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大师书法师从何处

再的笔顺2023-04-30  19

启功书法师承来自唐代楷书,如欧阳询、柳公权等,虽然用笔“笔笔中锋 ”,参悟篆籀笔法,肥瘦结合,但点划撇捺千篇一律,结体呈单调程式。“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启功书法中却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点、横、撇、捺,他把书法的表现力弱化为泛泛的 “美观”。历来书法重视 “取法乎上”,启功书法未能上溯魏晋,更缺乏金石秦篆汉隶的陶冶。虽然他重视传统技法功夫,但对书法作为心灵、境界的表现艺术来说,他只是很好的 “字匠 ”,入能品、工品,但难入神品、逸品。

启体用笔的程式化,使得书法简单机械,不是自由性灵的表达,因此显得 “浅显”。从境界气象论之,启功书法没有达到古代书法大家的水准,虽然他书法中一些文人气获得一些人的尊重,但中国书法的境界内涵远远不止于此。启功书法整齐好看,但笔法不“古”,多法度少意趣。用笔限于单调的 “流”、“丽”、“妍”、“滑”,而不知道书法用笔取“涩势”的重要性,得书法之“妍”少得书法之“质”。启功书法上下连接是 “做”出来的,字之轴心直线而贯,近似算子,他的章法也有致命的弱点,未通 “行气 ”之理,这一点难为一般人察觉。王羲之说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因为他是写字,而不是作为自由性灵感情的表达的层面对待书法艺术。陈振濂指出 “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泄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它的基点是审美而不是实用性;它的表现形态是包含着情、意、境、趣等丰富内容的凝练抽象形式的确立,而不是整齐、均匀、划一等一般美的实用工具式的格局”。由此观启功书法,其实用性盖过艺术性。

‍‍

何绍基的书法,以篆、隶为其根基与内质,他于北碑最喜爱的是《张黑女墓志》,具有汉隶的遗意,他于唐碑最尊崇的是颜体,而颜体又是以篆籀笔法为其筋骨的。其早年因喜法《张黑女墓志》和欧阳通《道因法师碑》,故其用笔多方,后效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等,用笔转而趋圆,晚年更喜作篆,真、行书用笔更多篆籀意,而其隶书亦多有圆厚之力感。他曾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嫒叟自评》)又说:“有唐一代,书家林立。然意兼篆、分,涵抱万有,则前惟渤海(欧阳询),后惟鲁公(颜真卿),非虞、褚诸公所能颉颃也。此论非深于篆、分、真、草源流本末者固不能信。”(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集》)从其自评中可知其书取源之主张,从其论唐书之语中可知其所崇奉之典范为意兼篆、隶者,故他对欧(兼隶)、颜(兼篆)推崇备至。其晚年书以篆意强其骨,以隶意开其势,融合欧、颜及北朝碑、志,南朝刻石《瘗鹤铭》等,所见、所学尽流于笔下,独创一家面目。这是其真、行书演化的大概脉络。

从书体来说,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从年龄阶段来说,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

‍‍

行书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如下:

一、大小问题:书写中字的大小遵循因字赋形之理,令大者自大,小者自小;一般笔画多者如上中下、左中右的字用笔轻,独体字、包围型字写小、笔画该粗则粗。

二、位置问题:前一字写完,看下方留白承上一笔势,启下一字点画,即下一字当在上一字的布白处书写,一般左右结构字宽,上下结构字长,独体字小而墨重,阴阳互补,见招拆招!

三、启承关系:上字收笔为下字蓄势,收笔调锋即为下一字的落笔找好了位置,宁有犬牙交错之态亦勿逐字堆砌,可使气贯!

四、行间虚实:右一行写完时,谨慎写左一行,左行数个字既收上下虚实影响也受右行蓄势影响。要象唱歌有顿挫、节奏一样学会书写字段,右字段行重到轻,左字段可由轻到重,一个字段一个字段的书写,每个字段就是一组单元。

注意事项

无论二王笔法还是篆籀笔法、都不要迷信笔笔中锋!笔锋入纸借力方式、学会侧转中调峰书写、表达才是要务!一切为书写服务。因此要落笔谨慎、行笔迅速(转、折时慢)、最后一笔收势也要慢,慢是蓄势为启下一字!

文化的反叛,元朝为何摒弃宋朝尚意书风?

木于舟

2019年08月30日 ·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鲜于枢曾在自己的论书文章中明确指出:

草书笔法至山谷乃大坏不复理!

黄山谷,世人自然熟悉,宋代尚意书风的开拓者之一,既工行楷,也精草体,其用笔变化无端,神鬼莫测,跻身四家之列。至鲜于枢,学书者都曾耳闻,却未必了解。

喜欢赵孟頫的朋友,都应该见过赵孟頫所说那句: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甚远,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尔。

想来,这样一位被赵孟頫给予高度评价的书家,定然不会无端贬低苏黄之学,我们今日就从鲜于枢的角度出发,聊一聊宋元书风的差异。

书法,从广义来说是一种大众审美,但从狭义来说,乃为个人审美。这并不冲突,也不矛盾,因书法有一定的审美标准和练习标准。标准之上下,乃为好坏之分界,此为大众;均在标准之上,则由个人喜好。

鲜于枢所言黄山谷大坏笔法之观点,现在来看是有些荒唐的,但就当时而言,旧时苏黄笔下之意犹如今日民间口中之“丑”,此言绝非信口,乃时人记之。故鲜于枢隔朝非议,信可有也。然,欲窥伯机之言,当先知其笔。

鲜于枢主要以二王笔法为主,少参李北海,米芾笔意,是比较正统的二王书风。

从水平上说,鲜于枢笔法非常规矩,用笔全以骨力胜,但少姿态变化,略显俗气。当然,这也只是今下观点,元朝时,善书者当称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几位,为时人共举。反观我们今日比较推崇的杨维桢,在当时只算一股野逸风流,不入时人法眼。

至于其草书笔法,主要以二王怀素为主,此幅作品偏向怀素。确实如赵孟頫所言,草书胜他甚多,笔法圆劲,少露锋芒,虽肆意,却不失规矩,其墨色变化中还可见一股磅礴之气,应该算的上是鲜于枢的一幅精品。

至于《进学解》相对二王草书笔法偏多,一看就是《十七帖》的底子,偶尔掺杂怀素之法,从某些细节来看,甚至有些用笔痕迹明显受过孙过庭影响。

综合来看,几乎全出二王体系。

书法分韵、法、意、态。元朝中后期,乃为“明清态”之萌芽阶段,从南宋开始到元初期,又为“反宋意”之阶段,因宋亡国,所以其书风也并不受后人欢迎。

所以,鲜于枢批评黄山谷之笔法,一为“时也”。

其二位“命”,我曾在专栏解释过两大笔法体系,二王“一拓直下”,鲁公“篆籀笔法”,这两种笔法体系组成了整个笔法系统。

其中在讲到“篆籀笔法”时,曾说过,“意”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篆籀笔法”的应用。

在笔法逻辑中,篆籀笔法会直接影响“字形字态”“运笔速度”“章法韵律”,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没有颜真卿,没有把二种笔法结合的杨凝式,就没有宋朝的尚意书风。

逻辑就不细说了,专栏里都说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我们记住结论就好了。

之所以说鲜于枢批评黄山谷,其二是“命”,就是他对篆籀笔法“作用”的一种忽视。刚才说过,鲜于枢是比较纯正的二王书风,但也并非不懂篆籀笔法,比如其学怀素,就是篆籀笔法。

只不过鲜于枢的篆籀笔法,没变通,也就是说他只是单纯的学怀素,而非拓展笔法的逻辑。

原因跟第一点相同,就是“时运”。从南宋开始到元朝初期,是抗拒“意”的。书法家若想抗拒宋时书风,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论,而非只在嘴上抗议。

方法论是什么呢?

回归晋人,回归二王!代表人物就是赵孟頫。

从当时诸位名家的取法来看,几乎都是学的二王体系,即便参考唐人,也是二王体系一路的唐人。

所以在对笔法的认知上,鲜于枢看不到黄庭坚所拓展的那一层。

黄庭坚也学二王怀素,且为深入学习,以之为宗,这跟鲜于枢没什么区别。关键在于黄庭坚去研究了笔法的逻辑,知晓篆籀笔法对“象”起到的决定作用,然后才从篆籀笔法中,悟到自然之象。

要说是天赋差异,鲜于枢也是饱学之士,字中用笔变化也偶有叫绝之处,二者定然相差不至如此悬殊。

所以,只能从时代上找原因,宋朝初是一个文化包容的时代,而元朝初是一个文化反叛的时代,学习同样的东西,深度定然会有差异。

从整体时代来看,宋朝书风丰富,明面上有“尚意”的宋四家,私下却有李建中、薛绍彭、赵佶等人。

但从元朝来看,整个元朝初期的书坛,似乎都是都由“赵孟頫”一人扛起。同时期鲜于枢,草书虽胜,但行书也有赵孟頫的影子,而邓文原只有章草稍显,行书中赵孟頫的影子要更多。康里巎巎虽然学赵孟頫不多,但成就主要在小草,比较单一,没有赵孟頫博学。

这也就是“偏见”的最根本原因。

文化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活鱼之水,清浊不同,鱼亦异焉。

鲜于枢批判黄庭坚“大坏笔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时风的盲目,虽然此论在当时或无人反驳,但却无法得到历史的验证,只能说:时也,命也。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哪一些书法常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文稿中的一些字使用了草书。平时的行书,楷书基本没有笔画上面的减少,如兰亭述。而祭侄文稿中保留了很多楷书字体。比如第一行的元年,次,悟,吉,庚等等。祭侄文稿比兰亭述减少的笔画还要多,它的书写速度比较快。

采用的草字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进行笔画的减少。有一些字只是留住了楷书的基本框架。相近的两笔变成一笔,比如第一行的为,月。有一些是减去了笔画,比如第二行的朔,左边省去了一点。节省笔画是行书楷书变成草书的一大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借笔。被借走的笔画既是一个部首的一部分,也是另一个部首的一部分。有一些是借牵丝。

第三种办法是取半。也就是各种笔画省去一半。有的字直接偏旁就省去了一半。

第四种办法是,直接用某个笔画或者草书符号表示偏旁部首。比如用一点代表日,用口代表日等等。

第二,在这个帖子中,半行半草的字出现的次数挺多。比如第一行的乾,第二行的曰是个草字。第三行的使中间用一横来表示框。诸的右下部分用一行来代替框,这也是草字。

第四行的轻和车也是草字,都,尉,县,都是半行半草的字,第五行的侯是个草字,在书写方法上和行书比较类似。祭是用草书来写行书,而且笔画都是圆润婉转的。第六行的侄是草字。第十一行的受用一行来代替平宝盖。有很多草字和简化字差不多。第十七行的赎右边中间的平目旁用一行来代替。第十九行的河是一个草字。有意在其中,神似形不似的妙处。

在祭侄文稿当中,虽然有出现部分草书,但也和行书,楷书比较接近,形成风格上的统一。

第三,这篇文稿当中的圆笔用的最多,同时兼顾了其他的方法。而且,枯笔的使用显得苍井有力,不轻浮。圆笔虽圆却显得遒劲有力。

颜体之所以圆体字比较多,是因为当时的书碑作品比较多。同时,颜真卿在写字的时候也是方圆具备。存在一些方笔的字,在夹角小的地方存在硬折,直的笔画是在弯曲中求变。

祭侄文稿的怒气贯穿全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当中的血脉,作品之间的笔画遥相呼应,气势顺遂。

欧阳中石是之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课程是书法教育,在文学界也有有一番作为,他擅长书法还精通京剧和逻辑学,为培育国家人才做出了贡献,是让人尊敬的老师!其实欧阳中石本身还是很厉害的,并且作品在同代人当中算是比较优越的级别。所以千万不要误认为大师没有功夫哦!是不敬的。只是在近年由于大师年事已高,身体能力都不同以往,何况在他名气甚高的时候自己都承认过对于一些求书法的人,的确是有一些作品是应付的。过于匆忙书写完导致了一些字体上有待考究,也没有经过细心处理。生前临近八十,也就不再过度追求完美,却更加享受起时光来,所有有一些失责作品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整体上来评价欧阳中石也还是有不输其他人的地方。

但在这次被批过程中,还是有不在少数的网友是支持态度,在少数的批评者当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网友不恰当的说法,甚至将其与丑书加以比较。如果从专业的书法角度来看中石先生的书法确实含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样子。但是也还是可以参照一下中石先生的行书草书等作品,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字里行间也还是有值得赞美的地方。毕竟人无完人嘛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中石先生的这点弊病就去否认他在学识上的成就,毕竟大师教过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如今大有作为的更是数不胜数。欧阳中石已经遗憾离世,出殡当天有许多大师教过的学生纷纷到场送别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还要看到这些不雅的说法,一定也非常悲痛。我们不妨多看看欧阳中石优秀的教育方面,去学会赞美别人,并且当代著名田英章、卢中南都是大师的学生,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领军楷模。

以上就是关于启功大师书法师从何处全部的内容,包括:启功大师书法师从何处、何绍基的书法具有哪些特征、行书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321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