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地貌主要为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
1、山: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
2、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至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
3、川: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导语: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有煤炭、石油、铝土矿等矿产资源。那么,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
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
黄土高原基岩构造以六盘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西域陆块,东部属华北陆块。六盘山以西黄土高原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构造特征,陇中盆地黄土下伏基岩为直接堆积在古老岩层之上的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的甘肃群。甘肃群堆积后,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洮河、祖历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甘肃群为一套含有石膏的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岩性差,抗蚀力较弱,在地下水浸泡和润滑作用下极易发生重力侵蚀,常形成大型滑坡。六盘山以东的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构成,中间夹以黄河凹陷。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
陕北、陇东和晋西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当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与今况刚好相反。西北部堆积了厚达1500米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其中神木,准格尔旗一带广泛出露的中生代灰绿色、黄绿色长石砂岩,当地叫砒砂岩,极易风化侵蚀,是当地及黄河中粗砂的主要来源。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边缘发生断陷,形成汾渭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到第三纪的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向斜成为准平原。上新世鄂尔多斯高原长城以南的准平原面上广泛堆积了三趾马红土,从三趾马红土的分布和厚度看,上新世时长城以南,渭北北山以北,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是一个浅凹形的巨大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己与今相同。
三趾马红土透水性极差,是黄土下覆的主要不透水层,而且三趾马红土容易吸水膨胀,是黄土高原大型滑坡的主要滑移层。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鄂尔多斯高原边缘如汾渭地堑谷地进一步发展,同时高原整体发生掀斜运动,使地面形成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斜面,控制着河流的流向。在地貌演变过程中沟谷的发展,谷间地有些形成面积不大的平台,有些成为长条状或椭圆状丘陵,它们是鄂尔多斯高原塬、墚、峁地形的基础。
山西台背斜包括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五台山是山西台背斜最古老的部分,并以此为顶点向南沿伸,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两山之间为凹陷部分。古生代以来,凹陷部分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物。燕山运动后山西台背斜中部受断裂作用晋中大断谷开始形成。中新世末晋中南的漳沁地区形成准平原,其后接受了上新世的三趾马红土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西台背斜进一步上升,晋中断谷不断发育,河流下切,到更新世黄土堆积时地面形成起伏较大的丘陵、成为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地形特征。
1、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千沟万壑。
2、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因为黄土高原的地质疏松,植被较少。气候干旱,再加上受到季风的影响,当地的降水多集中在夏季,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使大量的泥沙被冲积,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了现在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
有利影响:
(1)黄土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特别适合挖窑洞居住,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2)高原地形水土流失严重,但适合林业的发展,有利于水土保持,特别是经济林业的发展如苹果的种植
(3)光照条件好,有利于发展太阳能的综合利用
不利影响:
(1)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土壤肥力越来越弱
(2)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人们的出行
(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多
黄土高原生产上已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和高粱等杂粮作物,原来是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现在有了很大改观该地属于半湿润到半干旱干旱、季风与非季风、农牧业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多旱灾,蝗虫灾害和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黄土高原是高原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特征: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土质疏松,土壤颗粒小
(2)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3)植被稀疏
(4)降水集中,多暴雨
2、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无法蓄积水土。
黄土的分布面积约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左右,呈带状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的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中国是黄土面积分布最广的国家,北起阴山山麓,东至东北的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一带,西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是63万平方千米。我国黄土面积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其黄土面积约占到了全国覆盖面积的724%左右,其厚度也在世界上乃至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它是世界上黄土地貌最典型的地区。
黄土地貌的特征及分布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在全球分布很广,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1)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我国的黄土高原沟谷纵横,素有“千沟万壑”之称。黄土高原沟谷密度比我国其他的地区要大很多,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而且地面坡度普遍很大,所以就构成了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
(2)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形成的原因很很多种,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的一些作用,它们对黄土地面做面状侵蚀、沟蚀、地下侵蚀、块体运动和运移土地等方式。由于这些的外营力所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泥流现象只有在黄土区才容易见到,这主要是由于上方的水体向下流而形成的。
黄土的抗蚀能力特别的弱,因此黄土的侵蚀速度很快,丘陵坡面几乎是在以每年1厘米~5厘米的速度,而黄土高原的北部的沟头前进率更是在以每年1米~5米的速度在前进,个别的沟头甚至是达到了每年30米~40米的速度。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甚至有一次因为暴雨的冲刷成了一条数百米的侵蚀沟。由此可见,黄土高原每年被侵蚀的速度多么迅速。
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每年的输送的泥沙中,有90%以上的数量都是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河流每年输送的泥沙量每平方公里大于5000吨,其中陕北的窟野河的神木水文站至温家川水文站区间输沙量每年每平方公里甚至达到35000吨。
(3)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沟道流域内的地形面一般可以分为三级:各个流域的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米~80米为第二级;再次基础上在降低40米~60米为第三级。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都是不一样的,第一层层序保存的很完整,第二层比第一层薄很多,有的时候甚至是消失不见的,第三级地形面只有马兰黄土堆积。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谷形了,在第三层地形面之下就是现代沟谷了。沟道流域的发展情况就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了,也是黄土高原形成沟壑的原因之一。
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侵蚀而产生的,黄土地貌和其他的地貌特征一样的都是有风蚀和水蚀的外营力,但是和其他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是,风在黄土堆积中起到的是主要的推动力,侵蚀是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而各种沟谷则是强烈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古代的侵蚀为自然侵蚀,速度非常的缓慢,现代人类开始进行大诡秘的农耕或者是砍伐活动,因此加快了侵蚀的速度。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总体上说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
黄土高原地貌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
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
堆积平原的相关介绍
堆积平原是由于地壳长期大面积下沉或不同规模的盆状凹陷,不断为各种成因的堆积物所补偿而堆积形成的广阔平地。例如渤海底部和河北省的滨海平原仍以每年1cm的速度沉降,第四纪以来的沉降总幅度已达800到1000m以上。但河流泥沙堆积的速度超过了地壳下沉速度,所以平原正在扩大增长,向渤海推进,茫茫沧海将变成万顷良田。
这类平原可依平原堆积物的成因,划分为洪积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海积平原等。世界上范围最广大的堆积平原多分布在近海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大平原。冲洪积平原亚区主要分布在山麓河谷堆积平原亚区的外缘,北至小清河。组成物质主要由亚粘土、粘土夹砂组成,向北倾斜,坡度在3到7,沟谷多呈北西向发育,切割深度在4到10米。
以上就是关于黄土高原的地貌全部的内容,包括:黄土高原的地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什么 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是什么、黄土高原的地形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