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二三子。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跟大家一样。
知我者,二三子。赏析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
我没有什么隐藏的,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所知道的没有说不跟你们共享的。这就是夫子的心。
这句话出自《论语 述而》,原句: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这段话夫子是讲自己的道行,没有丝毫的隐瞒,都传给自己的学生,可是学生未必能够明了。我们看《雪公讲要》,他引《论语集解》说到,「包曰」,这是包咸他说,「二三子,谓诸弟子」,这『二三子』,就是讲孔子的这些弟子们,特别是常常跟着孔子的,老夫子的常随众。「圣人智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也。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也。」这是讲孔子的弟子以为夫子有所隐匿,就是他有留一手,没教完全,实际上这是错会了,夫子无所隐匿。圣人智能广大,道行深远,只是弟子学之不能及,他学不来。学不来,就以为夫子是不是有些东西没教我?怎么他的境界这么高、智能这么广,我都比不上?这个想法是错的,夫子为他们做个解释。
所以这一章是解释给弟子们听的,说『吾无隐乎尔』,我没有什么隐藏的,真的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所知道的没有说不跟你们共享的。这是夫子的存心。这里讲『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这个「与」,可以说是给与,跟弟子们分享。这个「无行」,就是没有这种行为说不能跟弟子们分享的,真的是所学全都传授给弟子们。但是弟子们能接受多少,这真的就看各人的造化,各人根性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诲就有高下了。这不是说夫子对弟子们有不平等,夫子的教育是平等的,就好像天降雨一样。天下雨的时候,它的这个水是平等的遍洒大地,没有说这个地方我下多一点雨,那个地方下少一点雨,不是,它是平等的。可是地上的植物吸收水量就不一样,大树它是根深叶茂,所以它吸水量就多;那小草它就根浅,所以吸收的水就少。吸收的多少,不是因为天下的雨不平等,而是因为这些在地上的树木花草它们自己根性不一样。所以弟子们在同一个老师会下学习,各人成就不一样。原因是什么?那看自己。什么人能够学得好,真正能得老师的真传?必定是有十分诚敬心的人,他就能够得夫子的心传。
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子:在古代一般指青年儒生。
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构思上,既记叙建亭的事实,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
最后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上,苏轼“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从而赞扬他的光明磊落,超然洒脱。也表现出作者的坦荡。
以上就是关于二三君子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二三君子是什么意思、有子三,二之说什么意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