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巴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巴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他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巴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和他在法国同住了一个不长的时期。他就是巴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那个中国留学生。他们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巴金当时想到他,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就成了他的笔名。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和成‘巴金’的笔名”。
巴金被誉为什么???
从1904年到2003年,穿越整个二十世纪的巴金,作为一个世纪的见证和经历者,其经历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人生际遇,其文字、其人生与社会变迁息息相通。读解巴金,无异将是读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更是一种精神。《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巴金原名叫什么?
作家简介:
巴金(1904~20051017),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新时期之后历任多届作协主席,可谓德高望重。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宇慧按)
自然情况: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援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资料:
巴金被称为
文坛泰斗?!
巴金的原名叫什么?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著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中文名
李尧棠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5日
为什么叫巴金
巴金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著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日前,在成都市文联举办的纪念巴金百岁华诞座谈会上,著名文学评论家张义奇披露,他在整理成都文学史料时有个重要发现:巴金的著作中除了《家》、《春》、《秋》、《随想录》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外,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诗歌,而这些优秀的诗歌有很多湮没在茫茫的文卷当中,不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张义奇说:“人们常记得巴金的处女作是1928年在法国创作的中篇小说《灭亡》,其实他在成都外专读书时就正式开始文学创作了,他最早的作品就是诗歌。”据了解,巴金早期在故乡成都留下的诗歌约有40余首,大都以“佩竿”和“P·K”的笔名发表,而这两个名字的含义颇令人费解,尤其是“P·K”这两个英文字母更是表现出巴金当时的新派作风。巴金当时发表的诗歌均是当时流行的小诗,表达了青年巴金对黑暗专制社会的愤怒和青春的忧郁。
以上就是关于巴金笔名的来由全部的内容,包括:巴金笔名的来由、巴金的笔名是怎么来的、巴金被誉为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