合黄金律的话,就显得协调匀称。古希腊断臂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和“海姑娘”阿曼达,其体型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律,美妙绝伦。
科学家和艺术家普遍认为,黄金律是建筑艺术必须遵循的规律。在建筑造型上,人们在高塔的黄金分割点处建楼阁或设计平台,便能使平直单调的塔身变得丰富多彩;而在摩天大楼的黄金分割处布置腰线或装饰物,则可使整个楼群显得雄伟雅致。古代雅典的巴特农神殿,当今世界最高建筑之一的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都是根据黄金分割的原则来建造的。
在日常生活中,最和谐悦目的矩形,如电视屏幕、写字台面、书籍、衣服、门窗等,其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你会因此比例协调而赏心悦目。甚至连火柴盒、国旗的长宽比例设计,都恪守0.618比值。在音乐会上,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是舞台宽度的0.618之处;二胡要获得最佳音色,其“千斤”则须放在琴弦长度的0.618处。最有趣的是,在消费领域中也可妙用0.618这个“黄金数”,获得“物美价廉”的效果。据专家介绍,在同一商品有多个品种、多种价值情况下,将高档价格减去低档价格再乘以0.618,即为挑选商品的首选价格。
体型的标准尺度,以古希腊的艺术珍品「金星女神」为模特儿,具体标准是以肚脐眼为界,向上到头顶的长度是整个身长的0382倍;向下到脚心的长度是整个身长的0618倍。 人体黄金分割因素包括4个方面,即18个“黄金点”,如脐为头顶至脚底之分割点、喉结为头顶至脐分割点、眉间点为发缘点至颏下的分割点等;15个“黄金矩形”,如躯干轮廓、头部轮廓、面部轮廓、口唇轮廓等;6个“黄金指数”,如鼻唇指数是指鼻翼宽度与口裂长之比、唇目指数是指口裂长度与两眼外眦间距之比、唇高指数是指面部中线上下唇红高度之比等;3个“黄金三角”,如外鼻正面观三角、外鼻侧面观三角、鼻根点至两侧口角点组成的三角等。除此之外,近年国内学者陆续发现有关的“黄金分割”数据,如前牙的长宽比、眉间距与内眦间距之比等,均接近“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专家们认为,这些数据的陆续发现不仅表现人体是世界上最美的物体
以上就是关于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全部的内容,包括: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什么、《比的应用》说课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