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多呢,以下为你详细列出:
1月1日 元旦
2月2日 世界湿地日
2月14日 情人节
3月3日 全国爱耳日
3月5日 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3月9日 保护母亲河日
3月12日 中国植树节
3月14日 白色情人节
3月14日 国际警察日
3月15日 世界消费者权益日
3月21日 世界森林日
3月21日 世界睡眠日
3月22日 世界水日
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
3月24日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4月1日 愚人节
4月5日 清明节
4月7日 世界卫生日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4月26日 世界知识产权日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3日 世界哮喘日
5月4日 中国青年节
5月8日 世界红十字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5月15日 国际家庭日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5月20日 全国学生营养日
5月23日 国际牛奶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6月5日 世界环境日
6月6日 全国爱眼日
6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3日 国际奥林匹克日
6月25日 全国土地日
6月26日 国际禁毒日
7月1日 中国***诞生日
7月1日 国际建筑日
7月7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
7月11日 世界人口日
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8月12日 国际青年节
9月8日 国际扫盲日
9月10日 中国教师节
9月16日 中国脑健康日
9月16日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9月20日 全国爱牙日
9月21日 世界停火日
9月27日 世界旅游日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0月1日 国际音乐日
10月1日 国际老年人日
10月4日 世界动物日
10月5日 世界教师日
10月8日 全国高血压日
10月9日 世界邮政日
10月10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10月14日 世界标准日
10月15日 国际盲人节
10月15日 世界农村妇女日
10月16日 世界粮食日
10月17日 国际消除贫困日
10月24日 联合国日
10月24日 世界发展新闻日
10月28日 中国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0月31日 万圣节
11月8日 中国记者节
11月9日 消防宣传日
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
11月25日 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12月1日 世界爱滋病日
12月3日 世界残疾人日
12月4日 全国法制宣传日
12月9日 世界足球日
12月25日 圣诞节
12月29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国际麻风节
3月最后一个完整周的星期一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一般是3月22日-4月25日间的任一天)
5月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
5月第三个星期日 全国助残日
6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
9月第三个星期二 国际和平日
9月第三个星期六 全国国防教育日
9月第四个星期日 国际聋人节
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世界住房日
10月的第二个星斯一 加拿大感恩节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10月第二个星期四 世界爱眼日
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美国感恩节
农历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农历腊月初八 腊八节
农历腊月二十四 传统扫房日
农历腊月廿九或三十 除夕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望采纳!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年例、押舟、祈福、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习俗: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 ;
习俗: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圣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普遍奉祀土地神。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
习俗:寒食节主要的习俗是禁火、冷食。魏晋时期,寒食节只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地方性民间节日,内容也仅限于禁火和寒食。到了南北朝时,其节日的内容开始增加,据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那时的寒食节习俗已有挑菜、镂鸡子、斗鸡和蹴鞠等。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习俗: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习俗:端午节的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放纸龙等,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在传统节日中,论民俗之繁多复杂,或只有端午节能和春节可比拟。端午节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与春节一样,其习俗蕴含着祈福、消灾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一种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习俗: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习俗: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83] 具体习俗如下所列:①、登高;②、吃重阳糕;③、赏菊并饮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⑤、喝重阳酒。
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
习俗: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吃姜饭,“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清末明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而今仍有沿海一带如粤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习俗:除夕主要有贴年红、年夜饭、压岁钱、辞岁、守岁等习俗。除夕,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岁火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吃年晚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傍晚,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不一样的节日——春节
新年是个喜庆洋洋的好日子,在这个快乐的日子里,人们脸上总是漾满笑容。可是,有一件事让我十分头痛,那这就是“放炮”。我非常害怕炮声,因为爸爸曾经告诉我,我小的时候被炮竹吓到了,所以每年的大年三十儿晚上的放炮时间,我都会害怕地钻进被窝,蒙上被子,把耳朵堵起来。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大人们总要放炮?然而今年,我却发生了转变。
和往常一样,我到姥姥家过年。到放炮时间了,我早就做好了准备。忽然,我感觉到有人在拍我,我伸出头来一看,哦,原来是表哥。只见他拿着大把的礼花、爆竹,肩上还披着一挂鞭炮,准备出去放炮。我看见他在向我招手,示意让我和他们一起放炮去,我摇了摇头,可一想,我都这么大了,要还像小的时候那么害怕,会被人家笑话的。于是我壮着胆子和他们一起出去了。
我站在墙角,远远地看他们放炮。看着看着,我竟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要不,我也放一个?于是,我对哥哥说:“哥,让我也放一个!”他先是用惊异的目光看了我一下,随后笑笑,拿出一颗小炮放在台上。我多里哆嗦地拿着香,手往前够,但身子却使劲儿往后挺。“哧——”,炮竹点燃了。我丢下香,急忙跑到墙角堵耳朵,只闻“啪”的一声,炮竹在一瞬间炸开了。我走过来,嗯,感觉还不错!接着又放了几颗,而且一次比一次胆大,最后竟不堵耳朵了。哥哥对我说:“看,没什么好怕的!其实你并不是外表害怕炮声,而是你的心里在作怪,当你战胜你的心理,你就会彻底战胜炮声。”他接着给我讲了新年为什么要放炮,然后拿出了一挂鞭炮,问我敢不敢放。“那有什么,现在在我眼里,神马炮都是浮云!”鞭炮在我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我看着它,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我仰望天空,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升降落,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弹飞射,忽明忽暗,把夜幕点缀成鲜花的世界。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啊!
今年的春节对我来说是个不一样的节日,因为在这一年,我克服了对炮声的恐惧,也让我明白了,其实人对某件事物的恐惧,是心理在作怪,只有克服心理上的恐惧,才能真正地战胜恐惧!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腊月里的民俗十分丰富,自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往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然后是扫房、写春联、办年货等,直到除夕夜。这些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①春联和年画: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②生旺火: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③爆竹: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④年糕和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⑤朝正和拜年: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在过去,泥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
以上就是关于有什么节日全部的内容,包括:有什么节日、中国传统节有哪些,几月几日,节日的习俗是什么、什么样的节日 作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