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教,始于上古祭祀文化。扎根民间,根基深厚,与儒释道三教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三教之外的中华传统。春秋百家之一的巫家,正史上不被记载,之后与道教创始人张陵的正一道兼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巫教 外文名 :wizard 定义 :三教之外的传统文化 分类 :民间巫师、正一道士 渊源 :上古祭祀法会 教职人员 :巫觋、法师、祭司、萨满 宗教活动 :巫术法会、做法、斋醮、 祖师 :上古巫觋 来历考证,巫觋,历史相关,小说巫教, 来历考证 中国巫觋一脉,托始于黄帝之阴符经。汉书郊祀志卷二十五,载王莽篡位二年,用方士苏乐言,兴神仙事,托言「此黄帝神仙之术也。」中国古代的方士,就是巫觋之流,假托黄帝为始祖。郊祀志第五上:「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豹、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颜师古注:「巫觋亦通称耳。」国语贾公彦春官神仕疏曰:「男子阳有两称,名巫名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中国自古相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所以要「昭孝事祖」,用祀礼以通神明,这种风俗,旁及四夷,蒙古人、满人、日本、韩国人的「萨蛮教」,西藏的「密宗」,皆为此种风气所形成。易经系辞中也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是巫觋的早期正统说法。「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明而神费蠲,嘉生不祥,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相侵黩。」这又恢复了「民神异业,敬而不黩」。这是孔子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根源。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民神异业」的智慧作法。 巫觋 巫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是很久远的,在原始社会时,由于人类所认识的知识比较少,对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某些状况不了解,把自然界的打雷、闪电、下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误以为是某个神仙在发怒,整天诚惶诚恐,怕天神一个不爽就降灾患于身上,就如同疾病、瘟疫等。 所以原始人类就把某些东西用来参拜,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神的化身,神是由这些东西衍变而成的,也就由此而产生了“图腾崇拜”。崇拜就有某些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向神表达自己的虔诚之心,也表达了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以求获得丰收等等愿望,而有仪式就得有个领头人,通过这种人,组织各种仪式,把众人的愿望传递给神,这类人就被称为“巫”。 巫师的权力很大,因为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能够知晓神的旨意,这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以说如同神的化身了,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因此巫掌握著祭祀、医治、部族历史传承等权力。 晋唐之际,由于文人或道家的参与和整理,并大量吸收佛教经籍 巫教信仰 理论,使原来巫道一体的宗教形态呈现理论化现象,道教从而与巫教产生了较大的距离。道教从此升上上层统治阶级庭阶,而巫教却在民间潜流不息。 俚僚的巫教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认为,巫教的教土是天神和人间的沟通者,也是祖先和人间的沟通者,因而教士是祭祀天神的组织者及祭神者。 在古代,俚僚巫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参与祭祀、战争、生产及文化娱乐等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教的职能才限于祭祀祈祷、符咒治病的范围。俚僚的巫教,有巫公、巫婆。巫婆不要经典,法事仪式简单,声称是神鬼的替身,可沟通阴阳两界,能卜吉凶、问鬼怪,跳神驱鬼治病。巫婆多单独活动,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打听虚实,而且多是民歌高手,用 歌把信徒的往事隐私唱出。巫公(师公)活动方式与巫婆不同。 古代他们进行茅卜、鸡卜、鸡卵卜、鸡骨卜、牛卜、田螺卜、篾卜等。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政,教义、收徒、作法也不统一。大体上是一个小范围(区或乡)有一个老师公当头领(师父),活动限于几十里范围。师公的活动一是跳神,每年几次,内容是祭祀、敬神、游神。有的发展到立庙、安龙、打醮、收香火钱,也称庙祝公。有些地区竟释、道、巫合一,不僧不道。 历史相关 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以正统的立场对巫术与“*祀”加以禁绝,使巫教的生存变得十分艰难,于是,巫教(巫法)开始寻求生存和出路,首先就是与道教靠拢,使民间也认同它们同属于道教。如此发展下去,巫道逐渐产生结合,而成为既巫既道、内巫外道之“道法二门”之巫教形态。首先,巫教要将道教的祖神太上老君认定为自己的教主,以证实巫教也属于“老君教”或“老君门下”。于是根据老子的传说编译了太上老君的出身,以为巫教之成为道教张本。除了搬来太上老君,同时也将张天师、三清、三元、三官、五岳、四渎、玄天上帝以及许多道教神都搬进巫坛,并以“太上五灵老君”或“太上三元心正法”、“太上五雷紫微雷霆法院”等名目标榜之,并大量吸收道经之《太上说常清净经》、《太上玄天妙经》、《太上紫微宝忏》、《太上老君星夺宝忏》、《三官经》、《天地水三官消灾无罪忏》、《十一大曜》、《南斗经》、《北斗经》等等经忏,以道教之科仪充实于巫道坛中。 部分内容引自《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成探讨》(叶明生) 小说巫教 第一章 心脏——心源力 第二章‘问心决’ 第三章 源力 第四章 机甲 第五章 诅咒 第六章蹴鞠 第七章 老道 第八章 青槲 第九章 讲道 第十章 掌控者 第十一章 军队 第十二章 拜师 第十三章 天嚣 第十四章 入侵 第十五章 泯灭 第十六章精怪 第十七章天佑 第十八章天魔 第十九章仙界 第二十章 杀伐 第二十一章玛雅 第二十二章纨绔 第二十三章 扫地 第二十四章魅惑 第二十五章 天字 第二十六章 门生 第二十七章 学子 第二十八章 裁决 第二十九章造孽 第三十章 比赛 第三十一章 星君 第三十二章 兄弟 第三十三章 仙人 第三十四章 条约 第三十五章 轮回 第三十六章异能 第三十七章三界 第三十八章 亲王 第三十九章 飞升 第四十章仙灵 第四十一章仙界 第四十二章夔龙 第四十三章仙官 第四十四章血裔 第四十五章 逆子 第四十六章 家族 第四十七章游仙 第四十八章 一怒 第四十九章少主 第五十章 城防令 第五十一章枭雄 第五十二章 辛辣 第五十三章 秘闻 第五十四章 蟠桃 第五十五章 金甲 等 十二祖巫:帝江,玄冥,后土,句芒,蓐收,共工,祝融,烛九阴,良强,奢比尸,天吴,龠兹 注意:(十二祖巫,名字形态皆出自《山海经》、《淮南子》。此为《佛本是道》作者梦入神机编纂,历史上无十二祖巫之名。十二祖巫为网路众小说家加以改变得出。) 大巫: 共工部落:相柳 有穷部落:后羿,夸父 巫器:兜日罗网,射日神箭,夸父杖 九黎部落:蚩尤,刑天,风伯,雨师 巫法:蚩尤三阴神爪,蚩尤黑魇魔焰,五火碧焰雷 巫器:刑天斧,刑天盾 九凤部落:九凤,嬴政,白起 功法:玄冥大法 巫器:十二金人,杀神剑 人物:帝江 法相:人面鸟身,六只鸟爪,四只肉翅,全身红鳞片。 人物:玄冥 法相:一头全身骨刺的巨兽,骨刺尖锐狰狞。 玄冥大法:玄冥骨箭,巫灵黑火,玄冥白骨针,白骨玄冥身外化身, 玄冥大法最高成就:白骨玄冥珠 人物:后土 法相:人身蛇尾,背后有七只手,前面也有两只手,握两条腾蛇,胸前隆起,头发劈将下来,把脸全部盖住,看不清楚面目。 人物:句芒 法相:青木颜色,鸟面人身,脚踏两条青龙。 法术:不灭逢春术 人物:蓐收 法相:全身长满了金色鳞片,左耳穿一条金蛇,脚踏了两条金龙。 人物:共工 法相:蟒头人身,脚踏两条黑龙,手缠青色大蟒。 功法:洪荒水劫 体术:沧浪水剑 人物:祝融 法相:全身火红鳞片,踏两条火龙,兽头人身,两耳穿了两条火蛇。 人物:烛九阴 法相:人面蛇身,全身赤红。 巫法:烛龙日月玄虚九阴真瞳妙法 人物:强良 法相:虎首人身,拿两条黄蛇 人物:奢比尸 法相:人面兽身,两耳挂蛇。 天相尸鬼神通:天相尸鬼魔云 人物:天吴 法相:八首人面,虎身十尾。 人物:龠兹 法相:人面鸟身,耳挂两条青蛇,手拿两条红蛇。 大巫法相: 九凤:九头鸟 蚩尤:身高百丈,头上长角,黑云翻滚, 刑天:全身暗红,一手提一面漆黑大斧,一手提一面兽纹青色古盾 相柳:九头魔怪,长蛇之身,在太虚中游荡,也不知道有多长 白起:通体长满笆斗大小、洁白无瑕的鳞片,头生两只弯弯的白角 刑天斧:长五尺,斧柄于斧身通然一体,斧柄之上,刻有许多蝌蚪符文,却是乌黑颜色。在斧身之上流转不息。 刑天盾:半尺来厚,比人还高。盾面之上,铸造有一头狰狞的凶兽,这凶兽头生双角,两耳尖尖刺上,凶兽鼻上,穿有一青铜大环。下唇也穿一青铜大环,一上一下,一阴一阳,给人一神厚实的感觉,仿佛只要持了这盾,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
西周时期的富民政策可以分为重视经济,重视农业,重 视工商业,反对专利和施行“荒政”的等几种形式。 (1)重视经济。相传周武王曾经向箕子询问治国之道,箕子提到了农用八政,“一曰食, 二曰货”(《尚书洪范》)。从此,“洪范八政,食货为先”一说,被后代理财家们奉为座右铭,事 实上变成一个重要的财政观点,对我国古代财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重视农业,以“本”致富。“本富”是我国古代富民思想家提到最多的手段,占有主 导地位。《尚书无逸》记载周公训成王的话,其中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指出商末几代商王都“生 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只晓得吃喝玩乐。他称赞文王参加农业 生产,“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连饭都顾不上吃。他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继 承这种传统。最著名的还有虢文公的籍礼论。西周末年宣王即位(前828 即废除籍礼,卿士(任事的卿)虢文公进谏,指出:“夫民之大事在农民之蕃庶于是乎生。”(《国语周语上》)他要求农耕期间,“王事唯农是务”,不能有干扰农功的“求利” 举动,可以体会到他对农业的重视。虢文公这种重农倾向使他成为了古代“本富” 思想的先行者。 (3)重视工商业,以“末业”致富。一些思想家在“本富”的基础上也很重视“末业”致 富,并且加以实践。姜太公提出:“人君有六守三宝”(《六韬文韬六守》),指大农、大工、大商。 他将“三宝”列入治国方针,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鼓励人民从事工商业,使农、工、 商业同时发展。 (4)反对专利。大夫芮良夫反对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他批评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 难”,提出“利不可专”的理由:“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成)也,而或专之,其 害多矣。”“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大无不得其极(中)。”(《史记周本 纪》)要求“布利”,反对“专利”。 (5)施行“荒政”。发生灾荒时,政府要实行救荒政策,简称“荒政”。救荒是非常时期政 府采取的富民措施,是民本思想的最直接体现。西周时期我国的“荒政” 思想已经相当丰富了。《周礼》提出:“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贷种食),二曰薄 中国最早归纳的救荒办法,种类相当齐全,其中有些内容成为历代救荒的常法。第三节西周时期的财政制度思想 一、财政收支制度及基本原则 根据现有的古代典籍,我国比较有系统的财政概念和财政体制始见于古文献中有关西周部 分的记载。考古学的发展和古代典籍的记录表明,西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的封建国家, 财政思想已经相当丰富,初步形成一套比较明确和具体的财政制度与规定。 西周时期,统治者阶级对于财政问题是相当重视的。“洪范八政,食货为先”一说就体现了
史记和晋书食货志记载内容变化,说明晋朝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在进步。
“食货”作为经济概念,最早是由《汉书》提出来的。班固修《汉书》时专列《食货志》, 开篇即讲:“《洪范》八政, 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洪范》的八种政务官员中,一是管民食的“食官”,二是管财货的“货官”,“食”是指农民生产的可以吃的谷物,“货”是指可穿的布帛,还有各类货币,用来分配财产、保证流通,“食”与“货”是百姓生活的根本,从神农时代就开始兴起了。
食货志历代有写。
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解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可见,“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布帛的生产及货币流通。
《食货志》中详细记载了中国历代的汉族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和单产数量等统计数据,为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和方向,提供了基础数据;也记述了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财政赋税制度的演变;记述了中国赋税形态从劳役经实物到货币化的演变轨迹。对于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问题,封建统治者“农本工商末”的对策,以及与此相关的专卖制度,都可从《食货志》中找到来龙去脉。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先进耕作技术,比如区田法、代田法等《食货志》中也都有详细记载。就思想成果来说,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的经济思想,以及他们改革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在《食货志》的记述中也都历历在目。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是人们的自然追求,无可厚非,但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却是众说纷纭。在我看来真正的富足,绝非吃饱穿暖,衣食无忧那么简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理想的人生不仅要在物质上满足,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得到表现”。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富足应该是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破题,阐释主题)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是一个人能有所追求,有所成就,真正活出自我的重要保障。(承题)作为新时代的人,应该在努力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追寻自己的梦想,方不负时代的精彩。(立论)
追寻富足人生,要努力奋斗,获取必要的物质财富。(分论点1)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个人而言,要想生存发展首要就是获得物质上的保障。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成若干阶段,而首要的就是物质需求。只有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我们才有条件去进行科学、文化上的创造。对国家而言,“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贫困人口还有很多,脱贫攻坚任务重,时间紧,只有让更多人从生活困境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激发社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活力。(论证说明)反之,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虽然有很好的文化修为和高洁的情操,但只能一箪食一瓢饮,终究落得短命而亡,根本不能称为富足人生。(举例子)所以勤劳致富光荣,我们要努力凭双手去创造财富,为过上富足人生奠定坚实基础。(总结)
但是物质财富的追求永无止境,容易让人误入歧途。只有把握好一个度,留出余力去追求精神文化、去追求梦想才能过上真正的富足人生。(过渡段)
追寻富足人生,需要提升我们的文化修为。(分论点2)文化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范畴,是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解释)有了文化才能懂得礼仪、廉耻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足的人。文化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神游世界,神交古人。文化给了我们追求独立自主的底气滋养,不把幸福寄托于外在事物上,精神方能获得幸福的体验。(论证说明)中国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值得我们去汲取丰富的营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精神得到解放的自然流露;《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从传统文化获得的沉淀,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谁说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举例子)因此,我们要继承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丰富我们的人生。(总结)
追寻富足人生,需要我们勇敢追逐梦想。(分论点3)梦想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没有梦想的人生和咸鱼何异,又焉能谈富足。追梦的人或许物质上并不宽裕,但不影响他们精神的富足,可以说他们是最满足的、最富足的。(论证说明)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首的樊锦诗先生,甘守清贫,将一生奉献给了敦煌的文物保护。她的梦想在汗水浇灌中开花,她的事业也在戈壁滩辉煌。每次看到樊先生的访谈节目,她都是一脸安详、从容,因为她有梦想,她的精神世界是无比精彩富足的。(举例子)中国梦是新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梦想,希(总结)
富足的人生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汗水,以物质为路,以梦想为马,以文化为鞭,去开创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总结)
《 潜夫论 》卷 36叙录 诗解2 思贤本政潜叹忠贵浮侈 慎微 班禄
题文诗:
人君选士 , 咸求贤能 群司贡荐 , 竞进下材
憎是掊克 , 何官能治 买药得鴈 , 难以为医
故叙 思贤 原本天人 , 参连相因 , 致和平机 ,
道 术 在君 , 奉法选贤 , 国自我身 奸门窃位 ,
将谁督察 故叙 本政 览观古今 , 爰暨书传 ,
君皆欲治 , 臣恒乐乱 忠佞溷淆 , 各以类进 ,
常苦不明 , 而信奸论 故叙 潜叹 位以德兴 ,
德贵忠立 , 社稷所赖 , 安危是系 谠直贞亮 ,
仁慈惠和 , 事君如天 , 视民如子 , 方 保爵位 ,
而全令名 故叙 忠贵 先王理财 , 禁民为非
洪范忧民 , 诗刺末资 浮伪者众 , 本农必衰
节以制度 , 如何弗议 故叙 浮侈 积微伤行 ,
怀安败名 , 明莫恣欲 , 而无悛容 足以愎谏 ,
闻善不从 微安召辱 , 终必有凶 故叙 慎微
明主思良 , 劳精贤知 百寮阿党 , 不核真伪 ,
苟崇虚誉 , 以相诳曜 , 居官任职 , 则无功效
故叙实贡 圣人养贤 , 以及万民 先王之制 ,
皆足代耕 增爵损禄 , 必程以倾 先益吏俸 ,
乃可致平 故叙 班禄 尊卑有序,各得其宜,
至道至公,公而忘私,两袖清风,风清气正
原文
人君选士,咸求贤能。群〔 1 〕司贡荐,竞进下材〔 2 〕。憎是掊克〔 3 〕,何官能治?买药得鴈〔 4 〕,难以为医。故叙思贤第八。
注释〔1〕“群”旧作“君”。〔2〕史记儒林传云:“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汉书王嘉传云:“下材怀危内顾。”〔3〕诗荡。“憎”今作“曾”。○铎按:此盖本鲁诗。〔4〕广韵三十谏:“赝,伪物。”鴈、赝古今字。韩非子说林下云:‘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鴈往。齐人曰:“鴈也。”鲁人曰:“真也。”’○铎按:能,古音奴来反,说见唐韵正。
原文
原本天人,参连相因〔 1 〕,致和平机〔 2 〕,述〔 3 〕在于君,奉法选贤,国自我身〔 4 〕。奸门窃位〔 5 〕,将谁督察〔 6 〕?故叙本政第九。
注释
〔1〕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云:“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2〕毛诗芣卫序云:“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郑笺:“天下和,政教平也。”史记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云:“天下和平。”〔3〕“述”当作“术”。○铎按:述、术通,见上叙论荣。〔4〕淮南子泰族训云:“身者,国之本也。”〔5〕注见贤难篇。〔6〕“察”字失韵。○铎按:尔雅释诂:“存,察也。”察、存双声,察,读为“存”,即以“存”与人、因、君、身为韵。犹诗小雅小旻:“是用不集”,毛传:“集,就也。”集、就双声,集,读为“就”,即以“就”与犹、咎、道为韵;大雅常武:“以修我戎”,戎、汝双声,戎,读为“汝”,即以“汝”与祖、父为韵;易剥象传:“终不可用也”,用、以双声,用,读为“以”,即以“以”与“载”为韵(丰象传用、事协,亦同)。此皆古人变文协韵之例,说见经义述闻卷二、古书疑义举例一、三。汪以“察”字失韵,盖偶疏耳。
原文
览观古今,爰暨书传〔 1 〕,君皆欲治,臣恒乐乱。忠佞溷淆,〔 2 〕各以类进,常苦不明〔 3 〕,而信奸论〔 4 〕。故叙潜叹第十。
注释〔1〕汉书成帝纪赞云:“博览古今。”异姓诸侯王表序云:“书传所记,未尝有焉。”律历志云:“稽之于古今,考之于经传。”
〔2〕汉书董仲舒传云:“贤不肖浑肴”,颜师古注:“浑肴,杂也。”“浑肴”与“溷淆”同。五行志又作“溷肴”。
〔3〕○铎按:“常”当作“帝”。本篇云:“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又云:“或君则不然,苟眩于爱,惟言是从”,即此所谓“帝苦不明,而信奸论”也。常、帝形近多相乱,述赦篇:“其文常曰”,“常”讹作“帝”,犹此“帝”讹作“常”矣。
〔4〕汉书京房传云:‘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原文
夫位以德兴,德贵忠立,社稷所赖,安危是系。非夫谠直贞亮,仁慈惠和〔1〕,事君如天〔2〕,视民如子〔3〕,则莫保爵位,而全令名。故叙忠贵第十一。
注释
〔1〕文十八年左传云:“宣慈惠和。”
〔2〕宣四年左传云:“君,天也。”
〔3〕注见救边篇。
原文
先王理财,禁民为非〔1〕。洪范忧民〔2〕,诗刺末资〔3〕。浮伪者众,本农必衰。节以制度,如何弗议?故叙浮侈第十二。
注释
〔1〕易系辞下传。
〔2〕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
〔3〕诗板云:“丧乱蔑资”,毛传:“蔑,无;资,财也。”郑笺云:“其遭丧祸,又素以赋敛空虚,无财货以共其事,穷困如此。”说苑政理篇又云:‘“相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末资”即“蔑资”,蔑、末古通用,汉书韦玄成传云:“于蔑小子”,即书顾命“眇眇予末小子”也。○铎按:刘向用鲁诗说,此亦同。
原文
积微伤行,怀安败名〔1〕,明莫恣欲〔2〕,而无悛容〔 3 〕。足以愎谏〔四〕,闻善不从。微安召辱,终必有凶。故叙慎微第十三。
注释〔1〕僖廿三年左传云:“怀与安实败名。”〔2〕“明莫”犹言“晨昏”,或“明”为“朝”之坏。○铎按:或说长。程本“欲”讹“欢”。〔3〕襄八年左传云:“亦无悛容。”〔4〕僖十五年左传云:“愎谏违卜。”
原文
明主思良,劳精贤知〔 1 〕。百寮阿党〔 2 〕,不核真伪,苟崇虚誉〔 3 〕,以相诳曜,居官任职〔 4 〕,则无功效〔 5 〕。故叙实贡第十四。
注释〔1〕汉书匡衡传云:“卑体劳心,以求贤为务。”韩非子难二:‘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劳精”注见慎微篇。〔2〕礼记月令云:“是察阿党。”〔3〕“誉”旧作“举”,卢学士改。〔4〕史记汲黯传:‘庄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5〕汉书朱博传云:“分职授政,以考功效。”翟方进传云:“陈咸内自知行辟亡功效。”○铎按:此章换韵。
原文 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先王之制,皆足代耕。增爵损禄,必程以倾〔 1 〕。先益吏俸,乃可致平〔 2 〕。故叙班禄第十五。
注释〔1〕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毕程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毕程氏以亡。”毕、必古字通。○铎按:管子版法解:“往事毕登”,宋本作“必”。隐元年左传:“同轨毕至”,说苑修文篇、隐三年公羊传注并同,白虎通崩薨篇作“必”。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万祥毕臻”,文选作“必”。今本逸周书作“毕程氏”,盖后人不识古字而改之。又诗荡:“大命以倾。”〔2〕○铎按:“致平”见上,亦见下章。
内容如下:
-----------------------------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总序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肴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易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易传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杨氏二篇。蔡公二篇。韩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二篇。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训二篇。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图一。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说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章句施、孟、梁丘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以下诸书不记其各家篇目)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兴,田何传之。讫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学官,而民间有费、高二家之说。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书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讫孝宣世,有欧阳、大小夏侯氏,立于学官。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费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
诗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
礼
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而帝王质文世有损益,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故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及周之衰,诸侯将逾法度,恶其害己,皆灭去其籍,自孔子时而不具,至秦大坏。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阴阳、王史氏记所见,多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制,虽不能备,犹愈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说。
乐
易曰:“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故自黄帝下至三代,乐各有名。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二者相与并行。周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其内史丞王定传之,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时为谒者,数言其义,献二十四卷记。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