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关于梅兰竹菊对梅兰竹菊的诗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为背景的。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正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性,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
梅
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对梅花完成“百咏”的诗人最多。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它不屑与凡桃俗李在春光中争艳,而是在天寒地冻、万木不禁寒风时,独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开出满树繁花,幽幽冷香,随风袭人。 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如宋代“梅妻鹤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一种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以清癯见长,象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那“高标独秀”的气质,倜傥超拔的形象,使诗人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的冷香色,含蕴着道德精神与人格操守的价值,因而深为诗人所珍视。
兰
空谷生幽兰,兰最令人倾倒之处是“幽”,因其生长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净那种绮丽香泽的姿态,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象征着疏远污浊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质。兰花从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华都市,一旦离开清幽净土,则不免为尘垢玷污。因此,兰花只适宜于开在人迹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适宜于开在诗人们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郑思肖在南宋灭亡之后,隐居吴中(今苏州),为表示自己不忘故国,坐卧都朝南方。常画“露根兰”,笔墨纯净,枝叶萧疏,兰花的根茎园艺,不着泥土,隐喻大好河山为异族践踏,表现自己不愿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气节。寥寥数笔,却笔笔血泪。倪瓒曾为其题诗:“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所以,诗人爱兰咏兰画兰,是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在兰花孤芳自赏的贞洁幽美之中,认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竹
竹在清风中簌簌的声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让诗人深深感动,而 竹子
竹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的品格,更让诗人引为同道,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朴实直白的语言,显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凉爽的闲庭中,翠竹依阶低吟,挺拔劲节,清翠欲滴,婆娑可爱,既有梅凌寒傲雪的铁骨,又有兰翠色长存的高洁,并以它那“劲节”、“虚空”、“萧疏”的个性,使诗人在其中充分玩味自己的君子之风。它的“劲节”,代表不屈的节;它的“虚空”,代表谦逊的胸怀,它的“萧疏”,代表诗人超群脱俗 。
菊
如果说,冬梅斗霜冒雪,是一种烈士不屈不挠的人格,春兰空谷自适,是一种高士遗世独立的情怀,那么,秋菊才兼有烈士与高士的两种品格。晚秋时节,斜阳下,矮篱畔,一丛黄菊傲然开放,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无论出处进退,都显示出可贵的品质。 两千多年以来,儒道两种人格精神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多怀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尽管世事维艰,文人心中也有隐退的志愿,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胸襟,开朗进取的气质,使他们始终不肯放弃高远的目标,而菊花最足以体现这种人文性格。咏菊的诗人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的屈原,而当晋代陶渊明深情地吟咏过菊花之后,千载以下,菊花更作为士人双重人格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画里,那种中和恬淡的疏散气质,与诗人经历了苦闷彷徨之后而获得的精神上的安详宁静相契合。因而对菊花的欣赏,俨然成为君子自得自乐、儒道双修的精神象证。
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的四种品格,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梅兰竹菊分别指:梅树,兰花,竹子,菊花。因为它们具有自强不息的特点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个人认为,四公子的记录里有很大一部分有传奇性质,直接从本身分析可能会收到传奇的主观影响,如果放在当时的历史事件里,会有一些新的发现。
先以孟尝君为例:
从孟尝君第一次罢相的时间看,他在秦惠文王(或魏惠王)在世的时期已经为齐相了,活跃时间应该至少在齐宣王后期和齐闵王时期。
(以下地图来自 @布哈林 ,水印不是故意加的,确实不知道怎么关。)
当时的局势,是秦国吞蜀,然后在丹阳蓝田之战占据汉中,长江上游的占据已趋于稳定。
在丹阳蓝田之战,齐国名义是战败方,但由于秦楚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楚军攻至蓝田),所以实际上齐国处于优势阶段。
这样一来,韩、魏对秦国态度的动摇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这种情况下,秦武王启动了当年张仪和司马错辩论时的方案:
把张仪“赶”到韩国,然后控制雒阳,把新郑纳入秦国的打击范围,以进一步控制韩、魏。
由于当时楚国当时处于战后的镇痛期(疑似庄蹻暴楚发生在这段时期),因此实施这一计划确实已经成熟。
不过接下来出现了一件比较扯的事,就是秦武王自己把自己给砸死了,而他本身代表的魏系势力也在秦国宫廷内部趋于倒台,直接就把天下的水搅混了。
至此,韩魏倒向齐国,赵、楚则开始争夺秦廷。
现在,孟尝君登场。
目前,孟尝君已知参与的行动是:
(1)对楚国垂沙之战的策划;
(2)到秦国为国相;
(3)途经赵国时血腥的杀人事件;
(4)对秦国函谷关之战的策划;
(5)对函谷关之战的分寸的把握。
表面上看,孟尝君为相时期的打击目标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但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他的策略其实和之后两个人非常相似:
魏冉和秦始皇。
魏冉的实际攻击目标是魏,先攻击赵、楚、齐,使其避免干涉秦国攻魏,接下来争取攻破大梁,实现绝纵亲之腰;
秦始皇的实际目标是赵国,先助赵攻燕,削弱当时“几霸”的赵国势力和潜在盟友,然后趁魏安王和信陵君死后攻魏,绝纵亲之腰,再助魏攻楚,使其坐实。
至于孟尝君的实际目标不清楚,可能是宋,也可能是赵或魏。从前后的历史事件上看,更有可能是赵。
武安君苏秦的出现,无疑是打断孟尝君计划的重要因素。
所谓“有燕者重,无燕者轻”,在燕国和秦国向东帝同时送上大礼的时刻,齐闵王在苏秦的蛊惑下选择了和燕国站在一起,去吃宋国这块大肥肉,也由此走上了毁灭齐国的道路。
自古以来,梅兰竹菊常见于文人诗画中,古人以物喻人,借物喻志。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称来源于明代黄凤池《梅兰竹菊四谱》,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梅花孤傲清逸,凌寒竞开,雪映傲骨,王安石以梅花自喻其人格,写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的名句。
兰花幽然隐逸,疏污自净,诗人们爱兰咏兰,“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便凸显了兰花的品质。
竹挺拔俨然,谦逊有节,古今大家,爱竹之君子情怀者众多 。郑板桥尤爱画竹,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咏诵竹之风骨。
菊淡然开阔,悠静自得,李清照曾以菊花自比,《醉花阴》中写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古人由以物评人的情怀与审美看待梅兰竹菊,梅兰竹菊象征淡泊志远、坚贞有节的君子品质,立于凡世之中。
第一名:魏国信陵君
第二名:楚国春申君
第三名:赵国平原君
第四名:齐国孟尝君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国力逐渐凌驾在东方六国之上。对于六国的贵族来说,为了保家卫国,抵抗秦国的入侵,开始竭力网罗人才和广招宾客,从而扩大自身的实力。其中,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那么,对于战国四君子来说,谁应当派第一,谁又排最后呢?
第四名:齐国孟尝君
齐国孟尝君在大政方针除了联合攻打过秦国外,几乎没有什么突出成就。在齐国内政上,显示出的私心也比较多。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但是,孟尝君田文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先是劝说秦国相国攻击齐国,继而合魏、秦、赵、燕四国之力破齐而保薛。虽然那个时候国家利益或者国家概念还是比较淡薄,但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将孟尝君排在战国四大公子之最后。
第三名:赵国平原君
对于关乎秦国和赵国两国国运的长平之战,平原君赵胜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因为他听从冯亭的意见,鼓动赵王接受韩国的上党地区,才直接导致这场险些灭国的大祸。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邯郸险被破,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但是,相对于孟尝君,平原君赵胜的能力可能差了点。不过,对于赵国的忠诚,却是平原君高出孟尝君一截的地方。
第二名:楚国春申君
在政治军事能力上,春申君黄歇不仅远超平原君和孟尝君,甚至可以和信陵君相媲美。在他治理楚国的阶段,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而且战略眼光也不错,救赵一事虽然毛遂抢了风头,但若没有春申君,楚国出兵与否还难说。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晚年的春申君贪恋权力,误听李园之谗言而身首异处,成为人生的一大污点。
第一名:魏国信陵君
在战国四公子中,魏无忌的军事才能是最卓越的,要知道战国末期,仅有三位将领在大规模作战中硬撼过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秦军,除了信陵君,另外两位是李牧和项燕。此人道德高尚,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战略眼光好,关键时候不是像魏国国君那样畏首畏尾,而是知道赵魏唇亡齿寒。总的来说,信陵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中最接近完美的人,不过,信陵君魏无忌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抑郁而终。
以上就是关于梅兰竹菊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君子全部的内容,包括:梅兰竹菊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君子、梅兰竹菊为什么被称为四大君子、战国四大君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