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夏朝更早的朝代 唐尧虞舜时期统称为虞朝

eos是什么币2023-04-29  23

我国的国家史是世界史上的一颗明珠,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距目前社会认可来看,夏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但是就现代的学者众说纷纭,夏朝之前的虞朝之说也映入人们眼帘,但是否存在比夏朝更早的朝代呢,比夏朝更早的朝代是什么呢一切都撩动着人们的好奇心。

一、虞朝之观点初现

早在2002年,学者王树民在《河北学刊》发表论文时就提出过“虞朝”的假设,虞朝有很大的可能就是真实存在于夏朝前的一个朝代,但是就目前的形势的来看,并没有许多人认可虞朝这一观点,绝大数人只是当做趣味历史来看。

二、虞朝的起源与影响

在有关史书上记载,虞朝约为公元前36世纪初—公元前21世纪初,又称虞舜王朝,定都在有虞(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存世近1600年,现在意义上的虞朝是从黄帝开始至尧舜时代结束的漫长阶段,远古的唐尧虞舜时期都统称为虞朝,传说唐尧在上古时代建立了唐朝,然而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执政体系,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随后在尧的努力之下,远古唐朝的体系逐渐完整,唐尧为人仁义厚道,不仅文治昌明而且武功显赫,对于王位不采取夏朝直到清朝灭亡时采取的“世袭制”,而是任贤而用的“禅让制”,由是尧让位于有能力的舜。

经过尧的一系列的考察与教化,舜也继承了唐尧的一切政治遗产。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舜明确职责,治理水土,掌管农业,推行教化,主持礼仪,听取意见,因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清平局面,同时虞朝对孔孟推行儒家之道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建立的基础,舜年老后,见儿商均不肖(不才),便把王位禅让于当时名望较高的大禹,至此虞朝落下帷幕,夏朝正式建立。

三、虞朝之谜能否得之真解

在有关永济地方志的记载中,清光绪12年即为公元1886年,时任蒲州知府事赢的杜崧年在诗歌《续补永济县志序》中称虞舜为虞帝,既然称之为帝,那么就可以称虞朝为朝代了。但是由于没有更多的史书资料来证明,到现在还不能确信虞朝的存在,唐尧虞舜时的清平盛世还有待于近一步的考察与论证,人们也期待着这一传奇盛世的真实存在。

比夏朝更早的朝代时虞朝吗虞朝真的存在吗一切的一切要等专家的考古考定,总而言之唐尧虞舜时期,永远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瑰宝!中华上下五千年,定为炫丽的五千年!

三皇主要是:伏羲、神农、燧人。五帝主要是:黄帝、虞舜、颛顼、帝喾、唐尧

历史时期,也就是在三皇五帝的一个时代,而三皇五帝的那个时代也是称之为神话时代、上古时代或者是远古时代,而三皇五帝也是开创了中华上古的一个文明,在近现代也是通过考古而发现了有着很多相对应那个那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所以三皇五帝的时期,确实真正的存在过的。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后期著作在原始意义上的远古三皇基础上增补了前后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后三皇之分,合为九皇。

扩展资料

华夏的祖先是三皇,而主要也是汉族的祖先来的,不过很多的著作都是对这个的解释有着不同,也是存在很多的众说纷纭等等,另外,每一本的著作都是对三皇都是有着不同。

出自于先秦时期的一个古籍其中有一本《世本》的记载的三皇指的是伏羲、皇帝和神农。而在《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三皇值得神农、女娲、伏羲这三个人物。

而在《通鉴外记》中记载的是伏羲,神农,共工。不过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是天皇,地皇以及泰皇和《史记·补三皇本记》中所记载的又不一样,是天皇,地皇,人皇。另外一点,在《尚书大传》中指出的是伏羲、燧人和神农。

其实各种的记载说的三皇,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女娲”了。而我们在小的时候所接触比较多的神话故事就是关于很多女娲的,女娲,也就是在上古时期的一个创世女神,也是被后来世人称之为就是‘大地之母”。

伏羲,也是三皇之一,同时也是华夏民族先始,从传说去看,伏羲其实就是燧人氏之子,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王,是女娲的各个,中国的医药界的鼻祖。

在相关的记载中,伏羲主要都是人首蛇身,和自己的妹妹娲女结婚生儿育女来,然后和女娲一起造就万物,而伏羲做了王在110年以后才去世的。

而对于燧人氏的话,大家都是很少听说的,燧人氏也是主要是在几十万前的一个人物,相传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也是因为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被人奉为火族,也是主要是在三皇里,所以称之为燧皇,所以燧人氏也是中华民族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皇五帝

《礼记表记》诗解6虞尧亲尊

题文诗:

夏不尚辞,上不苛求,不大望民,民未厌亲

殷未渎礼,君臣上下,礼事简略,求备于民;

周人强民,劝人礼义,虽未渎神,赏爵刑穷

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虞夏至质,文不胜质;殷周至文,质不胜文

后世有作,弗及虞帝,虞尧真情,至德无私,

死不厚子,亲民如母,尊民如父,爱以憯怛,

教以忠利;亲而能尊,体安而敬,威而能爱,

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臣子,尊仁畏义,

耻费轻财,言而能行,忠而不犯,至义而顺,

至文而静,宽而有辨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至德至明,至公情真,真情所至,非尊非亲,

能亲能尊,至义至诚,亲亲尊尊,尊尊亲亲

全文: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分段释解: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郑玄注: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於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未渎辞”者,谓时王不尚辞,民不亵为也。“不求备、不大望”,言其政宽,贡税轻也。“强民”,言承殷难变之敝也。“赏爵刑罚穷矣”,言其繁文备设。○厌,於艳反。强,其两反,注同。税,申锐反。[疏]“子曰”至“穷矣”。○上明三代亲尊有异,此经更明三代治民有异之事。○“未渎辞”者,渎谓亵渎,辞谓言辞。夏时为政之道,未亵渎於言辞。君既不尚辞,民亦不为,故言“未渎辞”。夏言“未渎辞”,则殷渎辞也。○“不求备、不大望於民”者,求备,谓每事徵求,皆令备足。大望,谓赋税既重,大所责望於民。夏代不然,故云“不求备、不大望於民”也。○“民未厌其亲”者,以上“不求备、不大望於民”,民无困苦,故未厌其上下相亲之心也。○“殷人未渎礼,而求备於民”者,以殷承夏后,虽已亵渎言辞,仍未亵渎於礼,言君臣上下,於礼事简略,不亵渎也。殷言“未渎礼”,则周渎礼矣。○“而求备於民?渎者,言殷不如夏宽,每事求备於民,亦大望於民也。○“周人强民”,以周承殷后,遭纣衰乱,风俗顽凶,故周人设教,强劝人以礼义,亦比夏、殷多此一句也。○“未渎神”者,言周治太平之时,虽已渎於礼,犹未亵渎鬼神,祭天地宗庙诸神,尚有时限,未亵渎也。则周衰之后,而渎神也。○“而赏爵刑罚穷矣”者,以周人贵礼,礼尚往来交接,故赏爵、刑罚之事,穷极烦多。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郑玄注:子曰:“虞、夏之道,寡怨於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胜,犹任也。言殷、周极文,民无耻而巧利,后世之政难复。○胜音升,注同。敝音弊。任,如金反。复音伏。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言后有王者,其作质、文,不能易之。○易音亦。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言王者相变,质、文各有所多。○胜,世证反,又音升。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死不厚其子”,言既不传位,又无以丰饶於诸臣也。“耻费”,不为辞费出空言也。实,谓财货也。辨,别也,犹宽而栗也。静,或为“情”。○憯,七感反。怛,旦达反。费,芳贵反,注同。传,文专反。别,彼列反,下“不别”同。《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德所威则人皆畏之,言服罪也。德所明则人皆尊宠之,言得人也。○曰音越。威如字,威畏也,读者亦依《尚书》音畏也。[疏]“子曰”至“此乎”。○正义曰:此一节总明虞、夏、商、周四代质、文之异。○“虞夏之道,寡怨於民”,以其政宽,故“寡怨於民”,言民怨尚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者,以殷、周文烦,失在苛碎,故其民不堪胜敝败也。不言无怨,而言“寡怨於民”者,天地之大,犹有所憾,如冬寒夏雨,民犹怨之,如圣人之德,无善不包,人犹怨之,是不备也。如舜,寡怨於民也。○“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者,至,谓至极也。言虞、夏为质,殷、周为文,并已至极矣。纵令后王为质,不能过於虞、夏;后王为文,亦不能过於殷、周,是至极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者,言虞、夏之时,虽有其文,但文少而质多,故文不胜於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者,言殷、周虽有其质,亦质少而文多,故“不胜其文”。然案《三正记》云:“文质再而后始。”则虞质夏文,殷质周文。而云“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者,夏家虽文,比殷家之文犹质。殷家虽质,比夏家之质犹文於夏。故夏虽有文,同虞之质,殷虽有质,同周之文。○“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不可及也”。○正义曰:以上经论虞、夏、商、周,此特明虞帝之美已矣者,言后世之君,虽有作其善政者,而比於虞帝,不可齐及之也。○“君天下,生无私”者,明虞帝之德,后世虽作,不可及。言舜为天下序爵,必以德而不用私也。○“死不厚其子”者,厚,谓丰厚。既不传位,又不以财物丰厚於其子,故云“不厚其子”。“子”,谓商均也。○“子民如父母”者,子,谓子爱於民,如父母爱子也。○“有憯怛之爱”者,言爱民之志,有凄憯恻怛,言舜天性自仁,故怜爱於人。“有忠利之教”者,言有忠恕利益之教也。○“亲而尊”者,有母之亲,有父之尊。○“安而敬”者,体安而能敬,敬,即前“威庄而安”也。○“威而爱”者,有威而又有爱也。○“富而有礼”者,富,有四海而不骄,是“有礼”也。○“惠而能散”者,施惠得所,为能散也。○“其君子尊仁畏义”者,“其君子”,谓虞朝之臣也。君圣臣贤,是由舜而得然也,若民有仁者则尊之,有义者则畏之。○“耻费轻实”者,费,辞费也。言而不行,谓之“辞费”也。言必履而行之,是耻於辞费也。“轻实”者,实,财货也。贵人而贱禄,是轻财也。○“忠而不犯”者,尽心於君,是其忠也;无违政教,是不犯也。○“义而顺”者,至极君臣之义而不悖德,是“义而顺”也。○“文而静”者,臣皆有文章,而又清净。“宽而有辨”者,辨,别也。臣之效舜之宽容,治政不慢而有分别也。○“《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引之者,所以结舜德也。下“威”训“畏”,下“明”训“尊”。言舜之道德,欲威惧於人,则在下之民惟畏惧之,故云“德威惟威”。“德明惟明”者,谓舜以德标明善人,惟能得善人,惟天下之人皆所以尊重之。○“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者,如上之事不是虞帝,其谁人能得如此乎?案今《尚书》之篇,以明尧德,而云“虞帝”者,言虞帝亦能如是,且记者断章而为义也。

经文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①,民未厌其亲。殷 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子 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 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子 言之曰②:“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 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 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 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 明。’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今注 ①大望:对人民要求多,这里指赋税重。②子言之:疑应作“子曰”,是 传写的错误。 今译 孔子说:“夏代政令较简单,对人民要求不多,赋税也较轻,所 以人民还没厌弃对亲人的感情。殷代的礼节简约,但却对人民要 求过多。周代的人勉强人民去奉行政教,虽然没有崇尚鬼神,但赏 赐进爵及刑罚却已极其烦多了。”孔子说:“虞、夏的政治质朴单纯, 所以人民很少有怨恨的情绪。而殷、周的政治,却繁杂到无法收拾 的地步了。”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点。 虞、夏虽也有文饰,但远远不如质朴多;殷、周虽也有质朴,但远远 不如文饰多。”孔子说:“后代虽有明王出世,但再也赶不上虞舜了。 他治理天下,活着的时候没有一点私心,死后也不特别优待自己的 儿子;对待人民就像父母对待儿子一样,既有发自内心的慈爱,也 有确实对人民有好处的教化;使人感到亲近而又不失尊严,使人感 到安乐而又不失恭敬,既有威严而又感到慈爱;虽富有天下,却对 下有礼貌,既能广施恩惠而又没有丝毫偏颇。他的臣下都尊崇仁 而谨守义,以浪费为可耻,但并不计较财利,忠心耿耿而又不冒犯 上司,循礼而顺从,文雅而持重,宽容而有分寸。《甫刑》上说:‘舜 德的威严使得人人都敬畏,舜德的明察善恶受到大家的尊敬。’如 果不是虞舜,又有谁能做到这样”

舜,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舜 的 传说 故事 ,供大家参考。

一、舜基本介绍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以孝行闻名。后经四岳举荐,舜被尧立为为继承人。舜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后又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谥号为舜。

二、舜概述

舜: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姚姓,名重华,建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和帝丘(河南省濮阳市),为五帝之一,奉为华 夏至 圣。

《离娄下·第一章 》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范县在东夷、冀州和中原的交界地带)。”

《元和姓纂》载:“姚,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子孙以姚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舜后胡公妫满封于陈,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眭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徙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代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3]《姓解》记载:“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尚书》云:“德自舜明。”《尚书·尧典》记,舜 “尧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里说的舜和虞帝,史称虞舜,又称舜帝、帝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是上古五帝之一。

根据《尚书》、《史记》等有关典籍,虞舜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以德为先导,以和谐为依归,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谐,其和谐之道内涵十分丰富。

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渔猎于雷泽(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镇东南),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顿丘(今河南濮阳清丰县)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

他在历山(今山东鄄城,因黄河淤积而消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意靠近他居住,两三年即聚集成一个村落。当时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欲选继承人,四岳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名男子侍奉于舜的左右,以观其德;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以观其能。皆治,乃命舜摄行政务。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另见舜 文化 、虞舜文化。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地,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称姚氏,世代相传,史称姚氏正宗。因而史称姚、虞、陈、胡、田为"妫汭五姓"。东汉在中央政府任尚书的妫皓也改回本族最早本姓的姚姓。

尧把帝位禅让给舜,二十八年后去世。舜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任命禹治水,完成了尧未完成的盛业。传说他巡狩四方,整顿礼制,减轻刑罚。要求人民“行厚德,远佞人”,“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传去世于南巡途中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从夏开始,夏朝的世系非常清楚,十七个王。”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学家专家组认为“夏是最早的王朝,但中国文明的起源远在其前。”

禹与舜不可分割,当一些人还捧着顾颉刚先生“考证”的“大虫”来质疑我国上古文明史时,岂知,在尧舜禹之前的2000-3000年,我国已经有了仰韶文化较大规模的城(如郑州的西山古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这段时期里面(“这一段用历史传说来说大约就是尧舜那个时代”),古城已经很多。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古城林立;一些陶器、玉器上的符号“如果说和文字没有关系,恐怕就不好讲了”;中国也出现了礼仪性的大墓;出现了含锌的铜基合金和含铅的铜基合金,也就是出现了黄铜器和青铜器。“到夏代的时候,青铜器就普遍使用了。”上述四项,就是世界公认的“文明”的标志。

三、舜历史传说

舜帝陵庙遗址舜生在平阳西南数百里一个小小村落的农家中,他的体形有非常奇异的地方,他眼内瞳子都有两个,他的掌心纹路象个“褒”字,他脑球突出,眉骨隆起,头大而圆,面黑而方,口大可以容拳,龙颜面目角,取名叫舜,舜是一种花卉,他的号就叫华,排行老二,就叫仲华(与“中华”谐音)。可惜不久他母亲去世,他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他的弟弟象出生后,就更没有好日子过了。舜在家中常只能看着后母所生的三个儿女喝饱吃足,他只能枵腹而寝。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有一年冬天,气候 大寒 ,舜身上还只穿两件单衣,瑟缩不堪,邻里秦老汉实在看不过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虞家能送舜去读书,但家中却坚持要舜放牛,好在教书先生善良,在秦老汉的帮助下,舜一边放牛一边学习,他从先生那里知道:一个人虽有聪明睿智之质,经天纬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学问”二字终究是不可少的。要求学问,必须读,要能读书,必先识字。他也悟出为人要诚实,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这年过了残冬,舜已经十六岁了,生得高大,俨如成人,从此开始艰辛的耕作,后母规定他一天到晚都必须劳作,连中餐也不准回去吃,有人问他,他答道:“农家以节俭为本,一日两餐足矣,何必三餐”他渐渐得到当地人的敬重和称誉,但舜无缘无故被三次逐出家门。这其中日子虽然清苦,但舜却加紧学习,包括师事八岁的 儿童 蒲衣子。他从蒲衣子那里学到许多运动的道理,包括足的容宜重,手的容宜恭,目的容宜端,口的容宜止,声的容宜静,头的容宜直,气的容宜肃,立的容宜德,不偏不倚,无懈无情。

舜的道德修养越来越高,他多次耕作的历山地方人越聚越多,已由一个荒僻的地方,成了个大都会,但他却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一日田间劳作时,他以鸟为例,信口而歌:“涉彼历山兮崔嵬,有鸟翔兮高飞。思父母兮历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歌罢,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这年舜已经三十岁了,

也就在这时尧帝已深知舜的为人,终于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出嫁前尧帝嘱咐两个女儿:“大凡为妻为妇之道,总以‘柔顺’二字为最重要。男子气性,刚强的多;女子气性,假使也刚起来,那就不好,夫妇之间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协力,遇到这种情况,为妻的总要见机退让。”完婚之后,舜带着两个妻子回见父母,想不到遭到父母的拒绝,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见到两位嫂子的绝色姿容,竟起了不轨的心思。娥皇女英嫁给舜之后,过起了艰苦的生活。像念着两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找嫂子闲谈,希望用吊膀子的 方法 来勾引嫂子,娥皇女英是聪明人,但不敢得罪他,怕他在父母面前说舜的坏话,越是如此象便越是有心,竟觉得只有杀死舜,才可将嫂子抢到手。象通过母亲叫舜去修房子,去疏通井,然后放火烧屋,用泥土封井,妄图把舜烧死,把舜封在井中闷死。每次娥皇女英都通力合作把舜救了出来,舜总是不记前嫌。

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中,尧对舜更加欣赏,终于尧把舜召到京城,开始委舜重任,舜大举推荐人才,舜于是“宾于四门,纳于大麓,烈火风雷不迷,虎狼腹蛇不害。”于是尧死后,舜即位为天子,定都于蒲阪。

舜勤政爱民,为加强中央与各地的联系,他规定各部落君长定期来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国各地巡狩一次,每次除了大臣随扈以外,娥皇女英都随行照顾他的起居,三人同行,恩爱非常,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这年盛夏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女英就留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舜继续南巡。

这晚,女英忽然梦到了舜帝,不象个天子模样,坐着一辆瑶车,有霓施、羽盖拥护着,自天空降下来,对她说,自己已经不在人世,大家不要悲伤,人生在世,总有一日分散的。女英醒来,非常焦灼,惦念舜帝,急急告诉娥皇,娥皇口中虽说“妖梦是不足为凭,只怕你平日挂念极了,做的是心记梦,你放心吧。”但内心也十分焦灼。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在苍梧山的消息,还带来了舜帝给娥皇女英的遗嘱:“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听到噩耗,觉得一切希望都已不存在了,那么多年的艰苦奋斗,那么多年的恩爱相亲,都一去不复返了。娥皇女英浑身哆嗦,哭了好几回,身心受着火一般的煎熬。娥皇女英一天比一天悲伤,健康也受了损害,眼泪渐渐地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这晚浓雾渐渐地把整个君山罩住,天空中闪电一道急过一道,云越积越厚,天空好象要倒扣下来,突然间狂风卷着暴雨呼啸而来,洞庭湖掀起层层巨浪,都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倒。娥皇女英一片至诚的思念、悲痛终于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流出的眼泪,流出的血泪都一点点收集起来,都把它们洒在洞庭湖君山的翠竹上。在这狂风暴雨中,娥皇女英突然间头脑是那样地清醒。突然间明白好象舜正在召唤着她们,两人都好好地修饰打扮了一番,就像是迎接远行归来的舜一样,携手投入洞庭湖中。顿时风停雨住,波澜不惊,君山上那丛丛翠竹都浸染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成了二妃对舜帝一片至情的象征。

关于舜历史传说故事相关 文章 :

★ 历史小故事

★ 楚国的历史典故传说故事简短

★ 关于古代神话故事5则

★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2020最新归纳5篇

★ 关于黄帝的经典传说故事

★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 广州历史传说故事精选

★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传说

★ 关于民间神话故事5篇

以上就是关于比夏朝更早的朝代 唐尧虞舜时期统称为虞朝全部的内容,包括:比夏朝更早的朝代 唐尧虞舜时期统称为虞朝、三皇五帝分别是谁、《礼记.表记》诗解6虞尧亲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17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