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官员叫王振,他为何能插手国政呢

紫薯怎么吃2023-04-29  30

王振是明朝正统年间最大的太监,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权势滔天。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权利,甚至能够插手国政,这是因为从小同朱祁镇长大的情分。朱祁镇很早的时候便没有了父亲,母亲和祖母都对他管教甚严,不容许底下的奴才对他谄媚奉承。朱祁镇偶然间认识了王振,王振同朱祁镇年纪差不多大,王振虽然此时年纪非常的小,但是阿谀奉承的本事倒是不小。

王振日日都在朱祁镇身边,给朱祁镇出了不少馊主意。随着朱祁镇对自己的信任逐步加深,王振也开始了以权谋私的营生。宫里很多小太监都认为王振为干爹,而朝廷上很多官员为了巴结王振,也认王振为干爹,就是为了让王振能够在皇帝面前提拔提拔自己。王振在朱祁镇的面前说话是很有分量的,平时看奏折也是王振代替朱祁镇看,所以王振能够理所当然地插手朝政,想要谁升官就升官,想要罢黜谁就罢黜谁。

这时的朱祁镇一心贪玩,并没有当皇帝的自觉性。很多事情都让王振去做,这就给了王振干涉朝政很大的空间。有很多次皇太后和太后都想要除去这个王振,但是都被朱祁镇挡了下来,皇太后和太后对朱祁镇也是没有办法。正统年间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王振怂恿朱祁镇出兵打仗的结果。土木堡是王振的老家,为了能够光耀门楣,王振怂恿朱祁镇改变行军路线,去土木堡看看。

朱祁镇自然是答应了。可是这些一来行军就变得十分缓慢,由于朱祁镇还下令不得踩踏土木堡的庄稼,所以行军队伍拖的是又长又散,结果瓦剌就来了,散乱的军队根本没有办法团结在一起,就全军覆没了,王振也因此丧了命。

王振是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见土木之变)。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好像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只要是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都少不了宦官干政的局面,而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管是割据性的还是大一统性的,都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情况。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有感于宦官干政的危害,特意把"内官不得干政"这几个大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奉天殿外。在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四朝中,宦官受到了压制,基本上没有参政的趋势和机会,明成祖虽然设立了由太监管辖的东厂,但仅限于特务活动而已。到了宣德时,由于朱瞻基有时候太懒了,而太监又是他比较信任的群体,故而让由太监掌管的司礼监有了批红权,并设立了专门教授太监读书的内书堂,从而为太监参政,干政做了铺垫。宣德在位时,还能监督这些太监,不至于过分,但他在位仅仅十年便一命呜呼,后继者正统皇帝继位时才八九岁,这就为太监干政掌权提供了机会。于是,正统朝便产生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大太监",这便是王振。

王振,河北蔚州人,蔚州那时候属于山西,所以他其实是山西人,小时候读过几年书,长大后做了当年的教官,即专门管理教育的官员,这类官员在当时属于冷门职位,升迁的可能性不怎么大,但他还是靠着这个职位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了。换句话说,这时候的他,还不是太监。他有感于做教官的前程基本上没有空间了,便响应永乐大帝曾经下达的一个旨意,这便是:"凡事在当地干教官不称职的,便可以申请调到京城做官!"这意思看上去还不错,很多地方官挤破了头,业绩突出都不一定有机会调进京城,更何况是教官?虽然看上去还不错,但很多教官却不愿意这样,因为调进京城做的官就是阉割了进宫当太监!试想,除非脑袋被门夹了,不然好好的教官不做,干嘛要做太监呢?教官虽然待遇不怎样,但也能养家糊口,做太监了就享受不了正常人的天伦之乐。但王振却不这么想,因为他胸有大志,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

抱着这样的梦想,王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进宫当了太监。因为读过几年书,而当时宫里的其他太监要么是文盲,要么是半文盲,所以王振很受其他太监的尊敬,都亲切的叫他"王先生",所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连外庭的文武大臣都知道宫里有个太监叫"王先生",很受人尊敬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读书人就是好,起码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嘛。到了后来,王振引起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注意,感觉王振是个不错的人才,便让他做了太子朱祁镇的伴读,于是王振便和后朱祁镇勾搭上了,而且关系很好,连朱祁镇都随哪些太监称呼他为"王先生"。

公元1435年,年仅三十七岁的朱瞻基驾崩,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正统皇帝。因为年幼,所以朱瞻基特意为他找了五个很有能力的辅政大臣,即"三杨内阁"里的"三杨"外加张辅和胡酰晌绞且挠形模溆形洹H绱舜钆洌梢员Vぶ炱钫蚯字で俺稳定,天下安宁。

可历史总是那么有趣,这五位虽然名为辅政大臣,但真正辅政的却是朱祁镇的祖母,即洪熙皇帝的张皇后,也就是现在的张太皇太后。张氏知道王振和朱祁镇关系一般,为了防止朱祁镇受王振影响,也是为了防止王振干政,特意在朱祁镇继位不久便召集五位辅政大臣开会,而会议的内容就一句话,就是告诉朱祁镇,以后有什么问题都要和他们商量,他们同意了才可以做。按说既然不说其他的就可以散会了,可张氏却叫了王振进来,大声呵斥他说:你只不过是一个太监,却仗着是皇帝的亲信胡作非为,今天我就要杀了,以绝后患。就在朱祁镇和五位辅政大臣还没反应过来时,旁边的锦衣卫就把刀驾在王振的脖子上了。这时的王振才意识上,五位辅政大臣不足虑,真正能威胁到自己的是这个老家伙。后来的结局是王振没死成,因为朱祁镇实在舍不得他,苦苦哀求张氏,连五位辅政大臣也为他求情,张氏才勉强放了他,并告诫他以后不得干预朝政。侥幸逃过一劫的王振便默默的把张氏列为自己的头一号对手,而第二号对手便是"三杨"。

对于这两号对手,王振有自己的策略。对付张氏,王振的策略是:熬!因为张氏历经四朝,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了,已经活不了几年了。而对付"三杨",王振的策略则是夹着尾巴做人,并对他们表示尊敬,尽量不做出格的事,暗地里却广结党羽,暗查亲信。

不得不说,王振的这两个策略相当有效,因为在正统七年,即公元1442年,张氏便离开了人世,在此期间,王振还随带熬死了"三杨"中的杨荣,剩下的杨士奇和杨溥已经老的不成人形了。虽是如此,想要对付他们还是不容易的,但还是被王振找到了破绽。王振在其党羽的帮助下,利用杨士奇的儿子故意杀人的案件展开了对杨士奇的攻击,自知理亏而且年老多病的杨士奇招架不住,于是被迫辞官归乡,从此告别了政坛,而王振则一举打垮了这个同样历经四朝的内阁大臣。

就这样,王振利用时间的优势,用了七年的时间,逐一铲除了能阻碍到自己的两个威胁,从而利用皇帝年幼的机会,独揽了朝政大权。虽说王振完全掌权时,朱祁镇已经是十五六岁的人了,但在王振有意引导下,朱祁镇成了只知吃喝玩乐的小皇帝,把国家大事全部交给了王振处理。王振虽说掌握了朝政大权,对他来说,却远远不够,因为他要的是干一番能留名青石的大事业。而这样的大事业是需要时机和运气的,但王振相信自己能遇到的。

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王振终于等来了他要要做的能青史留名的大事业。这一年,瓦剌太师也先,率十万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边境。也先之所以会率兵南下,是因为他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准备恢复曾经的元帝国的风光,而导火线则是因为王振突然稽查了蒙古与明朝的贸易,发现有很多是违法的,故而把蒙古人要贸易的牛羊马匹全部收缴了,让蒙古人血本无归。而王振之所以要突然稽查,是因为蒙古人事先没有给他贿赂。这样说来,王振是无意间制造了自己所谓的要青史留名的机会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在王振的折腾下,已经不复永乐时期的风光了,但实力犹存。不过朝中大臣却极力主张防守,因为暂时没有拿的出手的统帅,而王振却极力怂恿朱祁镇可以像永乐大帝一样御驾亲征。因为王振知道,朱祁镇很依赖自己,朱祁镇亲征,其实就是自己亲征,这样就能青史留名了。而朱祁镇在永乐辉煌的诱惑下,同意了王振的提议,便统帅近五十万明朝最为精锐的部队出战也先。当然,这里的五十万存在争议,在这里姑且用之。

王振之所以敢这样做,一个是因为自己那可笑的想法作祟,另一个则是他收到的情报显示,也先的部队只有两三万人,所以他觉得几十万打两三万完全是稳赢的,故而才会极力怂恿朱祁镇。可怜的朱祁镇因为太嫩了,没有经受住永乐辉煌的诱惑,从而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大军行至土木堡的时候,便遇到了也先,而在王振的瞎指挥下进入也先的伏击圈,又是在王振的瞎指挥下,明军全军覆没。王振在战乱中,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打死,也算对天下人有个交代了。可惜的是,明朝几代人攒下来的几十万精锐部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更可惜的是随此次出征的明朝大部分优秀文武大臣也尽数战死,包括永乐时期遗留下来的名将张辅。这个老将军也是辅政大臣之一,年龄已经很大了,本来可以在家安心养老的,却不放心年幼的朱祁镇,于是便陪同而来,可惜英勇一世,却在王振这条阴沟里翻船。但他做到了为人臣子应有的责任,不负当年朱棣对他的信任。

王振,一个曾经的地方教官,为了自己所谓的、可笑的大事业,抛家弃子的做了太监,一步一步的走向权力的顶峰,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个大太监,开启了明朝宦官为患的苦难篇章,他是青史留名了,只不过是遗臭万年而已。当然,这也是明宣宗朱瞻基挖的一个坑,坑了大明的天下,更坑了天下的劳苦百姓。倘若他不设立内书堂,不让司礼监有和内阁的票拟权相媲美的批红权,那王振也可能不会成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了。当然了,还是那句话,历史就是历史,并没有那么多如果。

"土木堡之变"让王振得到了应用的惩罚,可大明王朝付出的代价却是惨重的,有点得不偿失了,从此之后,曾经强盛一时的大明王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主要的原因是朱祁镇和明英宗还是有感情的所以才会赞扬他,朱祁镇九岁就登上了皇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少年皇帝,所以朱祁镇在年纪小的时候极其容易被影响,而王振正好就钻了这一个空子,王振从小就陪着朱祁镇一起长,王振甚至可以说是朱祁镇的老启蒙师,下面是其它明英宗赞扬王振的原因。

一、王振的死亡

在历史上对于王振如何死亡的记载可以说有些争议,首先最主流的记载说的是王振被敌人收买后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的,这种就是说王振就是一个小人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被收买了还没落地的个好下场,但是朱祁镇曾经说自己亲眼看见王振是在战场是被杀死的,朱祁镇就是说王振是奋勇杀敌的时候死的,这样王振或许还能落得个为国牺牲的称号。

二、王振的价值

王振虽然说怂恿朱祁镇进攻瓦剌,但是也是因为朱祁镇放任不管才会导致最后的结局,这样说朱祁镇最后就算有了王振这一个替罪羊,但是朱祁镇还是会得到一个昏君的称号,如果朱祁镇帮助王振平反成功的话王振不仅会有一个好结局,朱祁镇肯定也是不会在被提及当年的错误了,要是还有不开眼的提及朱祁镇就能说王振都为国牺牲了,我当时只不过是战略失误罢了。

三、努力洗白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朱祁镇已经不是一个小孩了,所以朱祁镇回来之后就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功绩可以增加一点,在朱祁镇接下来的统治时期明朝还算平稳,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还废除了妃子殉葬的制度。

明朝王振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太监,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性命。明朝宦官祸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

在我国的封建历史上,宦官当权,差点毁灭了一个王朝的故事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明朝时期的大太监,王振又是如何差一点毁灭了大明王朝呢?

当初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当权立下规定,不允许内官当政,否则将被砍头,但是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璋遵守以外,其他的皇帝并没有将这条规矩放在眼里,这就导致后来东厂和西厂的建立,而东厂西厂都是由宦官当权的组织。

直到明英宗时期,出了当时的第一大太监王振。最初,王振本来是一位书生,一开始的王振只想一心中举,但是一直不中,这时恰逢朝廷招收太监,王振心一狠就自己动手把自己阉割了去做太监!身为文化分子的王振,在宫中能言善辩,趋炎附势,见风使舵,把妃嫔们和太子都哄骗的非常开心,有时候还会回陪妃嫔和太子吟诗作对,恰逢当时的皇帝深受身边大臣的威胁,一心想要培养一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是培养其他人,他自己心里不放心,所以皇帝决定培养一些太监,这样的话,他心里比较放心。

这时恰逢王震这样的人才出现在皇帝的眼前,皇帝一眼就相中了他,这导致王震在皇帝面前越来越火,深得皇帝的信任,而在后来的一场战役中,明朝大军衰败,原本来说后退回到自己的国家还来得及,但是王震为了让皇帝见识到自己家乡的人民,选择让军队走自己家乡的那条路,从而耽误了撤退的时间,导致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局面!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有一位官员叫王振,他为何能插手国政呢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有一位官员叫王振,他为何能插手国政呢、明朝太监王振哪里人、大明朝第一个“大太监”王振是怎么炼成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838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