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是句俗语,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供奉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
2、出自《集俗语竹枝词》作者不明,或许为古人收集某一些细碎的言论而作成的这首诗歌: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死对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3、释意:这首《竹枝词》是集民间俗语而成的。意思是说在公门里做事(做官)的人,在公门里要好好修行,行事只要公道端正,即使半夜有人敲门,问心无愧,一点也不惊。一个人在世,为善为恶,到头来总是有报应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拼音 jǔ tóu sān chǐ yǒu shén míng ,注音 ㄐㄩˇ ㄊㄡˊ ㄙㄢ ㄔˇ ㄧㄡˇ ㄕㄣˊ ㄇㄧㄥˊ。(谚语)传说中每个人头上三尺处都有神明鉴察著,「举头三尺有神明」用来劝人不可做亏心事。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拒赠:“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典故:
清朝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为什么叶存仁说“不畏人知畏己知”
这说明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因此,他“不畏人知畏己知”。
我们经常会听到“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话,这句话是让我们时刻保持自己的良知、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不要做错误的事,人在做,人在看。这句话教导人们要做一个端端正正的人,不要做一些偷鸡摸狗,违背良心的事情。为什么古人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有什么出处吗?
“举头三尺有神明”是出自清代一位比较清廉、正直的官员叶存仁写的一首诗。古代的人们经常会到寺庙里面许愿,在许愿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诚心,要把自己的诚心让神看到。如果自己的内心不够纯洁、虔诚的话,神是不会让你的愿望实现的。这句话的原意是让人们对待神的时候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用自己真诚的内心去感化神明。
后来这句话的意思也出现了延伸,意思就是人们在做自己各种各样的行为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然神明就会看到,然后责罚自己。这句话对于古代是非常适用的,因为古代的人相信神明的,遇到干旱、涝灾时候当时的皇帝也会检讨自己的行为,看看是不是自己做了错事惹怒了神明。
这句话的目的旨在让人们保持良好的行为,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是被神明看到,让自己不要去做一些错事、坏事。让自己清楚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举止都能够端正。当然,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行为举止都能让自己、让别人满意。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出自清代的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趁夜晚用一叶扁舟送来临别馈赠,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拒赠: 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
扩展资料
典故:
清代叶存仁任官三十多年。当他离开时,他的下属坚持要说再见,但船被耽搁了。叶存仁很困惑。当月亮很高的时候,一艘船来了。这是他的下属送给他的临别礼物,他故意等到深夜,以避开人们的目光。
叶存仁立即写了一首诗:“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绝礼貌地离开。
这说明叶存仁懂得荣辱,谈自爱。一个有自尊和自信的人有很强的荣誉感和耻辱感。他可以用正确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任何损害自己名誉和形象的事情。因此,他“不畏人知畏己知”。
原意
古代人因为信仰神灵,如果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会到相应的祭庙中叩拜。这里举是指向上的意思,
指你虔诚祈祷时的对象。原意是指神明在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以恭奉的心态虔诚祈祷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
引申义
后来形成具有普遍性的一种引申义,即:神明就在人们的周围,所以后来又有了“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说法。意思是说,人对自然社会应当有敬畏之心,不可胡作非为;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一种体现。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增广贤文》中提到:“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劝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隐瞒真实情况,你头顶上就有神灵在看着你。
扩展资料:
《增广贤文》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增广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增广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增广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参考资料:
这句话是一个组合的俗语。
据考证,“人在做,天在看”,就是一民间俗语。一方面,警告坏人,“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另一方面,鼓励好人,“善有善报”,因果循环终有时。
天就是三重天。
一重天是道德之天,有话叫天地良心,还有说法叫天良。
二重天是法律之天,日月经天,谁能经天?经天的是法律。
三重天是百姓之天,百姓是天,百姓是地。
中国古代的人们都信奉神灵,不仅在家中都供奉神像,人们还认为处处有神灵,所以白天有日游神,夜晚有夜游神,他们平均分管十二个时辰,白天日游神就下凡巡游记录人间百态,夜晚夜游神就接替日游神的工作继续书写看见的善恶。因为他们身负重任,所以他们的居住之地也不可能距离人世间过于遥远,因此离地三尺就是属于他们的长居之所,以便更好地记录下瞬间的人间善恶,这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来源。
宋朝的诗人王日休在《龙舒净土文》中抒发: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做了坏事,不管隐藏的多么深,最后也逃不过法律的制裁。
以上就是关于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 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简述全部的内容,包括: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 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意思简述、头上三尺有神明什么意思、为什么古人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有什么出处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