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风土人情文化有哪些

帆布2023-04-29  102

广东的风土人情文化如下:

1、餐前先喝汤。餐前先喝汤是广东饮食习惯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每天可以花几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煲汤,其味道鲜美可口,真不失一道美味。

2、喜好饮凉茶。饮凉茶是广东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所以无论春夏秋冬在凉茶馆内总有不少饮凉茶的人。所谓凉茶,其实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3、食米不食面。南方人主要种植水稻,饮食习惯自然以米为主,因此从小就没有吃面食的习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人多多少少会吃一点面食的。但是广东人对米的青睐远远多于面。

4、无鸡不成宴。粤菜厨坛有句行语,叫“无鸡不成宴”或“无鸡不成席”。广东各地皆有好鸡的习俗,如大名鼎鼎的清远鸡、胡须鸡等等;擅烹鸡的流派也不少,比如东江的盐焗鸡、麓湖的市师鸡等等。

你好,广东的传统文化如下所示:

1、广东的生产民俗 打标

2、广东的生产民俗 灭虫

3、广东的生产民俗 浸种仪式

4、广东的生产民俗 排瑶的开耕节

5、广东的生产民俗 东莞的开耕礼

6、广东的生产民俗 同行一条街

7、广东的生产民俗 潮州竹木行

8、春节习俗之祭灶、扫尘、吃灶糖

9、传统春节必备老三样:春联、窗花、门神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极具文化内涵的事物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研究价值以及历史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那么你知道在广东有哪些具有广东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吧。

广东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广东剪纸

广东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纸和潮阳剪纸,佛山剪纸手法上以凿、衬、印、手绘等技法为主,用料上大量应用铜箔、锡箔和银箔。潮阳剪纸最大的特点是阴阳剪,“阳剪”纹线工整细致,“阴剪”线条粗犷有力,交替使用,粗细相破相助,极富特色。

广东凉茶

凉茶是汉族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广东凉茶是汉族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历史最早的广东凉茶是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创的王老吉凉茶。后来,王老吉凉茶漂洋过海,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热、解毒、美颜饮品的先驱。

广东粤绣

粤绣,又称广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专指广州府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东莞四邑宝安等)的“广绣”。粤绣是与苏绣、湘绣、蜀绣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

其特色有: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雀羽捻缕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绣品品种丰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头巾、绣服、鞋帽、戏衣等,也有镜屏,挂幛、条幅等。

广东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嘉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九江双蒸

九江双蒸酒——广告唱到街知巷闻,是酒类中的万宝路。九江双蒸酒始创于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经有差不多200年的历史。两个世纪以来,承集数代九江先辈的辛劳与智慧,九江双蒸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造技艺。它主要以大米为原料,用大米、黄豆制成酒曲,采用续添蒸饭、再度发酵、冷却馏酒、斋酒贮存、陈肉酝浸、精心勾兑、过滤包装的方法酿造而成,具有“玉洁冰清、豉香纯正、醇滑绵甜、余味甘爽”的独特风格。

粤语,广府人称为“白话”,英语称为Cantonese。直至1934年出版的《中华民国新地图语言区域图》才称之为“粤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粤语是汉语各大方言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一、粤语保存古汉语音韵的大量因素,从而保存不少在中原已失落的传统文化。

二、粤语吸收了许多海外词语,从而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三、粤语承载着广府地区大量文化品种,充分体现了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

扩展资料:

粤语的音韵历史;

正因为粤语完整地保存着唐朝以前汉语的韵尾体系,也就完整保存着唐诗及唐代以前传统诗歌韵律。我国传统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包括韵律,将汉语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

从南朝起,传统诗歌脱离乐府而独立发展,“永明体”首先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创作,根据汉字本身平上去入声调组合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形成“抑扬顿挫”之美。

唐代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行两项改革,一是将四声二元化,即“平”与“仄”;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同时派生出绝句。

到开元时期,律诗和绝句的韵律形式已臻成熟,成为传统诗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生气勃勃的盛唐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诗歌艺术推上巅峰。中唐之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冲击,中原汉语音系发生裂变。到宋朝推行的正音,塞音韵尾彻底归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府文化

在广东的文化遗产有广东醒狮、广东粤剧、开平碉楼、洪拳、佛山狮头等,具体介绍如下:

1、广东醒狮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传统民间舞蹈,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

2、广东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嘉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3、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4、洪拳

洪拳属于中国传统拳术中的南拳之一。关于其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另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两广、两湖及四川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佛山狮头

佛山狮头是广东省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动传神,设色鲜艳美观,制作精巧坚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醒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东粤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平碉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洪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山狮头

以上就是关于广东的风土人情文化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广东的风土人情文化有哪些、广东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91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