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来由

ping值2023-04-29  26

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即墨县志]卷一“岛屿”条目中记载,“青岛,县西南百里”。是说“青岛”位于即墨县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脉络图”和“七乡村庄图”中都标注有这个海中岛屿。[胶澳志]还明确地说:“青岛,在青岛湾内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耸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岛”。

从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胶澳志]中说:“青岛村,初为渔舟聚集之所,旧有居民三,四户,大都以渔为业。”青岛村地处“青岛”的对岸,为什么叫青岛村,未见记述,但从我国地名命名的特点来分析,是不是可以说青岛村是以近“青岛”得名的,青岛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岛命名了。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调派登洲镇总兵章高元移驻胶澳。建总兵衙门于青岛村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国侵占的前半年多,胶澳镇的商贸店铺已达60余家,成为一个繁华的小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1898年3月6日,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据[胶洲湾]一书记载,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岛”这个名称命名胶澳租借地的新市区为青岛,范围也只有现市南区和市北区的一部分,青岛也只是整个胶澳租界地中的一个区。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此后,尽管所辖范围时有变迁,但青岛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青岛市辖范围一万余平方公里,计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即墨,平度,胶洲,胶南,莱西五市。

可见“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岛的发展历程。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

1919年,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

1929年7月,国民党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一,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万人;五市(县级)4853万人。

名称的由来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

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扩展资料:

青岛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2、地质特征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3、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4、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5、水文

青岛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市北区历史

清朝前的历史

西周时代,市北区属东夷地。 春秋战国时期,市北区地域属齐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市北区属琅琊郡。 市北区

西汉时期,市北区属不其县辖域。 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后的41年,市北区属长广县。 从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起,至明末,市北区境域一直属即墨县。

清朝后的历史

清末,市北区境域属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 1891年6月14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允准在胶州湾设防,青岛建置。随青岛的建置,市北区才有了建置的基础和条件。最早组成市北区的5个村子是大鲍岛村、小鲍岛村、孟家沟村、杨家村、扫帚滩村。 1900年,德国侵占胶澳时期,德国当局把租界分为内界和外界两大区,大鲍岛、小鲍岛、孟家沟、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等,属青岛内界区域。1901年,台东镇已初具规模。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本将占领区划分为青岛区和李村区。当时,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区。 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胶澳后,将青岛市内划分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台西镇,其他各地均称乡区。市北区地域属青岛市街。同年,将台东镇改为台东区,台东区正式建置。 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南京政府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区,市北区属第二区,台东区属第四区。 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青岛特别市将市区划分为7个直辖区和3个行政办事处。市北区和台东镇均属直辖区。 市北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青岛市政府于1946年3月17日,将全市划为12个区,在其中的4个市区中,正式使用了“市北区”这个名称,这应属市北区建置之初。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实行警保统一,将青岛市划分为6个市区和6个乡区。市北、台东两区在市区之中。 1949年5月,在莱阳县建立台东分区军政委员会。6月2日,青岛解放时,随解放军入城接管台东区工作。 1949年6月,台东区人民政府建立。 1950年3月,台东区人民政府改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台东区区公所。 1950年7月,恢复台东区人民政府。 1949年9月,成立市北区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民政局资料为1949年12月),改称市北区公所(即市政府派出机构)。 1951年7月,改称市北区人民政府。 市北区

1994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函(1994)32号”、省政府“鲁政函(1994)74号”文件批复,对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5月12日,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以“青发[1994]17号”文件《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市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台东区,将原市北区和台东区及部分四方、崂山区域合并,形成新的市北区。

编辑本段市北区历史沿革

区名由来:因地处青岛市老城区北部而得名。 1994年4月23日,青岛市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市北区人民政府移驻原台东区人民政府驻地。 2000年,市北区辖1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504213人,各街道人口:冠县路街道19044人、泰山路街道17242人、胶州路街道25696人、热河路街道31180人、辽宁路街道25705人、黄台路街道27397人、华阳路街道22095人、登州路街道35613人、利津路街道29598人、延安路街道 35810人、威海路街道 30175人、北仲路街道 34424人、宁夏路街道 35378人、教化路街道 36356人、辽源路街道 55932人、合肥路街道 42568人。 2001年,全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辖16个街道,1个社区居委会、102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 市北区在地图上的位置

46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99万人。 2002年,全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辖16个街道,1个社区居委会、108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4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5万人。 2003年,全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辖16个街道(冠县路、胶州路、热河路、辽宁路、黄台路、华阳路、登州路、利津路、延安路、威海路、泰山路、北仲路、宁夏路、敦化路、辽源路、合肥路),1个社区居委会、110个居委会。年底全区总人口4679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7万人。有少数民族28个,3183人。 2004年,全区辖16个街道及浮山后社区,共有107个社区,473万人,总面积2863平方千米,设在区外的新产业基地面积达到13平方千米。冠县路街道:面积147平方千米,辖3个社区、234万人。泰山路街道:面积325平方千米,辖4个社区、22万人。胶州路街道:面积055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约31万人。热河路街道:面积072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301万人。辽宁路街道:面积046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27万人。黄台路街道:面积071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6万人。华阳路街道:面积21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1万人。登州路街道:面积123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349万人。利津路街道:面积072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5万余人。延安路街道:面积116平方千米,辖6个社区、346万人。威海路 市北区

街道:面积057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296万人。北仲路街道:面积089平方千米,辖8个社区、43万人。宁夏路街道:面积12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3万余人。敦化路街道:面积151平方千米,辖7个社区、414万人。辽源路街道:面积479平方千米,辖12个社区、44万人。合肥路街道:面积78平方千米,辖1个村委会和8个社区、282万人。浮山后社区:面积256平方千米,辖4个小区居委会、4万人。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 6000年以前,境内就有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树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 1891年清政府驻兵建制,1897年德国租借并建设港口和铁路,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青岛是2008北京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帆船之都,亚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联合国“**之都”、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誉为“东方瑞士”欧韵之都、“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扩展资料:

青岛——**之都:

青岛这座闻名遐迩的影视之城,如今又添了一张光彩熠熠的新名片——世界“**之都”。2017年11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新晋入网城市名单公布,青岛被授予“**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之都”。

据悉,以“档案、博物馆等形式存在的**遗产”是**之都评选标准之一。在青岛,专业**博物馆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也在一直陆续开展中,目前已建设开放了蝴蝶楼**博物馆、水兵俱乐部旧址1907**博物馆。

还有一座是位于西海岸灵山湾影视产业区的融**、科技于一体的青岛**博物馆。三座不同风格的**博物馆各类**文化活动连续不断,共同成为向世界展示青岛**底蕴和发展未来的新平台,也成为新晋“**之都”的有力注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青岛成为世界“**之都”

以上就是关于青岛的来由全部的内容,包括:青岛的来由、青岛是什么时候建的市、关于青岛的资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85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