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具体的等级排名是怎样的


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扩展资料:

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2、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3、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盛长柏进士13名是二甲的第十三名。

古代科举一甲仅仅只有3个人,赐“进士及第”,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考上进士就可以为官治政了,这是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要达到的目标,所以经常可以在史书中看到有很多年过半百的人还在科考,这事真的有些靠命。

在《知否》中,盛家二哥盛长柏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头榜第十三名,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最后在朝中与盛纮老爹一同为政。后来又外放去查盐税,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任务,也是一个深得皇帝信任的职务。

角色介绍:

盛府嫡长子盛长柏,嫡母王若弗之子,深受祖母和父母重视,学识渊博却内敛不张扬,老成持重沉默寡言厚重威严肩负责任和使命,是非分明公正廉洁,疼爱兄弟姊妹却总是一脸严肃。他为了家族兴旺却可以牺牲自我,是一位如父如兄,隐忍负重的哥哥。

在科举路上一路凯歌,年纪轻轻金榜题名,入选翰林院,官绶庶吉士,入封名臣阁的两朝元老,四次入阁,三度拜相,履及六部十三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且对妾室这种生物天生的反感。选择了日后仕途有助力的清流海家为姻缘,妻子海氏容貌虽并不出众,但品行端方,盛长柏给予她极大的珍重和信任。

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科举是非常之难的。好不夸张的说,在古代考中举人的概率比我们现在考上985,211的概率还要低。在古代,也没有什么高铁、飞机什么交通工具,全靠自己两条腿,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风饮露就不提了,你可能还得提前出发,一般会试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发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就是赶考的秀才之一。

一、秀才

1、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那就是秀才。可考个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2、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3、在第一场考试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4、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二、举人

要成为举人,秀才需要通过乡试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时事政治、经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考试的地方叫贡院。除非贡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这也是精神和体力的考验。

考棚又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搜查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贡士

成为举人后,由省衙提供物资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会试也考三场:第一场考生写四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三篇阐述和一篇评论;第二场四篇考经义的文章和一首五言律诗;第三场则写一篇政治论文——策论。会试结果三天后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贡士头街,并获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的资格。

四、进士

成为贡士以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科就没那么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经”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时务策”考的是你对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你能够指点江山;“杂文”则考诗赋,要求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备优秀的文学才能。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考试,直接授封官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状元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总之,在那个时代的学子们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以上就是关于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具体的等级排名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具体的等级排名是怎样的、知否盛长柏进士第几名、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500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