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和天宝都是唐玄宗在位时的年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
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
参考资料:
唐朝天宝年间,已由盛转衰。唐玄宗对内重用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宰相,兼领四十余使,专决朝政。对外,重用胡人安禄山,让其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统领边兵近二十万人。安禄山刑赏已出,又看到天下武备松弛,遂萌生篡夺最高权位的谋反之心。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伙同部将史思明发所部兵马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十五万兵马,号称二十万,反于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闻讯,当即调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东都洛阳募兵六万,守卫河阳大桥(在今河南孟县南)。接着,又以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率京师兵五万,屯驻陕郡(治所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北)。十二月,安史叛军占领东都洛阳,封、高二将退守潼关。不久,唐玄宗误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谗言,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改派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这时,河北十七郡在颜杲卿、颜真卿兄弟的率领下,拥有兵士二十多万,切断了范阳与东都之间的交通,使安禄山陷入困境。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封其子安庆绪为王。不久,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部从井陉东进,会同颜真卿部经营河北。郭子仪与李光弼会合,共有十余万人,进击叛军史思明部。双方大战于九门(今河北正定东)城南,史思明大败。史思明收集余众,退走博陵。李光弼进军围博陵,攻城不下,又还军常山。史思明率军尾随而来,安禄山又调洛阳、范阳五万余人增援史思明。嘉山(河北正定东)一战,史思明大败,被歼四万余人,史思明徒步逃往博陵。真源县令张巡率军坚守雍丘,多次击败叛军,确保江淮不失。
同年五月,哥舒翰在唐玄宗和杨国忠的严厉威逼下,被迫出兵。结果,兵败灵宝,潼关失守。叛军突破潼关,向长安逼近。六月,唐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一千多人,出禁苑之西延秋门,向蜀中逃去。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境内),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逼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北上灵武(今宁夏吴忠西南)。七月,李亨在灵武即帝位,是为唐肃宗。八月,肃宗将郭子仪、李光弼调至灵武,并联合回纥骑兵,准备大规模的平叛战争。
安禄山进入长安,搜捕长安百官、宫女、宦官等数百人送至洛阳,又大肆杀戮王、侯、将、相家属,杨国忠及高力士的党羽全部被杀。安禄山以为大功告成,专以享乐为事,不再有什么长远打算。由于安禄山欲以段氏所生的安庆恩取代长子安庆绪为继承人,引起安庆绪的愤怒。安庆绪与宦者李猪儿密谋,杀了安禄山。同年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十五万进攻长安。叛军十万人与唐军相持于长安西南,经过激战,叛军全线崩溃,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乘胜东进,追叛军至潼关,杀敌五千,占领华阴、弘农。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退保邺城,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调动各路人马进攻安庆绪。参加作战的有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但肃宗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全局。郭子仪等唐军进围邺城,并引漳水灌城,安庆绪不仅遭受水灾之苦,而且城中缺粮,甚至老鼠也成了贵重食品。这正是破城的好时机,但因众兵无主,无人统一指挥,以致坐失良机。此时,史思明援救邺城,截劫唐军粮草,又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不断袭击唐军。次年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叛军开展激战。正当激战之时,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不辨敌我,混战中双方均遭重大损失。唐军向南,叛军向北,相背溃退。
史思明至沙河整顿军队,还屯邺城南。安庆绪感到自己势穷力竭,已到末路,遂对史思明上表称臣。史思明将安庆绪诱至其营中,然后突然袭击,杀死安庆绪,又进入邺城,兼并其众。史思明回到范阳,自称大燕皇帝,改范阳为燕京。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兵分四路,南渡黄河,会于汴州(今河南开封),继又西进郑州,直逼洛阳。李光弼将洛阳守军移至河阳(今河南盖县),洛阳为史思明占据。史思明进攻河阳,遭李光弼迎头痛击。史思明也曾派兵西进陕州,南进淮西,均无甚进展。
史思明残忍好杀,手下稍不如意,常遭族诛,故人人自危。史思明爱其少子史朝清,常想杀长子史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史朝义为了先发制人,遂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在鹿桥驿(在今河南洛宁西)杀死史思明,回到洛阳,做了皇帝。接着,史朝义派人到范阳,杀了史朝清母子,引起范阳内部相互攻杀,数月之间,死数千人,大大削弱了叛军的力量。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月,史朝义退击洛阳。在唐军的节节进逼下,史朝义于十二月在石城(今河北唐山东北)东北的温泉栅自缢于林中。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元、天宝年间,唐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高峰,从表面上看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实际上,社会上的腐朽力量迅速膨胀、各种社会矛盾也迅速激化,唐王朝的统治已是政治昏暗,危机四伏曾经励精图治、进行过一些改革的唐玄宗,到后期深居宫中,息于政事,只想安逸享乐。

天宝三载(744年),玄宗纳姿色艳丽的杨太真为贵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为了满足杨贵妃的挥霍,当时供贵妃院役使的织绣工达七百人,雕刻熔造工又数百人。杨贵妃的兄弟杨钊(杨国忠)、杨铦、杨琦及姊妹韩国、就国、秦国三夫人,也都得到高官厚禄,还竞修华丽的第舍,一堂之费,动逾千万。皇亲贵成向玄宗进献的精美肴馔,一盘值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唐玄宗已转变为一个奢侈腐败的皇帝。玄宗后期还不愿纳谏,任奸弃贤,相继以奸邪佞人李林甫和杨国忠为宰相,掌握实权。

李林甫妒贤嫉能,擅权跋扈,“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为了闭塞玄宗视听,固己大权,李林甫召集谏官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进因上书言事,第二天就被黜为下邦令,从此谁也不敢再进谏。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本家哥哥,天宝十ー年(752年)接替李林甫为相后,依凭外戚之势,更加专权骄横,自己兼领四十余职,整天发号施令,“台省官有才行时名,不为己用者,皆出之”。朝政在他们的把持下变得十分黑暗。

玄宗还任用王铁、韦坚、杨慎矜等聚敛能手大肆搜刮。王供为户口色役使时,追征成边死亡而官府没有除籍的丁男的租庸,有追征30年的。他每年向玄宗贡额外钱百亿万,对玄宗说:“此是常年额外物,非征税物。”意思是可以放心挥霍。天宝年间,租税征收也十分繁重,“时钱谷之司,惟务割剥,回残剩利,名目万端,府藏虽丰,间阎困矣”的。苛征暴敛加剧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社会矛盾逐步激化。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ー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安禄山出身营州(辽宁朝阳)杂胡,曾为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提生将。

因为残酷地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年)被提拔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领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到京师长安,在官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蓄下了起兵灭唐的异志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原名史窣干,也是杂胡出身,很早就是安禄山的密友。他到京师奏事,博得了玄宗的喜欢,赐名为思明。范阳起兵叛乱以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安禄山为发动叛乱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做谋主,以心腹蕃将32人代替手下汉将,又收养同罗、奚、契丹等部的降人八千余组成“曳落河”(壮士),作为叛乱的骨干力量。他还积极筹储战马、军械、米粮绢帛以至珍宝,积聚了大量物资。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秘密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拥三镇兵15万在范阳悍然起兵反叛叛军似一股浊流,迅速席卷河北之地,兵锋直指东都洛阳。腐朽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但招募而来的士兵根本阻挡不住叛军,一触即溃。
唐朝天宝年间,出现了两种词派,一个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豪放派,这种诗词多描写的是边塞风光,诗风比较豪迈,所以被称为豪放派;另一个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诗风比较委婉,恬淡,因此这类诗词被称为婉约派。正是这种不同的诗词风格最终铸造了唐诗的巅峰时刻,这里也不得不说,唐朝的统治者很是开明,对文化持开放的态度,所以才能让诗歌大放异彩。
一、豪放派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高适和岑参。高适著名的作品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作品,题材十分广泛,但最多的是高适被贬到边疆之后,描写边塞风光,同时也抒发了实势的情感,反应出民生的疾苦。岑参的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碛中作》、《寄左省杜拾遗》等,都是描写边塞的风光。
二、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田园诗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这种诗作给人一种恬静祥和的氛围,读上去顿时就觉得生活的美好。王维的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竹里馆》、《鸟鸣涧》。孟浩然的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从诗歌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种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诗的内容和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给人的感觉是雄浑壮阔,后者给人的感觉是恬静祥和。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化的风格,构成了唐诗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带动了以后各朝代文化的发展。
安史之乱爆发时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即天宝十四年至宝应二年。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你也许知道唐朝的开元和和天宝年间有两个君主,可是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全部的内容,包括:你也许知道唐朝的开元和和天宝年间有两个君主,可是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天宝初年唐朝社会的变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