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的翻译

案发现场32023-04-29  32

楼主你好

愚公移山-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

愚公移山○1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2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3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4九十,面山而居○5。惩○6山北之塞○7,出入之迂○8也,聚室而谋○9曰:“吾与汝○10毕力○11平○12险○13,指通豫南○14,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15。其○16妻献疑○17曰:“以○18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19,如太行、王屋何○20且焉置土石○21”杂曰○22:“投诸渤海之尾○23,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4,叩石垦壤○25,箕畚○26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27有遗男,始龀○28,跳往助之。寒暑易节○29,始一反焉○30。

河曲智叟○31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3,其○34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35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36,曾○37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38,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39也,而○40山不加增○41,何苦○42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43。

操蛇之神○44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选自《列子》作者列御宼,战国人。

2[方]:方圆。

3[之]:的。

4[且]:副词,将近。

5[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6[惩]:苦于,为……所苦。

7[塞]:阻塞。

8[迂]:曲折,绕远。

9[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全家人。

10[汝]:你。这里指“你们”的意思。

11[毕力]:尽全力。

12[平]:挖平。

13[险]:险峻的山。

14[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15[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6[其]:代词,他的。

17[献疑]:提出疑问[献]:提出。

18[以]:凭借。

1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了。[曾]:连……能。[损]:削弱。[之]:这样的,那样的。

20[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

21[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

22[杂曰]:纷纷的说[杂]:纷纷

23[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

24[荷担者三夫]挑担子的三个人。[荷]:挑。[遂]:于是。

25[叩石垦壤]:[叩]:敲,凿。[垦]:挖。[壤]:土壤。

26[箕畚];用箕畚。

2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姓京城的人的寡妇。

28[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29[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30[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焉]:语气助词。

31[叟]:公。

3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

33[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34[其]:又。

35[长息]:长叹。[息]:叹息。

3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37[曾]:还。

38[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

39[穷匮]:穷尽。

40[而]:但是。

41[加增]:加大增加。

42[何苦]:愁什么(古),何必(今)。[何]:为什么。[苦]:愁。

43[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同“无”。

44[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之]: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帮助望采纳

1 列子 汤问比较经典的几个文言文+解释全文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面各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两座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土山都削不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的智叟讥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加高度,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阻隔了。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坐车去诸侯国游学,经过一个村口时,看到两个放牛娃正在为什么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孔子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男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升起的时候看起来像圆车篷大。到了正午就看起来像盘盂一样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另一个小男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清清凉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把手放进热水里一样烫,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无法判断。

两个小男孩都乐了,说:“谁说你是个大学问家,却连我们小孩子的问题也答不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高山流水》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哉钉贰齿荷佼沽酬泰揣骏?”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伯牙弹琴,志向在高山,钟子期说:“妙呀!巍峨高大像泰山!”伯牙的志向在流水,钟子期说:“妙呀!浩浩荡荡像江河!”伯牙心中有什么想法,钟子期必定能审察出来。

伯牙到泰山北面游玩,突然碰上连绵大雨,就在岩下歇息,心中一阵悲伤,便操琴弹拨。最初弹的是霖雨之曲,然后。

2 文言文列子汤问的翻译

我们学过一篇《两小儿辩日》

孔子向东游行,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264的东西凉吗?”

孔子不能判定。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还有一篇《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称为智叟的人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翻译参考百科

3 《列子汤问》翻译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赏析:纪昌掌握了射箭技巧,但他实际没有练习射箭,他只是练习不眨眼睛,视小如大的功夫。这说明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

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深尖端的技术,越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取法高,平时严,临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4 《列子汤问》翻译

纪昌学射|《列子汤问》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

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

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

二年之后,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

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五山也。

乃以燕角之弧,朔篷之擀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

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兽就会倒地,鸟儿就会落下。

甘蝇的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超过了甘蝇。 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看织布机的脚踏板练习不眨眼睛。

练习两年之后,即使是锥尖子扎到他的眼眶子,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接着要学会视物才行。

要练到看小物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大物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朝南面远远的看着它,十天半月之后,看虱子愈来愈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麽大。

转过头来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国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牛毛没有断。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的手舞足蹈,说:"你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 赏析:纪昌掌握了射箭技巧,但他实际没有练习射箭,他只是练习不眨眼睛,视小如大的功夫。

这说明打好基础,苦练基本功,是成功的秘诀。 万丈高楼平地起,越是高深尖端的技术,越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

磨刀不误砍柴功。功到自然成。

取法高,平时严,临事便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5 文言文列子汤问的翻译

我们学过一篇《两小儿辩日》孔子向东游行,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小而近的东西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清凉,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东西热而远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43264的东西凉吗?”孔子不能判定。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还有一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大山北面堵塞交通,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一位称为智叟的人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毁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将这件事告诉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翻译参考百科。

6 选自《列子·汤问》的文言文“昔韩娥东之齐

我不知道你想要问什么,现将原文及部分翻译、解释摘录如下:

“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

这里有个成语“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从前有个韩国女子向东到齐国去,在路上断粮了,经过雍门,在那里卖唱来求食,已经离开了但她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经过多日未断绝,周围的人认为她的人还没离开。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竟能绕梁三日,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7 高分求古文翻译(列子——汤问)

魏黑卵因私怨杀死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儿子来丹准备为父亲报仇。来丹的气势非常勇猛,但形体却十分羸弱,数着米粒儿吃饭,顺着风才能走路。虽然愤怒,却不能举起武器去报复。又不愿意借用别人的力量,发誓要亲手用剑杀死黑卵。魏黑卵志气强悍超过了所有的人,力量也能抗击一百个敌手,筋骨皮肉,都不是一般人可以抵挡的。他伸长颈项迎接刀砍,敞开胸脯接受箭击,刀剑的锋刃被损坏弯曲,他的身体却没有一点被击过的痕迹。依仗着自己的本领和力气,把来丹看作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鸟,来丹的朋友申他说:“你怨恨黑卵到了极点,黑卵小瞧你也太过分了,你打算怎么办呢?”来丹流着眼泪说:“希望你替我想想办法。”申他说:“我听说卫国孔周的祖先得到了殷代天子的宝剑,一个小孩佩带着它,打退了三军的官兵,为什么不去求他呢?”于是来丹去了卫国,见到了孔周,行奴仆的大礼,请求把妻子儿女抵押给他,再谈要求什么。孔周说:“我有三把剑,任由你去选择,但都杀不死人。姑且先说说它们的情况。一把剑叫含光,看它看不见,用它不觉得它存在。它触碰到物体,你完全感觉不到物体有实体,它从体内经过也没有感觉。另一把剑叫承影,在清晨天将亮的时候,或傍晚天将暗的时候,面向北观察它,淡淡地似乎有件东西存在着,但看不清它的形状。它触碰到物体,清清楚楚有点声音,它从体内经过,却不觉得疼痛。再一把剑叫宵练,白天能看见它的影子但看不到亮光,夜间能看见它的亮光,但看不见它的形状。它触碰到身体,咔嚓一下就过去了,一过去就又合起来,虽然能感觉到疼痛,但刀刃上却没有沾上一丝血迹。这三把宝剑,已经传了十三代了,也没有使用过,放在匣子里珍藏着,从未打开。”来丹说:“即使是这样,我还是要借用最次的一把。”于是孔周把他的妻子儿女还给了他,同他一起斋戒七天,在一个半晴半阴的天气,跪着拿给他最次的剑,来丹两次拜谢后接受了剑返回家中。从此来丹便拿着剑跟踪黑卵,一天黑卵喝醉了酒躺在窗下,来丹从颈项到腰间斩了黑卵三刀,黑卵也没有觉察。来丹以为黑卵死了,急忙离开,在门口却碰上了黑卵的儿子,于是又用剑砍了他三下,好像是砍到了虚空一样。黑卵的儿子这才笑着说:“你傻乎乎地向我三次招手干什么?”来丹明白这剑真的杀不死人了,哀叹着回了家。黑卵醒来后,向他妻子发火说:“你趁我喝醉时脱光了我的衣服,使我咽喉堵塞,腰也疼痛了。”他儿子说:“刚才来丹来过,在门口碰上了我,三次向我招手,也使我身体疼痛,四肢麻木。他难道是用什么法术来制服我们吗?”

“含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卫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皆不能杀人,且先言其状。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承影剑”:古代名剑。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蛟分承影,雁落忘归。”

“宵练剑”: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练”。

8 列子 汤问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琴声)。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琴声)高峻的样子像泰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琴声)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只能)在岩石下(躲雨);(伯牙)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这时)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古文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方圆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魁父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点评: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弱,以及“愚”与“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学常识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作有《列子》

课下注解: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许,赞同。 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荷(hè)——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shuāng) ——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遗孤,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语气助词。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无意。 苦——愁 亡(wú)——同“无”,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断——隔绝。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 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畚:名词用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方 方七百里方圆 方其远处海门正当 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无陇断焉。“陇”通“垄”,陇岗,高山。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人将山移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问题研究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主题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

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

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者简介

列子,原名列御寇,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此文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1、杂然相许 [ zá rán xiāng xǔ ] 纷纷赞成他。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翻译: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2、叩石垦壤 [ kòu shí kěn rǎng ] 叩:敲打;垦:开垦。敲石挖土。指破土动工。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千,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固不可彻 [ gù bù kě chè ] 比喻一个人非常固执,无法说服。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翻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4、孀妻弱子 [ shuāng qī ruò zǐ ] 寡妇和年幼的孤儿。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5、残年余力 [ cán nián yú lì ] 指年老体衰。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翻译: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以上就是关于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的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的翻译、列子汤问文言文二册、谁给我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的翻译!! 谢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17477.html

最新回复(0)