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的民族和中国的内蒙古有区别吗

现金比率2023-04-30  25

是一个民族,文字相同,语言发音有差异。

蒙古国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语言是蒙语,和中国内蒙古属于同族,语言存在差异。

蒙古国人口为294万人(2013年),喀尔喀蒙古族约占全国人口的82%,此外还有4%哈萨克人和14%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以蒙语为主。

蒙古族(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人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自称。清初,达斡尔族及其居住地区被称作“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满语,意黑貂部)。康熙六年(1667年),《清圣祖实录》开始记载为“打虎儿”,此后在我国史籍中常以“达呼尔”、“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儿”、“达乌儿”等音译出现。各种不同音译写法,都指的是达斡尔族的这一族称。

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反映达斡尔族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的独特的词汇,特别是在狩猎、渔业、畜牧业、农业、烟草业,以及野生动植物方面的词汇,更为详细;17世纪中叶以前,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外兴安岭以南、东起牛满江(今俄罗斯境内布列亚河) ,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这个地区,辽、金、元、明各朝代都行使过管辖权,设置过机构。

达斡尔族的屯落多数建在依山傍水的向阳之地,这同达斡尔人多种经营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不开。背靠山岗是为了防风朝阳温暖,对人体有益,住在靠山地区便于狩猎、采伐木材和砍取烧柴;临近江河可以捕鱼 ,河谷平原水草丰美有利于饲养牲畜,江河套子里生长茂密的柳条,可割取编制篱笆。山脚下的丘陵地带,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庄稼。这种自然环境为达斡尔人农、牧、林、渔、猎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达斡尔族素重礼仪,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重大礼仪,如婚礼、葬礼、节庆、祭敖包、祭族谱及萨满教的各种宗教礼仪等。

达斡尔族的族称族源

一、族称

“达斡尔”一词是达斡尔族自称。清初,达斡尔族及其居住地区被称作“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满语,意黑貂部)。康熙六年(1667年),《清圣祖实录》开始记载为“打虎儿”, 此后 在我国史籍中常以“达呼尔”、“达古里”、“达呼里”、“达古儿”、“达乌儿”等音译 出现。各种不同音译写法,都指的是达斡尔族的这一族称。

中华民国时期,当时的执政者只承认汉、满、蒙古、回、藏等民族,达斡尔族被纳入蒙 古族之内。

1949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份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1956年4月,国家正式确认达斡尔族为中国的一个单一少数民族,并统一书写为“达斡尔”。

二、族源

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民间有许多传说,从清代道光年间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期,一些达 斡尔族知识分子著书立说,探索本民族的族源问题。在《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族源问题分列有下几种论点:隋唐年间黑水国的后人;唐代室韦部或室韦部中某一部(达(女户))的后人;辽代契丹人的后裔;宋元年间塔塔儿部或其中的“白鞑靼”的后人;与蒙古族同源。

中外史学家及本民族学者对于达斡尔族族源问题的论述可归纳为:隋唐时期室韦部的遗人;辽代契丹人的后裔;蒙古族的分支等。

持室韦部遗人观点者认为,17世纪以前达斡尔人分布在黑龙江以北及精奇里江河谷,是隋唐时期室韦部分部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以此推断达斡尔族与隋唐时期的室韦某些部落有渊源关系。

持契丹后裔说者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迁到黑龙江以北地区。主要论据是:契丹族的历史变迁与达斡尔族的历史传说相吻合;契丹语与达斡尔语有很多相同词汇;其生产生活方式较为接近,如定居、从事农牧猎渔等各种生产、能 建造房屋、修筑城堡和制作大轮车等,习俗方面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凿冰捕鱼、放鹰捕猎、击曲棍球等,达斡尔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古代契丹人的传统习惯。史学界持这种观点的人较多,论据也比较充分。

持蒙古分支观点者认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有很多相同相近之处,尤其是《蒙古秘史》中的一些古老词汇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消失,而在达斡尔语中仍然保 留着,因此达斡尔人应是蒙古的一个分支。

对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尚未统一定论,有待于学术界继续研究探讨和考证。

达斡尔族的民族语言

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达斡尔语中有许多与蒙古语族语言,特别是蒙古语相同的语言成分和特征,又和满洲通古斯语族语言有某些同源成分或语词借用,因此,关于达斡尔语的系属问题,过去曾有不同的看法。经过语言学工作者们的多次调查和深入研究,认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同源,在语音或语义上有一定的变化,但保持对应的词占调查搜集词汇的50%以上,而与满洲通古斯语族语言和词汇相同相近的只有5%左右。同时,达斡尔 语也具有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特点。在达斡尔语与蒙古语的同源词比较中,音、义完全相同的词为数较少,而绝大部分同源词在语音和词义方面有着错综复杂的差异和不同。在同源词中 ,有一部分词由于在语音方面发生了增音、减音、转化及换位而使语音差异较大。因此,确定达斡尔语是蒙古语族的一个独立的语言。

达斡尔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在对《蒙古秘史》的语言研究中,发现达斡尔语与13世纪 的蒙古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宽阔,古蒙古语和达 斡尔语为“阿乌”;他,古蒙古语和达斡尔语为“印” ;多,古蒙古语和达斡尔语为“巴然”。达斡尔语与古蒙古语的这种相同相近的关系,表明达斡尔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同时,许多 达斡尔语词汇与古蒙古语以及现代蒙古语词汇的不同之处,亦表明达斡尔语已从古代的语言得到了变化和发展。

达斡尔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反映达斡尔族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风俗习 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的独特的词汇,特别是在狩猎、渔业、畜牧业、农业、烟草业,以及野 生动植物方面的词汇,更为详细。例如,对于牛的性别和年龄的名词有:“胡库如”,牛 ;“ 乌涅”,母牛;“巴格”,种公牛;“托库力”,牛犊;“额日格勒”,公牛;“依腾”,二岁牛;“刮农”,三岁牛;“管今”,三岁母牛等。对于马的毛色的叫法有20多种。达 斡尔语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词汇。这些借词包括由汉语、满洲通古斯语和其他语言而来的借词。就汉语借词来说,也有早期借词和近期借词之分。少数汉语借词已 经融 入达斡尔语之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了,像清明节的寒食,达斡尔语为“寒希” ,饺子的扁食,达斡尔语为“扁西”,落花生,达斡尔语为“落库山”等。一些近期借词, 有着与汉语很对应的语音,像砂糖和泛指所有糖,达斡尔语为“撒腾”。皮箱,达斡尔语为 “(皮(王仓)”等。达斡尔语也有一些从满洲通古斯语中的 借词,像满洲语兵为“绰哦哈”,达斡尔语为“绰阿戈”。满洲语大臣为“阿莫班”,达斡 尔语为“安本”,满洲语上奏为“卧西莫布”,达斡尔语为“卧新布”。

蒙古族别称:蒙古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是东亚及中亚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国。全球蒙古族人口约为一千万人,其中六百万人居住在中国大陆境内,其余的分布于蒙古国以及俄罗斯。

于中国大陆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于内蒙古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外东北三省也有大量分布,而在俄罗斯的则主要居住于布里亚特和卡尔梅克。 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扩展资料: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现今中国境内,有约5,981,840人(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国蒙古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于华北和中国东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为蒙古族集中地,蒙古族在中国其他省份均有分布,其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占有较大比重。鄂温克族(2万7千人)和土族(24万人)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国的总人口大约有300万人(2014年),其中80%是喀尔喀蒙古人。蒙古国97%以上的人口属于蒙古族,接近50%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乌兰巴托。

俄罗斯有大约90万蒙古人,其中西伯利亚布里亚特蒙古人(约40万人)、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17万和杜尔伯特(Dörbed))。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 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 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 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 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 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一、语言不同

1、蒙古人: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用者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中国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还在使用以往的传统蒙古文。

2、满人: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宋、金时代,女真人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早期女真文字是从汉字脱胎出来的表词音节文字,但久已失传。

二、饮食不同

1、蒙古人:蒙古人传统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

2、满人:食品极富特色,历来有满点汉菜之说。最能代表满、汉族饮食文化交融的莫过于满汉全席。其菜肴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其中山珍如猴头菌、熊掌、人参、鹿茸等大都是来自东北地区,它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

三、 住房不同

1、蒙古人: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

2、满人:满族的住房,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室内一般有西、中、东三间,西间称西上屋,中间是厨房,东间称东下屋,大门朝南。

如两间正房,外屋是厨房,安置锅灶。里屋有三铺炕,西炕为贵,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北炕为大,南炕为小。家中来客住西炕,家中长辈多住北炕,小辈可住南炕。满族盖房多开南窗和西窗,冬暖夏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族

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传奇色彩的民族。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蒙古族形成了许多自己独特的文化,草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文化又包含些什么特点呢?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

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实和丰富祖国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宝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3个阶段

蒙古语: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国、蒙古和苏联3个国家。

中国境内的蒙古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

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有:在语音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

在形态学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形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形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都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

在结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各种状语在句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蒙古语族:阿尔泰语系的语族语言之一。

来自原始蒙古语或原始共同蒙古语。

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苏联和阿富汗等国家,其中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请种最多,使用人口也占绝对多数。

蒙古语族中包括各种民族语言,目前国内外蒙古语学者对于蒙古语族语言的划分持有不同的观点,存在着多划与少划的分歧意见。

多数学者认为,蒙古语族语言应该划分为蒙古语、达斡尔语、莫戈勒语、蒙古尔(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和东部裕固语,蒙古语族诸语言中,共同成分较多,特殊成分较少。

基本词汇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是语音形式有差别、但有一定的语音对应规律,其语法形式多数也是共同的,句子结构大同小异。

古蒙古语:通常将十六世纪末叶或十七世纪初叶以前的蒙古语,称作古蒙古语。

大致可分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十三世纪以前为第一个阶段;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末叶,或十七世纪初叶为第二个阶段。

古蒙古语的主要特征是:词首保持着清唇音φ和ph,在第一阶段里为φ,到第二阶段时演变为ph这两个辅音在现代蒙古语中已经全部消失。

古蒙古语词中两个不同的元音之间保持着浊辅音和g,在现代蒙古语中也完全消失,其间相隔的两个不同的元音,逐渐同化为一个长元音。

词首音节里的元音i,在现代蒙古语中分别演变为a、o等元音。

古蒙古语中有许多古词语、回纥语、粟特语、波斯语、希腊语、梵语、藏语和汉语等借词,与现代蒙古语的词汇差别较大。

古蒙古语有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与现代蒙古语有差别,但比语音和词汇的差别要小得多。

蒙古语方言:共同蒙古语在不同的地域上的地方变体。

十三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的时候,蒙古语言基本上是统一的。

后来,由于蒙古人分散在横跨欧亚两洲的广大疆土上,随着蒙古汗国的瓦解,各地蒙古人来往日益减少,统一的蒙古语便开始分化,逐渐形成蒙古语的各个地方方言。

根据现代蒙古语的历史发展及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的差异程度,可以概括地划分为西部(卫拉特)方言(包括准格尔土语群、科布多土语群、伏尔加土语群)、北部(布里亚特)方言(包括东部、西部和南部及色楞格土语群)、中部(内蒙古·喀尔喀)方言(包括察哈尔土语群、鄂尔多斯土语群、科尔沁土语群、巴尔虎土语群、喀尔喀土语群、霍特盖特喀尔喀土语群)。

此外,有些蒙古语学者认为,可将中部方言划分为内蒙古方言和喀尔喀方言。

蒙古语基础方言:形成与发展现代蒙古民族共同语(或标准语)的方言。

在现代蒙古语诸方言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

一般地说,蒙古民族共同语是以基础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为源泉,日趋丰富、完善和精炼,沿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的。

因此,基础方言对丰富与发展现代蒙古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发展与建立蒙古民族共同语,实现语言规范化,于1980年正式确定中国蒙古语的中部方言为基础方言。

蒙古语标准音:规范与发展中国现代蒙古语普通话的标准语音。

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0年3月31日批准,以察哈尔语音为现代蒙古语的标准音。

察哈尔语音作为标准音的客观基础和社会条件是:察哈尔语音与现代蒙古书面语语音基本相同,察哈尔语音在蒙古语各方言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察哈尔语音富有充分的表达力;清晰易懂,流畅悦耳、影响大、声望高。

自治区蒙古语广播语言、舞台语言、**语言和教学语言等,都已经以察哈尔语音为标准进行规范。

现在察哈尔话已经成为自治区推广的蒙古语普通话,以此为基础实现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对于促进民族共同语的健康发展、进一步繁荣民族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蒙古书面语;随着蒙古族社会的发展,回纥蒙古文的产生,便逐渐形成蒙古书面语。

蒙古书面语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历史时期,从十三世纪初至十六世纪末为第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蒙古书面语的字母形式、书写形体、基本上沿用回纥文字母、正字法混乱,词汇和语法形式比较占老,使用范围有限。

从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为第二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由于蒙古语各种巨著的出现、佛经的大量翻译,使蒙古书面语得到迅速的发展,字母形式和书写体起了重大变化,正字法趋于完善,文字体系基本定型。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为第三个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蒙古书面语得到空前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发展繁荣的同时,正向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为弘扬蒙古民族文化,振兴中华发挥着重要的交际作用。

蒙古语音标:学对使用现行蒙古文和推广蒙古语标准音的一种辅助工具,是在察哈尔语音基础上制订的。

它的用途是给现行蒙古文(蒙古书面语)“正音”,使书面语语音与口语一致起来,实现蒙古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建立起民族共同语。

蒙古语音标采用了22个拉丁字母,加上2个双标字母和5个附加符号字母,共有29个音标。

其中包括7个元音音标、22个辅音音标,长远远音以aa、ee、ii、oo、uu、00、uu、标音、复合元音以ai、ei、oi、ui、ui标音。

汉语借词知、蚩、诗、思、儿等,

蒙古语与鄂温克语不一样。中国、蒙古境内的鄂温克语掺有许多汉语、蒙古语、满语借词。

鄂温克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语、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汉文。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主要使用者是蒙古族,主要地区分布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部分地区。蒙古语是古老的民族语言之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国家,中国境内的蒙古语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

以上就是关于蒙古国的民族和中国的内蒙古有区别吗全部的内容,包括:蒙古国的民族和中国的内蒙古有区别吗、比较达斡尔族和蒙古族的地域,语言,服饰,婚姻,饮食,建筑,节日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蒙古族又被称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317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