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一环武侯祠大街,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成都武侯祠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关于武侯祠对联
1、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孤忠
2、讨贼竭忠贞沥胆披肝天下文章惟两表
奇才根静学清心寡欲隆中半策定三分
3、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可作愿为我剪除他族开济清时
4、鹿门学道跪床下不耻下问方得一声聪慧
西蜀施政坐府中非慎不断才使八方肃静
5、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6、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7、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这个策略高出前人许多。反观曹操对地方少数民族惟事武力镇压,屡服屡叛,始终不得安宁,相去很远。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偏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认为“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十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因为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像法家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如诸葛亮抓了孟获不杀,而七擒七纵之,使孟获知道自己远非诸葛亮对手,而感谢其不杀之恩,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消除了他的反侧谋叛之心。以后诸葛亮对南方少数民族又施行了一系列宽大扶助政策,得到他们爱戴,不但不反,反而协助诸葛亮北伐。这个策略高出前人许多。反观曹操对地方少数民族惟事武力镇压,屡服屡叛,始终不得安宁,相去很远。由此可见诸葛亮及后来一些采取攻心战略的人,并不是一些喜欢打仗的人,而是想以战止战,止戈为武,思想高尚的人。 至于下联,实际是驳斥一些人认为诸葛亮是法家的偏面说法。法家主张以严治国,认为“铬金百镒,盗跖不掇”,和儒家不同。儒家治国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刑罚宽严,要根据时代和国情作辩证调节。诸葛亮所以以严治蜀,正如他回答李严所说:“刘璋国弱,自刘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百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十人士,专相自恣,君臣之道,渐以浚替”。可见诸葛亮用重典治蜀,因为前代太宽,故他遵循儒家“世轻世重、宽猛相济”的原则,决不是像法家一味用严。如果不审察时势,而一味用严或用宽,都会带来严重后果,都是错误的。所以赵藩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明良千古”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心。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
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
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诸葛大名垂千古;
元戎小队出郊坰。
兴亡天定三分局;
今古人思五丈原。
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
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持笔,三分岂是偏安。
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布衣引啸足千秋,草庐频顾,卧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
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沈鹤羽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闲时抱膝,梁父成吟,吴宫魏阙半消磨,眷念真王,九洲幸有先皇帝;
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裴注陈书多刺谬,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将相本无种;
帝王自有真。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三代有儒者气象;
诸葛真名士风流。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隐居以求,行义以达;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伊吕允堪俦,若定指挥,岂仅三分兴霸业;
魏吴偏并峙,永怀匡复,犹余两表见臣心。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誓欲龙骧虎视,以扫荡中原,惊风雨,泣鬼神,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时当地裂天崩,求缵承正统,失萧曹,见伊吕,西汉功臣,东汉功臣。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帝本燕人,犹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天府古益州,剧怜五丈荒原,出师遗恨终巴蜀;
汉家旧陵寝,赢得三分正统,望帝归魂拜杜鹃。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驰,愿佑兹蜀部遗黎。
与吴魏为难,此日收场,不过墓门宽几尺;
继高光而起,当年壮志,哪容汉土窄三分。
岷峨望气信葱茏,运启蚕丛,位崇杜宇,历数蛮夷大长,荒服争豪,善国有攸归,待到浊鹿上宾,二祖遥传皇帝统;
高蒋称陵皆僭窃,臭遗彰德,迹溷丹阳,几经风雨消磨,死灰就冷,斯人谁不朽,朅来石牛凭吊,一抔独见汉江山。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时艰每念出师表;
日暮如闻梁父吟。
讨贼竭忠贞,沥胆披肝,天下文章惟两表;
奇才根静学,清心寡欲,隆中半策定三分。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闲时抱膝,梁父成吟,吴宫魏阙半消磨,眷念真王,九洲幸有先皇帝;
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裴注陈书多刺谬,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三分天下四川地;
六出祁山五丈原。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将相本无种;
帝王自有真。
已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三代有儒者气象;
诸葛真名士风流。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隐居以求,行义以达;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伊吕允堪俦,若定指挥,岂仅三分兴霸业;
魏吴偏并峙,永怀匡复,犹余两表见臣心。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此老不攻画,不善书,不经杂诗,压倒蜀吴魏中几多伪士;
其人可托孤,可寄命,可临大节,算来夏商周后一个纯臣。
誓欲龙骧虎视,以扫荡中原,惊风雨,泣鬼神,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时当地裂天崩,求缵承正统,失萧曹,见伊吕,西汉功臣,东汉功臣。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帝本燕人,犹向乡祠崇百祀;
蜀为正统,漫言天下尚三分。
天府古益州,剧怜五丈荒原,出师遗恨终巴蜀;
汉家旧陵寝,赢得三分正统,望帝归魂拜杜鹃。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驰,愿佑兹蜀部遗黎。
与吴魏为难,此日收场,不过墓门宽几尺;
继高光而起,当年壮志,哪容汉土窄三分。
岷峨望气信葱茏,运启蚕丛,位崇杜宇,历数蛮夷大长,荒服争豪,善国有攸归,待到浊鹿上宾,二祖遥传皇帝统;
高蒋称陵皆僭窃,臭遗彰德,迹溷丹阳,几经风雨消磨,死灰就冷,斯人谁不朽,朅来石牛凭吊,一抔独见汉江山。
一诗二表三分鼎;
万古千秋五丈原。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已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时艰每念出师表;
日暮如闻梁父吟。
讨贼竭忠贞,沥胆披肝,天下文章惟两表;
奇才根静学,清心寡欲,隆中半策定三分。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一番晤对古今情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成都武侯祠正大门处并无任何对联。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
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不幸身亡。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修建背景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
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灵柩运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称惠陵。而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所以在同时期,就有了汉昭烈庙诞生。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成都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合并一处。
建筑历史
公元223年始修建刘备陵寝。
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
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现分文物区(三国历史遗迹区)、园林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成都武侯祠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以上就是关于成都武侯祠的对联对诸葛亮是怎么评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成都武侯祠的对联对诸葛亮是怎么评价的、高分求,武侯祠有副对联,自古知兵非好战...下句、下文中武侯祠对联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