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呢

历史朝代顺序2023-04-29  17

宁古塔是满清王朝的流放地之一。比如流放西北、东北(宁古塔)、南方苦热烟瘴之地,均为罪人流放之地。

而”宁古”是满语的6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合称6个。据《宁古塔记略》,当初占据此地为六兄弟,故有宁古塔之名谓。

至清入关立国、顺冶年间,宁古塔地区是非常辽阔的,盛京(沈阳)以北、以东,即图门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近日本海,皆为其地其境。

宁古塔地区之府冶宁古塔,则位于现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宁古塔地区,常年冰封千里,天气恶劣无比。

被陷顺治14年科场案的汉族诗人吴兆骞,就是被遣戍宁古塔达23年之久,后经满族诗人纳兰容若之父纳兰明珠从中运作,方予赎还,还家后3年即亡。

有其文为证,“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这么个人间地狱、尘世阎殿,怪不得方拱乾也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仅仅生活在这个地方,尚且已令人有胆战心惊、毛骨悚然之感;再发送披甲人为奴,实际上,就是先剥夺人的一切权利,再放到苦寒极边之地服苦役。

奶奶的,还不如直接被一刀宰了清爽。古人被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苦不避死、却不得死这么个苦逼的状况。连人身关系都依附于主家披甲人府内,连个开户口的权利都没有。

那么,披甲人又是个啥东东?披甲人是指后金在历次征战中,受降过来的兵士,有汉族、朝鲜族等民族之人。只要是后金打过的地区里的民族,皆有可能被俘,成为披甲人。后金对付这些降军,最好的去处,自然是送到宁古塔地区戍边守境。

所以在宁古塔这里,等级是如此分层的,最低,“阿哈”,多为流放为奴之人,或因其他原因成奴之人充当;披甲人,二等公民;女真人,即满八旗人,是这里的统治阶级。

从顺冶年间起,便有不少的官员和将领以及罪人,因受罚而发配至宁古塔。

举几个例子,比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及家属;康熙年间的“平三藩”之后,三藩之部属之全部;雍正年间,著名“文字狱”案,事主吕留良之3子吕宏中、6子吕甫中、7子吕立中等家属及仆伇;以上提到的所有人均被遣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历史上最后一个发送宁古塔的犯人,是光绪皇帝的堂兄、辅国公、辅国将军的爱新觉罗·载澜。因义和团事件,先被流放新疆,后转发宁古塔。最后因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不同意其归京,而死于宁古塔。

xx大臣:陛下饶命啊!臣知道错了!

清朝皇帝:哼!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来人,将xx大臣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xx大臣:……!陛下,那你还是处死微臣吧!

看过清朝题材影视剧的朋友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节:某位大臣犯了错,皇帝雷霆震怒,下令将其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而后大臣会吓得脸色苍白,连连求饶,如果求饶失败,可能几天后他们就会选择自尽。

那么问题来了——这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地方,能让大臣们宁死也不愿前往?而所谓的披甲人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被流放至宁古塔的女犯人

宁古塔简介

看起来宁古塔指的是一座塔,实则不然,它是一个地方的名字,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地区,以南方向是图们江,以西方向是乌苏里江。

史书典籍中记载了宁古塔新旧两处位置,旧的地点为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新地点是指如今的宁古市宁安镇。

有关宁古塔的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太祖实录》:

“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

而生于明末清初的张缙彦也在《宁古塔山水记》详细介绍了宁古塔:

“宁古塔者,奇势怪状,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鸟之状。”

宁古塔既然不是塔,为何要叫这个名字呢?其实这是一段误传。

相传很久以前,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个小土山,土山上坐着六个人(清朝皇室六位先祖),在满语当中“六人”的音译是“宁古”,而坐的音译则是“特”,因此“宁古特”才是其真正发音,只不过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宁古特”慢慢被念成“宁古台”,再到后来变成如今的“宁古塔”。

宁古塔的恐怖之处

宁古塔的恐怖可以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远离中原,路途遥远

王家祯曾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古时候交通设施不完善,哪怕是皇帝出行也只能借助马车,效率极其低下。犯人就更不用说了,只能依靠双脚步行到流放之地。

而宁古塔距离京城七八千里,一个人即便轻装出行也得走上四个月,至于那些带着枷锁的囚犯,没有半年时间根本无法抵达目的地,要是再带上妻儿,出行效率就更低了。

由于路途遥远,犯人会遇上很多困难。有的适应不了气候变化被活活冻死;有的染上疾病不治而亡;有的不幸遇上凶猛野兽被其分食;还有的陷入沼泽地被拉入深渊。

每年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都有相当一部分死于半道中,化为那无人问津的孤魂野鬼。

被流放至宁古塔的女犯人

二、气候严寒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尽管宁古塔不是位于中国的最北端,但纬度位置仍然非常高,这使得宁古塔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气候寒冷无比,堪比中国版的西伯利亚。

对于其恶劣的天气《吉林通志》曾记载:

是时宁古塔,号荒徼,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间,或僵马上。”

天寒地冻也就算了,最主要的是犯人很难做好应有的保暖措施。宁古塔虽然偏远,却尚有人烟,当地百姓平日以打猎为生,他们将动物毛皮做成衣物抵御寒冷,加上常年位于这里,已经渐渐习惯了宁古塔的寒冷。

可是犯人有所不同,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弄到一些虎皮、狼皮,唯一御寒的装备就是随身携带的棉衣,可是仅仅靠一件棉衣又如何能抵御住宁古塔透彻心扉的寒冷?

况且不少犯人还是来自南方,就连北方的冷都承受不住,他们要是来到宁古塔,没过多久便会受冻病倒,最后痛苦而死。

三、饮食起居条件恶劣

宁古塔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放眼望去一片荒芜。犯人来到这里,要么住在木头架起来的窝棚中,要么龟缩在地窝子里或者山洞中,唯有宁古塔的将军才有资格享受帐篷与房屋这样的“奢侈品”。

除此之外,犯人的饮食问题也很难解决。我们知道清朝没有入关前就是这一块区域世代繁衍生息,后来他们入主中原地区,便将此处视为龙兴之地,禁止任何人私自开垦土地,也就是说犯人无法种粮食给自己吃。

没办法,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狩猎采集来维持生命。可想要凭借一己之力狩猎到足够多的猎物,难度可想而知,况且他们采集到的蘑菇、野菜等东西能否安全食用还不得而知,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突然死于食物中毒。

面对如此恶劣的饮食起居条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想要成功活下来实在不容易。

披甲人的真实身份

清朝八旗制度核心思想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日里耕田打猎,打战时披甲上阵,这一点于所谓的“屯田制度”有些相似。

旗丁之中按照身份地位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等级:阿哈、披甲人与旗丁,阿哈地位卑贱,相当于奴隶,主要由汉人与朝鲜人组成;披甲人地位略高阿哈,主要来源是降兵,民族多种多样;旗丁地位最高,有女真人组成,算是清朝正统的兵力。

其中,披甲人又能细分为马甲(骑兵)与布甲(步兵),他们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帮助清王朝镇守边境、看管“龙兴之地”。

由于常年累月品尝宁古塔恶劣的生存条件,大多数披甲人性格暴躁,喜怒无常,犯人要是落到他们手中,通常会饱受折磨,最后痛苦而死。

所以,清朝那些大臣一听到“宁古塔”与“披甲人”的字样,就会吓得双腿打颤,因为一旦被流放到那里,很可能生不如死。

披甲人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宁古塔的恐怖之处体现在远离中原路途遥远、气候严寒、饮食起居条件恶劣三方面,犯人来到此处基本上凶多吉少。

而披甲人则是负责镇守边疆的降兵,平日里种种田自给自足,打战时再披甲上阵,折磨犯人可能是他们唯一的乐趣,要是落在他们手中,结局往往凄惨无比。

所以,清朝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想被流放到宁古塔受尽折磨。

“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张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这首题为《悲歌赠吴季子》的诗,是清初著名诗人吴梅村写给好友吴汉槎的。吴汉槎当时正被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吴汉槎生在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从小就很有才名,风流蕴藉,诗文俱佳;然生当乱世,明室倾圯,不免有些家国之思。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更受到江南科场案的牵连,和许多江南士子一起,被打了四十大板,发配到宁古塔去。翌年闰三月初三,吴汉槎单衣就道,离京出塞,经盛京(今沈阳)、船厂(今吉林市),于六月二十一日渡过松花江,七月十一日到达宁古塔戍所。从北京到宁古塔,他跋涉山水,受了无限的辛苦,共走了4个多月。从此之后,他在那里一住就是23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得到纳兰容若的帮助,终于奉诏赐环,得以生还玉门。

以今天的空间观念来看,宁古塔并不是非常遥远的蛮荒之地。我们从北京乘特快列车出山海关,经沈阳、长春到哈尔滨,转乘滨绥线列车经牡丹江市到宁安(到镜泊湖去旅游,一般都要经过宁安),这便是宁古塔了。即使安排得轻松一些,两天也足够了,300多年前的吴汉槎竟一直走了4个多月。而那时的宁古塔,更是绝塞荒原,人迹罕到的地方,“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其间,或僵马上。”这足以使闻者戒途、行者却步了。我们在现在流行的清宫古装剧里,看到坐堂的大老爷恶狠狠地掷下令牌,高声叫道:“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犯人闻言,往往惨然仆地,就可以知道那是极重的处罚了!

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代的流放,或称“谪戍”,或称“发谴”,或称“充军”,虽然略有差异,其实质却都是把犯罪的人或其全家送往边疆地区给旗人官兵或非旗人官兵(也就是所谓的“披甲人”)作奴婢。发配的地方,主要是东北和新疆。《清史稿·刑法志》说:

又有发遣名目,初第发尚阳堡、宁古塔,或乌喇地方安插,后并发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布多,或各省驻防为奴。乾隆年间,新疆开辟,例又有发往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各回城,分别为奴种地者。咸、同之际,新疆道梗,又复改发内地充军。

尚阳堡,在今辽宁开原县东四十里,“三藩之乱”平定后,三藩的残余部众很多都被发配到这里(包括受冤枉的大名士陈梦雷);乌喇,又称“打牲乌拉”,在吉林省吉林市西北;齐齐哈尔,即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当时是齐齐哈尔副都统驻地,雍正间吕留良案所牵涉诸人都流放在这里;黑龙江,指黑龙江城,即今黑河市爱辉区,当时是黑龙江副都统驻地,受《南山集》案牵连的桐城方氏族人就都被发配到这里;三姓,在今黑龙江依兰市,是当时的三姓副都统驻地。除此之外,伯都纳(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当时为伯都纳副都统驻地)、拉林(在今黑龙江省双城、五常一带,当时属阿楚喀勒副都统辖区)以及索伦、达呼尔(在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流域,当时属黑龙江副都统辖区)等地也都是著名的流放地。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屡兴大案,涉案诸人除弃市之外,本人及其族人都被发配到关外各地。其中尚阳堡靠近盛京(今沈阳),比别的地方较为舒适;至宁古塔、伯都纳、三姓、拉林,愈往北愈为荒徼;再向北,至黑龙江城、索伦、拉呼尔,就更是荒无人烟了。

宁古塔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地名由来传说不一,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辖界在顺治年间十分广大,盛京以北、以东皆归其统。随着设厅,疆土逐渐减少。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县,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宁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宁古塔的流人,能生还的极少,大部分都客死该地。

再说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想那披甲人便是最低级的满族兵众了吧!

很多人都不了解披甲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一起欣赏。

在最近几年火爆的清宫戏中,一些俗语渐被我们广为熟知,例如,对于一些犯罪的大臣及其家属,皇帝龙颜大怒后,往往会说:“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披甲人”是些什么人呢

(发往宁古塔的罪人)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讲讲,为什么犯人要发往宁古塔。

犯罪之人为何要发往宁古塔呢

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是清代东北地区的重镇。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在此建立政权,常年驻军。是满清时期东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宁古”两字在满语中代表数字六,“塔”的意思是个,所以“宁古塔”的汉语解释就是六个。相传早期有满族兄弟6人,来到此地拓荒开垦,各占一方,将宁古塔瓜分殆尽。后来的传说逐渐演变成和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个儿子联系起来,此处就成了满清的龙兴之地,发祥之所。清人称宁古塔 “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宁古塔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五谷不长。著名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后,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这样的地方人迹罕至,“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但却成了野兽的天堂,流放到此的犯人,经常和虎豹狼虫不期而遇,“前有猛虎后苍兕”,稍不留意就会葬身兽腹。

(宁古塔遗址)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流放犯人,一来生存困难,有利于对犯人的改造;二来可以最大程度地开发满清的发源地,让“宁古塔”日趋繁盛,重现清太祖时期的辉煌。

因此,“宁古塔”成为了众多犯罪大臣及其家属的梦魇,流放之人曾形容:“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部分流放之人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葬身虎豹狼群之口,甚至被当地人杀死分而食之。所以,一旦被皇帝下旨流放宁古塔,有些人宁愿自杀也不去。

当然,在清朝统治期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还是不计其数的。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具有极端反清思想的吕留良的家属、明代进士方拱乾一家、著名诗人吴兆骞、明代兵部尚书张缙彦等。

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披甲人”

清朝八旗制度的核心就是“以旗统军,以旗统民”。

旗丁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分为“阿哈”“ 披甲人”和“旗丁”三类,“阿哈”就是奴隶,以 及朝鲜人居多;“旗丁”专指女真人。

(披甲人)

“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之人。说白了,就是清朝时期的军人。主要以旗人为主。但他们和严格意义上的军人又有些区别。“披甲人”在战时上阵杀敌,冲锋陷阵,就是一群骁勇善战的军人;和平年代解甲归农,捕猎为生,自给自足,他们就成了地道的猎人。

把犯人发给“披甲人”为奴,就是让他们去服侍这些军人。

不过,满清时期,守卫宁古塔的“披甲人”,还算善待罪犯。

如有发配至此的犯人出逃,“披甲人”一般不会告官,任其逃逸;如果没能成功脱逃而返回,“披甲人”还会作证是犯人主动自首以减轻责罚。

“披甲人”还有很高的捕猎本领。

“披甲人”四季皆能打猎,出猎的时限不定,短则一日,长则数十天。他们能根据野兽的踪迹,追踪数十里。少数“披甲人”能独立杀死一头猛虎或黑熊。

在整个清朝时期,“披甲人”和流放而来的犯人一起,将中原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了宁古塔这个荒蛮落后的边塞之地,教会当地人耕种、经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极大地繁荣了宁古塔的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

许多喜欢研究清朝历史的人会故意或偶然地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事情,也就是说,一些朝廷的高级官员会被皇帝送到宁古塔,因为他们最终会因为某些问题而下台,成为披头士的奴隶。在这个时候,官员们会非常悲伤,非常不情愿,觉得这宁古塔是一个死亡之地,装甲人是一种魔鬼般的存在。这是真的吗?宁古塔怎么会这么可怕?那穿著盔甲的人是谁,令人畏惧和害怕?考虑到这些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宁古塔在哪里?事实上,宁古塔是满语的音译词。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六”因为在满语中”宁谷”意思是”六””踏”意思是”一”合起来就是”六”但是因为”六”听起来有点奇怪,它后来被音译成”宁古塔”。当然,“六”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因为努尔哈赤有六个儿子,他们和努尔哈赤并肩作战,最终建立了胡金,在他们创业初期,实际上,宁古塔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基地,为了纪念这个时期,努尔哈赤把它命名为“六”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宁古塔相对繁荣,在这个时期,宁古塔,我们后来称之为老城宁古塔,主要位于今天的黑龙江海林长汀老城的村庄,距离北京约3000英里,非常寒冷。在努尔哈赤时期,因为宁古塔是后来国王的重要基地,它成为了黑龙江和吉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宁古塔事实上不像后来那样落后和可怕,而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地方。为了更好地管理宁古塔,努尔哈赤时期还设立了专门的“宁古塔将军” ,主要负责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军事和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太极后来建立了清朝,并在顺治时期进入中原,北京的首都,正式建立了清朝,原来的根据地宁古塔逐渐失去。康熙年间,宁古塔老城相对荒芜,于是康熙降宁古塔将军为宁古塔副都,宁古塔城区成为新的城区,此时的地址主要在今天的黑龙江宁安。因为宁古塔地区离北京太远,而且天气很冷,也是边防的一个重要地理位置,所以自康熙时期以来,特别安排了一些人去宁古塔镇守边,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这些地方,所以他们不得不把违法的官员或人带到宁古塔。那个穿西装的是谁?在清朝,有一个等级制度的人,其中最高的是齐丁,标准的女真人,清朝的统治者,谁是后来改为满族,谁是不如齐丁的人是在装甲的人,这些人谁投降到清朝建立。大部分是汉族人。唯一比中国人更糟糕的是阿哈人,他们也是地位较低的奴隶,比如汉族人或朝鲜人。

与阿哈相比,装甲人的地位稍高一些,与旗帜相比,装甲人的地位也稍低一些,所以后来装甲人专门被分配到人口稀少的宁古塔守卫边境。但是他们在宁古塔,一个富饶的地方感到无聊,而清廷,在考虑了很多因素之后,把那些犯了错误的人送到了边疆,也就是宁古塔。被送到这里的人,成了披头士的奴隶,需要娱乐披头士,为披头士工作,所以很多人觉得,一旦他们去了宁古塔,成了披头士的奴隶,那就是他们生命的终点,等待我的将是无尽的折磨。

事实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装甲兵原本属于下层人民,再加上长期居住在宁古塔,基本上见不到很多人,所以他们对人民的等级没有很大的概念,所以当一些军官被送到宁古塔时,他们不是折磨他们,而是很乐意和他们交朋友,一起玩。尤其是对于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来说,在去过宁古塔之后,他们可以给穿盔甲的人介绍一些新东西,那些人不仅不会折磨他们,而且还会崇拜他们,对他们更好,毕竟,我们都在这里谋生,那么为什么要折磨彼此呢?当然,中国人不折磨这些官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都是汉族人,憎恨清朝统治者

清宫剧中大多都有这样的桥段,对于违抗自己命令的臣民皇帝通常都会来一句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听到此话的臣民顿时吓得面如死灰,那表情简直比上刑场还要害怕上几分,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何地方,披甲人又是什么人?为何让人听之色变呢?

​《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当时也有的人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由此可见宁古塔确实是一个十分险恶的地方,而相比宁古塔这个地方来说,披甲人的残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披甲人,一般指受降后披甲上阵为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地位低于一般军人,高于奴隶,低于旗人而高于汉人,他们是奉命世代镇守东北戍边的,那儿的条件十分恶劣,一般人都会远远的躲开那儿,所以他们并没有被教化,极其野蛮。

披甲人野蛮之一表现在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人权,对于流放而来的罪犯就像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把人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平日里随意打骂,缺衣少食,如果一不小心被他们折磨而死也很少有官府追查,所以如果落到宁古塔的披甲人手里,就像到了人间炼狱一般,在死前要遭受百般折磨,不能死个痛快,一般死后还无法得到一个公道的说法,这样的地方谁想去啊,所以很多犯了罪的人听到发放宁古塔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去那个穷凶极恶的地方。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呢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把人发送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身份呢、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披甲人与之又有什么关系、清朝总是把犯人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请问宁古塔是什么披甲人又是什么人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02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